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余OK 於 2008-6-7 15:36 發表 可否解釋埋「徴」同「征」嘅區別?
《說文》有一個 [上丿下土]字。呢個字有兩個意思﹕
一、善也﹐從人士﹔士﹐事也。
二、象物出地﹐挺生也。
一般認為係挺立﹐冇理由表示善。甲骨文 ﹐從人從土﹐證明應該係挺立。不過﹐李孝定話﹕「[上丿下土]然而立﹐英挺勁拔﹐故引申之得有『善也』之誼也。」
《說文》將「徵」歸入[上丿下土]部﹕「召也。從[上丿下土]從微省,[上丿下土]為徵。行於微而文達(即聞達)者,即徵之。」從微省係會意﹐意思係﹕行為隱蔽(微)﹐但聲望顯達於外([上丿下土]) 嘅人﹐就徵召佢。
所以﹐「徵」本義係徵召。
按一﹕甲骨文嗰個字﹐好似一個人企喺高地有所企求。人形又可以加腳形(止)﹐所以「企」字 可能代替咗「上丿下土」。
按二﹕關於「[上丿下土]為徵」嗰句﹐有人直接話[上丿下土]係古文「徵」字。
因為同音﹐「徵」又好多時用嚟表示驗證、證明。《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至於預兆、跡象個「徵」﹐我覺得可以由甲骨文「企求」引申嚟。「症」(疾病嘅徵象)係新造字。
講一講個「征」字。
《說文》﹕「[辶正]﹐正行也。從辵正聲。征﹐[辶正]或從彳。」
按﹕有學者認為應該係「正也行也」。另外﹐古文廴辶彳通用。[辶正]可能係籀文﹐因為經傳淨見「征」。
一般認為「征」嘅本義係征伐。可能係軍隊特殊行走方式﹐引申為征伐。後人假借為徵求。
《管子.問》﹕「征於關者,勿征於市,征於市者,勿征於關。」所以內地可以將「徵」簡化為「征」。
「征」嘅初文係「正」﹐征伐嘅目的係「正」敵方。
乙亥鼎﹕「唯王正(征)井(邢)方。」
《春秋左傳.莊公.莊公二十三年》﹕「征伐以討其不然」。
《孟子.盡心下》﹕「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加個彳不過強調行動嘅意思。例如「武」字 從戈從止(腳印)﹐已經有行動嘅意思﹐但係重有一個異體從戈從止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