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14世紀末的英語與21世紀初的粵語
【<font size="3"><font color="Blue">14世紀末,英國宣布英語成為法庭語言和官方教育語言(當與法文及拉丁文并行)。其后,一批英語作家開始冒起,一個著名的例子是16世紀末的莎士比亞。但是,英語還不是高層次文化的語言,包括科學用語,高尚生活用語和外交語言等,從牛頓在遲至17世紀末還用拉丁文書寫學術論文這件事中可見一斑。另外,那個時期,英國飽受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折磨,人口銳減30%-40%,在1541年英格兰人口大约302万。禍不單行的是,經歷英法百年戰爭,英格蘭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國立不及歐洲大陸的法國。當時英國的唯一優勢是政治制度:大憲章和君主立憲。此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開拓海外市場,大力發展商業貿易,終于使英語成為20世紀末全球的科學,外交和文學的通用語言(lingua franca)。<br><br> 21世紀初,中國剛從英國人手里收回香港不久。香港確立粵語為官方語言(與英文和國語并行),推動中小學母語教育。而在這之前的二十年,香港已經涌現大量粵語流行曲和電視電影作品,一個著名的例子是20世紀末的周星馳。盡管粵語是TVB各種全球頒獎典禮的默認語言;但是,粵語還不完全是高層次的語言,唯一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的廣東人丘成桐的論文以英文書寫,香港與北京的交流用語是國語。2003年SARS一疫,香港死亡人數僅299,遠低于當年英國黑死病死亡人數;2008年香港人口大約700萬,兩倍于莎士比亞時期英國的人口。香港經濟以對外發展自由貿易為主。<br><br> 14世紀,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僅在不列顛一島之上發展;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除了在香港,至少還有澳門(538000,2007年)和廣東珠三角(4000萬)以及珠三角周邊和海外的半數華人。粵語的下一步發展,即成為科學,文學和政治的語言,正在萌芽中。我可以舉出三點:
<br><br>1.口頭語書面化:現在香港的報紙通常時事經濟科技版用國語書寫,娛樂版大量使用粵語。一個趨勢是時事版的港聞版使用粵語越來越多。廣東的南方都市報出現粵語專版。維基百科也有粵語版。
<br>2.學術用語:香港的大學向內地招生,挑戰北京的清華北大。高考狀元等精英們紛紛南下去香港,由于要與當地學生的課外交流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被迫學習粵語。雖然香港的大學使用英文教材和講課,但由于教書的先生和求學的學生大部分是粵語使用者,所以導致混雜英文的粵語逐漸進入學術領域。
<br>3.政治外交語言:香港行政長官電視競選辯論和立法會語言均使用粵語。行政長官對來訪的客人,有時也是用粵語。譬如曾蔭權對訪港的不懂粵語的飛天英雄楊利偉使用粵語,配國語翻譯。
<br><br>粵語在廣東沒有官方地位,所以不能成為教育和法庭的語言,但卻是媒體和商業的語言。不過,如果要媒體和商業繁榮,就必須實現言論自由;如果要取得官方地位,必須實行民主。慶幸的是,當前領導人已經確立了自由民主的政治發展方向。這個政治體制的落實,即使不能在技術官僚這一代實現,也完全可能在下一代的文科官僚和海歸派官僚中實現。只有實現言論自由,廣東粵語才會與香港粵語平起平坐;廣東暫時是香港的文化殖民地。廣東人看很多香港電視連續劇;但香港人可能僅僅看外來媳婦本地郎。</font></font>
[ 本帖最後由 winkin 於 2008-4-13 08:24 編輯 ] 支持原创 撐撐撐撐你 香港人连《皆大欢喜》、《高朋满座》、《同事三分亲》……都未必睇,会唔会睇曾经令我瞓着咗好几次嘅《外来媳妇本地郎》呢? <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在姓郭的那個演員死之前,「外」在香港有市場的。另外類似「大吉利車隊」時事搞笑也有人睇。珠江臺在香港有D市場應該同呢D節目有關。</span><br style="color: Blue;"></font> <P>我谂香港人睇《外来媳妇本地郎》,抱住睇大陆人笑话嘅心态多过欣赏!</P>
<P>而且观众人数比例极之低,兼且好难形成一个惯性收视!</P> <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我覺得如果廣東言論文化自由,廣東電視將大舉進軍港澳,就正如風靡美國的哈利波特,作者是英國人。但現在僅僅是一些好local好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少量節目,觀眾是一些好廣東的香港人。不過我想這些人會繼續支持廣東本土制作的。</span><br style="color: Blue;"></font> <P>前途係光明嘅,条路係曲折嘅。</P>
<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