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文化之語言
<DIV align=center>一、概说</DIV><DIV> (一)中山境内的方言</DIV>
<DIV> 由于缺乏材料,以往学界把中山的粤方言笼统地归于粤语香山片,其实中山市内的方言情况相当复杂,有粤语、闽语、客语三大方言,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77%。粤语内部又兼有分别属于粤海片、香山片、四邑片、莞宝片的方言。「三语四片」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已在中山的方言中留下痕迹并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DIV>
<DIV> 大致说来,中山客语居民基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生活在南部五桂山区;中山闽语方言岛分布在市中心周围的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张家边镇等地;而中山粤语则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的南头镇、黄圃镇、三角镇、东凤镇、小榄镇、古镇镇、阜沙镇、<A href="http://www.zsnews.cn/ZT/zsdsz/index.asp?Category_id=1286" target=blank><FONT color=blue>东升</FONT></A>镇、横栏镇、<A href="http://www.zsnews.cn/ZT/ZSGKZ/index.asp?Category_id=2262" target=blank><FONT color=blue>港口镇</FONT></A>、民众镇、沙朗镇,中部的石岐镇、环城镇和南朗镇以及南部的板芙镇、坦洲镇。中山粤语内部又可分为沙田话(近顺德话)、石岐话、古镇话(近台山话)和三角话(近莞城话)四种。其中沙田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沙朗镇、板芙镇、坦洲镇;石岐话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石岐镇、环城镇、南朗镇;古镇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三角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DIV>
<DIV> 中山市上述各种方言的形成,与历史上的移民有很大关系,据林柏松先生的调查,中山闽语区的居民,其祖先是宋代陆续从福建各地迁来中山定居的;而客语话移民,则是稍后从广东东部客语区迁来的。至于中山粤语区的居民,则有着不同的来源。中山沙田话的居民,主要来自顺德、番禺、南海等县,其中有部分是被称为「疍家」的水上人弃船上岸,改捕鱼为农耕而定居于陆地,其语言「水话」与其他沙田话并无大区别;中山石岐话的居民,主要是宋代时由江西、浙江、福建经本省南雄移居中山;古镇地区的居民,来自台山、开平等地区;而三角话区的居民则是由东莞来中山的。</DIV>
<DIV> (二)中山方言研究情况</DIV>
<DIV> 关于中山方言的研究调查,最早有19世纪末詹姆斯·戴尔·鲍尔先生的《香山或澳门方言》,之后陆续有学者对香山片粤语即石岐话进行过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如20世纪40年代赵元任的《中山方言》、80年代陈洁雯的《中山音系——一种粤方言的共时及历时研究》、阮恒辉的《中山石岐方音的南朗地区差异》、林松柏的《石岐方音》(该书全面反映了市政府所在地石岐话的语音系统和同音字体系,由于是母语研究,材料的准确度较高)、包拟古的《中山县的一个闽东方言:南朗话——兼论粤语对其音韵和词汇的影响》,可以说,对石岐话的调查研究工作已做得相当深入了,其后主要有郑伟聪的《小榄话变调现象初探》(1990),陈小枫的《略论粤方言对中山闽语词汇的系统的影响》(1997),甘甲才的《中山客家话在粤方言影响下的变化及走向》(2000),甘于恩的《香山片粤语的分布、特点及其内部差异》(2002),高然的《粤语对中山闽语声调的影响》(2003)等。对研究中山方言,以上前贤时俊的著作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可见,以上论著基本上都只对市内单点的方言作描述和分析,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全中山的粤方言,至今尚无人做过,因此,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山粤方言进行描写,并对一些声调、词汇差异进行解释,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DIV>
<DIV>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新编地方志的过程中,中山方言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997年编写的《中山市志·方言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从粤语、闽语和客语三方面描写中山方言情况,以表格方式举出了市内几个单点方言的基本音节及例子,和广州话的语音系统作了简单的比较,并提供了部分方言词汇和童谣,可以说是目前有关中山方言最详细的资料。</DIV>
