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一村落三處明墓出土 紀錄潮汕土著俚僚嘅HokLou化進程
<P><FONT color=#0000cc></FONT> </P><P><FONT color=blue><STRONG></STRONG></FONT> </P>
<P><FONT color=blue><STRONG>《羊城晚報》:汕頭一村落三處明墓出土 紀錄潮汕土著俚僚嘅HokLou化進程</STRONG></FONT></P>
<P> </P>
<P>2007年12月28日 </P>
<P> </P>
<P>--------------------------------------</P>
<P> </P>
<P>本报汕头讯 记者杨媛,通讯员陈耀贤、郑锡伟摄影报道: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岗村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出三处明代墓穴,并在墓穴内发现潮汕古代俚僚人与汉人不断融合汉化的见证物———牛角女头饰。汕头市澄海区文博研究会会长蔡英豪称,在明墓中出土的这件400多年前的头饰物,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BR><BR> 据了解,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岗村村民新分的宅基地原是一片叫前洋坎顶的荒埔,农业学大寨时期被平整过。 <BR> <BR>本月15日,该村村民在新分宅基地挖地基准备基建时,发现三处古墓,其中一处较大的打开之后发现是夫妻合葬墓,村民遂请来澄海文博专家进行考证。 <BR><BR> 据汕头市澄海区文博研究会会长蔡英豪和参与现场分析的工作人员介绍,三处明墓中的这一处合葬墓灰墙厚40厘米,男墓穴长212厘米,宽62厘米,女墓穴长212厘米,宽60厘米,两穴之间用八块青砖砌成间隔墙。男尸骨身高约168厘米,头上所戴的五瓣竹髻高5厘米、宽5厘米;女尸骨身高约154厘米,头上戴有牛角头髻饰物,高14厘米、宽6厘米。蔡英豪说,牛角头髻饰物就是当时女性用来固定头发的,也就是「打头鬃」(即「梳发髻」)的饰品。 <BR><BR> 蔡英豪说,<FONT color=blue>古代潮汕土著人是俚僚人,分为山俚和浪俚。山俚占住兴宁一带山区,浪俚则住集在潮汕沿海一带。</FONT>角骨器是潮汕俚僚人惯用的头饰物,就像男子汉腰扎俚裙仔、潮汕水布一样,都是潮汕俚僚人民族服饰的遗存。<FONT color=blue>自秦代以来,汉人逐渐南迁潮汕,潮汕俚僚人不断与汉人融合,并逐渐汉化。</FONT>蔡英豪说,此次在村民发掘的明墓中发现的牛角女头饰,证明程洋岗古代就住过俚僚人,<FONT color=blue>牛角女头饰成为民族融合的见证物,从中也透出俚僚人与汉人通婚、不断被汉化的重要信息。</FONT>此件牛角女头饰的出土,有助于了解潮汕俚僚人与中原文化融合、以及俚僚人逐渐消失的进程。目前,两件男女头饰物已被澄海博物馆收藏。</P>
<P><BR>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