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89|回復: 0

[純水無大礙] 中國漢族南北“血緣”其實不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24 02:28: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漢族南北“血緣”其實不同 早在1929年,我國學者就發現了漢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異。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袁義達的《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佈》一書更是指出,漢族南北之間存在著遺傳結構上的差異。以我國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嶺為界,南北兩地的漢族血緣相差甚遠,南北兩地的漢族血緣比南北兩地的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差距還要大。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講,我國的漢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緣上的完整群體。 中國人最早的abo血型的正式資料出現在1918年,到目前為止,中科院遺傳所的研究人員一共收集了655份有關中國人的abo血型的國內外文獻,共計1818180人。除去少數民族的資料,有關漢族的文獻325份,統計學上有效文獻305份,計909900人的血型資料。研究人員用這305份的中國漢族abo血型資料得到了漢族的地域親緣圖。該圖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臺灣、廣東、澳門、香港、廣西和海南七省區)同北方人群(除去南方七省區)生物遺傳距離比人們想像的要遠得多。 由於“姓氏基因”存在,通過對同姓人群遷徙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群體的遺傳情況。 漢族南北兩地的血緣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袁義達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我們先祖長期的遷移、混居和融合中尋找答案。由於abo血型是1900年才被奧地利人發現,現在所說的遺傳基因更是近幾十年的事。那麼,要研究1900年之前的漢族群體遺傳的情況,一個便捷的管道就是研究“姓氏基因”。 袁義達說,他們收集了幾十年來上百萬份血型資料,經過電腦聚類統計分析後發現,不同人群的血樣中的血型、酶、蛋白質的區域分佈和人們姓氏的區域分佈高度一致。這種高度一致當然不是一種偶然性的巧合,它恰恰反映了中國人的姓氏分佈與遺傳血型的分佈存在必然的內在關係。中國人一般都是子女承父姓,這種姓氏的傳遞方式與代表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的遺傳方式相同,而且從研究來看,中國人姓氏的傳遞是連續和穩定的。這就是說,各個歷史時期的同姓人群的分佈不但記錄了當時社會進化的痕跡,也反映了人類遺傳物質在人群中的分化過程。在漢族的社會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仍是一種很強的聯繫紐帶。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漢族人習慣於同姓聚集,幾姓聯宗,這種生活方式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同姓人群。中國同姓人群的歷史、數目和規模是中國人特有的社會現象,abo血型的分佈正是受到了同姓人群分佈的選擇。   漢族南北兩地的血緣的差異在宋代已經形成,其分佈規律與現代的分佈規律基本一致。 袁義達說,他們對不同時期的各省姓氏分佈的資料進行生物遺傳距離的分析,獲得了宋朝、明朝和當代的漢族人群的三張聚類圖,從“宋朝姓氏分佈的地域親緣關係聚類圖”可以看出,漢族從宋朝開始已經形成了南北二大區域:南部的廣東和福建與北部的其餘14個省。“明朝姓氏分佈的地域親緣關係聚類圖”也非常清楚地把明朝中國人分為南北兩大人群,形成福建、廣東和廣西三省為南方人群,其他14省為北方人群的局面。而且明朝的人群地理分佈特徵已與當代的分佈基本一致,其南北兩大異源漢族的地域分界線也應在武夷山和南嶺一帶,而不是在長江。與宋朝的地域人群分佈相比較,廣西已與湖南分離而與廣東、福建聚類。  “當代姓氏分佈的地域親緣關係聚類圖”反映了當代中國漢族的南北兩大人群的異源性,以及明顯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嶺一帶。29個省區市分為南北兩大塊,而且其遺傳距離很大。南方漢族包括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門。 總之,宋、明、今三個時期的姓氏遺傳距離分析結果表明,在中國1000年前的宋朝已經形成了南北兩大區域的人群,從姓氏遺傳信息上明顯地顯示出南北兩大區域人群結構的區別,表明南北兩大區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顯的地域分界線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嶺。 中國人姓氏的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主要起源於中國西北和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並同化了各個時期周邊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在使用的漢字姓氏。 根據1000年來的中國人姓氏分佈和對人群遷移、混居和融合情況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民族聯合和進化的歷史,也說明了中原地區的人群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體,它融合了南北各個時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當代的中華民族的整體。當代人群分佈的情況基本上與明朝、宋朝人群分佈具有很高相似性和漸漸變化的過程,它們之間的區別點正是反映了這1000年期間人群進一步遷移與分化的結果。 漢族南北兩個不同的群體形成,是由社會歷史的發展、地理上的隔離以及語言的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漢族南北兩個區域人群在歷史上是怎麼形成的呢?袁義達認為,華夏民族在長期的遷移和進化過程中,北方地區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羌、蒙古等屬北蒙古人種的民族。而兩廣閩臺地區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屬南蒙古人種的民族。 北方地區地形平坦,人群遷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間的同化和語言統一要比南方地區快。南方地區,特別武夷山和南嶺以南,由於丘陵起伏,地形複雜,人群遷移困難,人群間的同化時間長,互相交往困難。長期以來造成地理上的隔離狀態,語言變化很大,形成無數的“族群島”。 袁義達指出,幾千年的漢族進化歷史也證明南北地區的漢族存在差異,而且是一種群體遺傳基因進化上的差異。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包括語言上的差異,通過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長的時間內可以改變或縮小這類差別,這類差別不是根本性的。幾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離和遺傳基因進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區漢族亞群體之間的差異才是本質上的區別。 袁義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工作,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國內外共發表了30多篇論文和兩部專著。研究方向:1.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2. 中國人遺傳基因多樣性和姓氏分佈相比較的研究。3. 姓氏群體遺傳與疾病在地理分佈上相關性的研究。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12-18 09:44 , Processed in 0.0603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