<DIV> 总之,目前学术界和文化界对中山粤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市中心石岐的方言,研究内容以语音和词汇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则限于传统的静态平面的描写,在地理语言学方面欠缺专门深入的研究。</DIV>
<DIV> 二、从声调特点看中山粤方言的地理差异</DIV>
<DIV> 我们从声调开始讨论。声调数目和调类的不同是造成方言性质不同的一个重要条件。</DIV>
<DIV> (一)声调数目</DIV>
<DIV>1.地理分布。</DIV>
<DIV>2.分析。</DIV>
<DIV>从图1来看,在整个中山范围内,粤方言的声调数目,各地是颇不一致的。根据前贤和笔者对中山粤方言的调查,声调调类最少的只有六个,七个、八个的也有,图中以「九调」的地点为最多,覆盖面占中山粤方言区域的70%。这些地区的九调都包括: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即其在调类方面有较大的一致性。而其他各点的声调则略有一些归并。</DIV>
<DIV>八调型只有三角一个点,这八个声调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上阴入、下阴入、阳入。因为在三角话中,古清声母去声字混入阳上,所以它没有两个去声调。</DIV>
<DIV>七调型只有古镇一个点,这七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上阴入、下阴入、阳入,阴平、阴去合并,如「诗」=「试」\,且上声不分阴阳,故声调中只有一个上声、一个去声。另外,此调查点的阴平、上声在调值方面与其他调查点相比有很大差异,其中阴平调值为33,上声调值为55。</DIV>
<DIV>六调型分布范围跨越石岐、环城2个乡镇和南朗镇的墟场(南朗墟)①,成片相连,并且被闽语区和客语区包围,与北面的九调型被洪奇沥水道分隔开来。六调型在粤方言中是调类最少的,此六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调类与中山客语恰好完全相同;中山闽语则有七个声调:上声不分阴阳,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所以,此地区的调类分化合并成如今仅存的六调与中山客语、中山闽语的影响有关,这一推断应当是客观的。</DIV>
<DIV> (二)古上声调分合</DIV>
<DIV>1.地理分布。</DIV>
<DIV>2.分析。</DIV>
<DIV>古上声调在中山粤语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合情况:一是大多数地方上声分阴上、阳上,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读为阳上,如南头、黄圃、三角、浪网、民众、东凤、阜沙、小榄、东升、港口、坦背、沙朗、横栏、板芙、坦洲等地都是如此,跟强势方言广州话一样。二是上声不分阴阳的地区,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以阴阳上声合并为多,如石岐、环城、南朗墟,都是只有一个上声,这三个调查点在方言地理上连接成一致的区域,但它们的上声调值并非完全相同,石岐和环城的上声是曲折调213,而南朗墟则是低升调13;另外也有古全浊声母上声字混入其他声调的现象,如古镇,阴上独立,阳上则基本上归入阴平。这样既没有增加自身声调系统的新成员,又实现了声调系统简化的目标。在恩平话中,也是只有一个上声(阴上),阳上则并入阳去,古镇地区的居民,主要从台山、开平地区移居而来,古镇在地理上也与恩平相去甚远,所以其古上声的分合情况相似,也许只是一个巧合,但至少反映了古镇话与四邑话在声调归并方面的类型趋同。</DIV>
<DIV> 三、从词汇特点看中山粤方言的地理差异</DIV>
<DIV> 不仅单纯的语音考察要建立在词汇的基础上,而且词汇本身的空间分布是方言分类和分区的重要参考因素。词的说法在地理上的分布往往表现得形态各异。有时,我们透过地理分布上纷繁复杂的形态表面,可以考察词汇的历史演变过程并探讨形成地理变异的原因。</DIV>
<DIV> (一)「害怕」</DIV>
<DIV>1.地理分布。</DIV>
<DIV>2.分析。</DIV>
<DIV>「害怕」的说法,在南头、东凤、阜沙、小榄、东升、港口、坦背、沙朗、横栏的方言里为「慌」,在石岐、环城、南朗墟的方言里为「惊」,在古镇话里为「慄nut21」,在黄圃、浪网、民众、板芙、坦洲的方言里为「慌」或「惊」,在三角话里为「狂」或「惊」。</DIV>
<DIV> 总的来说,新旧两种形式并存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对三角镇一初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旧形式由于广州话的导向作用容易被忘记,必须进行自然语言情景的提醒才恍然大悟地想起「狂」这种说法来。莞宝片粤语普遍也以「狂」来表示「害怕」的意思,这与大多数粤语不同,但却与东莞地区的客家话用词相同,三角话的「狂」应是移民前在东莞境内受邻近客家话影响的产物。</DIV>
<DIV> 边缘地带黄圃、浪网、民众、板芙、坦洲、三角的方言中,「惊」成为强势形式,是语言接触受到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而不是语言自发演变的结果。例如三角话中「害怕」的强势说法由「狂」到「惊」,正是三角话跟番禺区的广州话接触,受到广州话影响的结果。</DIV>
<DIV> (二)「柚子」</DIV>
<DIV>图4「柚子」说法的分布情况</DIV>
<DIV>1.地理分布。</DIV>
<DIV>2.分析。</DIV>
<DIV> 「柚子」的说法,在南头、黄圃、浪网、民众、东凤、阜沙、小榄、东升、港口、坦背、沙朗、横栏、板芙、坦洲的方言里为「碌柚」[lok5 j(u42-35],在石岐、环城、南朗墟的方言里为「补碌」[pu214-21 lok5],在古镇话里为「波碌」[pu55 lok5],在三角话里为「碌」[lok5]。它们都是「碌」型的,「碌」型广泛存在于粤语的多个方言区,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DIV>
<DIV> 虽然「补碌」和「波碌」声韵一致,但结合古镇话和三角话的音系,可知「补」[pu214-21]和「波」[pu55]并不在同一音韵地位上,所以被记成了不同词形,但两者都是上声调,这很有可能是同源发展造成的相似性,这个现象可以告诉我们,两种方言的词的声音除了一般出现整齐的对应规律以外,还会出现不符合对应规律的变异,这是语音磨损的结果。它虽然不影响词的语义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它导致词在一个相对的空间里的形式复杂多样,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两个词有相同的基础,当然如果磨损得厉害,或者拿磨损角度很不相同的两个词去观察,我们也许不能发现它们的历史联系。</DIV>
<DIV> 那么「补碌」和「波碌」的源头是什么呢?从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中山闽语和中山客语区的居民也把「柚子」称为「补碌」,笔者认为,「补」并非本字,有可能是来自客家话或早期百越语的语素。</DIV>
<DIV> (三)「膝盖」</DIV>
<DIV>1.地理分布。</DIV>
<DIV>2.分析。</DIV>
<DIV>「膝盖」的词形,在古镇话里是「膝脚头」或「膝头哥」,在三角话里是「膝头跗」,在其他调查点里都是「膝头哥」。</DIV>
<DIV> 三角话里的「膝头跗」读作[s(t5)(th21) pu55],应是保留了古汉语字「跗」(非母遇摄虞韵)的重唇读法。「跗」为脚面、脚背的意思,人们用它来指称膝关节前部的表面,这从理论上也说得通。无独有偶,在邻近的顺德陈村,人们也把「膝盖」称为「膝头跗」。</DIV>
<DIV> 在中山市全境,几乎都有「膝头哥」型,在古镇调查点「膝头哥」与「膝脚头」并用,应该说,「膝头哥」是多数粤语的说法,外来词并没有更多地渗透。古镇话属于四邑话,在四邑话中以「膝头哥」和「膝脚头」两种说法并行的现象也相当多见,「膝脚头」这个词形应是四邑话固有的说法,也是古镇话的固有说法,而「膝头哥」很可能来自粤海片,反映了强势方言对弱势方言词语的渗透。</DIV>
<DIV> 四、中山粤方言的地理分类</DIV>
<DIV> 从原文②的讨论我们看到,中山市的粤方言内部有较大的差异。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在时间和空间变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我们不能强调语言变化像数学公式一样整齐和有规律,所以方言分区和分类是非常复杂的。方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重视空间因素,而历史比较法则比较重视语言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将多种理论方法结合起来,扬长补短,这样才能对中山市内部的粤方言作出更合理的分类。</DIV>
<DIV> 观察原文的33幅地图,发现有相对稳定的区域,也有多变化的区域,这33幅地图不会完全一致,似乎让人不能看到方言的界线,但不能因此认为只有单个特征的分区,没有整个体系的分区。其实,有的地图只是代表个别现象,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依据。例如在环城和三角中的粤语不分臻摄三等的开合口,两者混而为一都念为(n、t),似乎属于同一小片,但是它们其他大多数特征都是不同的,所以这种个别语音现象不影响它们在整体上分属两小片,在宏观上应该忽略不计。</DIV>
<DIV> 我们把声调系统特点划分出来的各小片之间的界线当做一把尺子,测量其他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区域特征边界怎样在它周围波动,发现在两种方言交界的地方,既形成了声调系统边界清楚的突然过渡区域,又形成了这个区域两边在其他语音、词汇因素上边界模糊的逐渐过渡区域。综合33幅地图,我们还是能够把中山粤方言明确区分出四部分,而且从分布地域来看,都比较稳定。</DIV>
<DIV> 市境中部石岐话的区域,各语音、词汇特征的地理覆盖位置基本一致。尤其石岐镇是石岐话的核心区域,周边方言的影响一般很难渗透到这里,保留着较多香山片粤语本身的特点,例如开齐合撮四呼皆可跟鼻音声母(-相拼,梗母开口三四等字有(ia、iak)两个韵母等。改革开放前,石岐话在中山市是地位较高的方言,就连中山闽语区和客语区的人也把它作为与粤语区的人交际的通行工具,但近一二十年来香港、广州粤语的地位日益提高,石岐镇的年轻人说广州话的现象非常普遍,加上石岐话的使用人口越来越少,其通用范围也日益缩小。</DIV>
<DIV> 我们把中山市西北部的古镇镇和东北部的三角镇各列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古镇话处于与四邑片地区交界的地方,本是四邑片粤语的一支,如今四邑片粤语和粤海片粤语的势力在古镇镇内竞争,使得这一地区的语音和词汇兼有四邑片和粤海片粤语的一些特点,比如和四邑片的江门、台山、恩平和鹤山话一样效摄一二等不分,而粤海片粤语的一些词汇又对古镇话有所渗透,如「膝头哥」等;而来自东莞莞城的三角话处于与广州市番禺区交界的地方,在许多语言特征上吸收了广州话的成分,这就造就了三角话的双重特征,即兼有莞宝片和粤海片粤语特点的过渡性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继续向权威方言广州话靠拢,三角话与广州话会越来越接近,与莞城话会越来越疏远。总的来说,在交通方便、与使用不同方言的人发生频繁交往的情况下,古镇话和三角话都属于不稳定的方言类型。</DIV>
<DIV> 本地称沙田话的方言区域面积是四个部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14个调查点在语音特征上比较一致,但在一些词汇上北部也表现出与南部不同的特点,可能是受顺德话的影响。</DIV>
<DIV> 在粤语分区问题上,学者们比较关注香山片粤语的独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詹伯慧先生觉得石岐话颇具特色,其声调简化为六调型,声调数目之少在粤语中是罕见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他主张把它单列一片看待,并称之为香山片。但如今,把石岐话归并到粤海片的看法基本上占了上风,《中国语言地图集》也将其归入广府片(即粤海片)。笔者认为,香山片粤语本来就是粤语各片中与粤海片相差最小的一支,而且因为使用的人口很少,即使在中山市内占的比例也不到三成,所以在强势方言的影响下向广州话靠拢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继续坚持将其独立为一片的话已不能客观、<A href="http://www.zsnews.cn/ZT/zskjj/index.asp?Category_id=1430" target=blank><FONT color=blue>科学</FONT></A>地反映粤方言的实际,且现在的石岐话在语言特征上跟粤海片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宜强调它有某一些特色就独立出来,如果别的片中的某些次方言亦着眼于某一特色而升格出来,这样粤方言第一层次上的类别就太多太杂了,令人不得要领。不如把石岐话统一到粤海片里,下面再在分区的第二个层次中根据方言特点划分若干支系,如粤海片下面再分为顺德小片、香山小片等,这样在平衡性和逻辑性上都比较合理。其实,方言的地理分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同一片区域内的方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其进行地理分类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今天甲方言和乙方言分别属于A区和B区,并不意味着明天也是这个样子,也许明天甲方言又归到B区了。澳门话的定位情况正是如此,历史上属于香山片粤语的它现已成为粤海片粤语中的一员。</DIV>
<DIV> 所以,中山粤方言地理分类的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有着自己生存的土壤和变幻莫测的气候。反映了中山粤方言目前的地理分类格局,在未来的某一历史阶段,中山粤方言内部的地理分类格局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方言的地理分类,确立方言地理分类的动态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山方言的性质及发展趋势。</DIV>
<DIV> (作者单位:中山市人民法院)</DIV>
<DIV>注解:</DIV>
<DIV>①本文事先没有决定调查南朗点,以为南朗镇是闽客语混合区,但在调查中途察觉到墟场一带通行香山片粤语,故临时决定增设南朗墟方言点的调查。</DIV>
<DIV>②原文指笔者之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中山粤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全文,内含33幅语言特征图。</DIV> <P>原帖由 <I>vfshurmher</I> 於 2007-12-30 19:44 發表 <A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0244&ptid=9326" target=_blank><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中山沙田话的居民,主要来自顺德、番禺、南海等县,其中有部分是被称为「疍家」的水上人弃船上岸,改捕鱼为农耕而定居于陆地,其语言「水话」与其他沙田话并无大区别 </P>
<P> </P>
<P>「疍家」係古南越人嘅真正後裔!</P>
<P> </P>
<P>「沙田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沙朗镇、板芙镇、坦洲镇」</P>
<P> </P>
<P>可見以順德話為代表嘅「沙田話」遍及整個西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講「沙田話」嘅人,喺血緣上必定同古南越人密切相關!</P> <P>原文好似唔系好完整?</P>
<P>图1喺边度?</P> 其实除了中山的 板芙,南海里水上沙附近也有个 班芙。
其实就是侗傣语的 mban phu (山村)。
台山有个 那扶,就是 na phu (山田)。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