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号《广州日报》
<H3 id=artTitle>A7版:假扮乘客偷9.55万元冬虫夏草</H3><P> </P>
<P><!-- media resources endding--><FOUNDER-CONTENT> </P>
<P> 本报讯 (记者姚卓文)西藏特级冬虫夏草1克的售价就高达398元,昨天上午,在花都新华街天贵路的某冬虫夏草店内,两名男子假扮成顾客,在店员称完价值9.55万元的冬虫夏草后,其中一名男子以选择其他商品为由,引开了店员的注意力后,另一名男子将未付钱的冬虫夏草偷偷取走了。在同伴盗取得手后,另一名男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跑离商店,这时两名女店员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据悉,警方已介入调查。</P>
<P> 9.55万元冬虫夏草被偷</P>
<P> 据店铺的老板陶女士介绍,整个店铺内价值最高的商品当数这些西藏特一级的冬虫夏草,“1克的售价高达398元,比黄金贵多了。”因此,店铺的存货不会太多,可没想到,这次几乎全部被人盗走了。</P>
<P> 据了解,两名男子当时要求店员称了150g西藏特一级以及100g西藏特二级冬虫夏草。按照商店标出的每克398元以及358元的售价,被偷走的冬虫夏草总价值在95500元。警方已经来到商铺介入调查,当时在场的两名女店员也被带回派出所录口供。</P>
<P> 两“贼客”相互掩护</P>
<P> 陶女士告诉记者,大约上午9时30分,店铺开门没多久,两名20多岁的男子来到店铺,声称要买最好的冬虫夏草,在店员称了150g西藏特一级冬虫夏草后,再让店员称了100g西藏特二级的冬虫夏草。“正当店员将称好的货品拿回柜台并准备收钱之际,一名男子又提出要买上等的燕窝,于是一名店员则带着男子来到店铺的燕窝专柜选购去了。”</P>
<P> 陶女士说,此时,另一名店员则在计算着货品的价格,稍不留神,男子就把之前选购好的冬虫夏草偷偷地取走了。起初两名店员还没有太在意,但在男子走后不久,另一名男子突然间跑出了商店,两名店员回过神来才发现价值近10万元的冬虫夏草不见了!</P>
<P> 店铺刚开张未装摄像头</P>
<P> 据了解,被盗的商铺在8月13日才开张,至今仍未安装摄像头,仅有一个报警器。“当时觉得店铺就在临街的位置,靠街的一面全部用落地玻璃围住,通透明亮的环境以为安全系数会高些,但没想到还是‘难逃一劫’。”陶女士说,如今的经营环境不好,开张不到两个月已经接到多个以送货上门为由的诈骗电话,如果不是有足够的警惕性损失将更加严重。</P>
<P> (线索提供:胡先生;奖金300元)</P>
<P> </P>
<P><A href="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10/04/content_60392.htm">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10/04/content_60392.htm</A></FOUNDER-CONTENT></P> <P><STRONG>假扮<FONT color=red size=6>顾客</FONT>偷9.55万元冬虫夏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blue>“乘客”<FONT color=royalblue>当</FONT>“顾客”,九唔搭八!</FONT></STRONG></P>
A11版:动物灭绝警钟再度敲响
<P> 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世界动物日”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弗朗西斯的倡议,他长期生活在西西里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每年的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弗朗西斯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做出了榜样,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P><P> 不过近年来,“世界动物日”变得越来越沉重,因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在著名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9月公布的200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上,猿、珊瑚、秃鹰、海豚等常见的动物都存在灭绝危险,全球动物物种的灭绝警钟再度敲响。</P>
<P> 本报综合报道 今年9月份,总部位于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2007年度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称目前全球有1.6万多个生物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动物在这份红色名单中占据多数,北极熊、河马、鲨鱼、猿、珊瑚、海豚等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物种都存在灭绝危险。</P>
<P> 为全球动物敲响警钟的,是成立于1948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个著名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定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是最具权威性的物种评估文件。</P>
<P> 这份“红色名单”显示,目前全球有41415个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其中,有16306个物种有灭绝危险,比去年增加了188种。近500年来,全球已有785个已知物种灭绝,另有65个物种通过圈养或人工培育存活。</P>
<P> 据估计,人类有记录的物种约有170万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强调了动物物种的危险性,目前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正面临生存危险。</P>
<P> 北极熊登上“红色名单”</P>
<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地球变暖的第一个受害者就是北极熊,随着极地气候的变暖,北极结冰的时间越来越晚。在过去50年里,北极冰层已经消失了40%,没有足够的冰,北极熊被困在了陆地上。这对它们意味着饥荒。虽然北极熊能在水里游数公里,但在游泳途中北极熊不会“打猎”,因为在水里,它们绝不是海豹的对手。</P>
<P> 除了北极熊外,珊瑚也因为全球变暖首度进入今年的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单”。由于受污染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4的珊瑚死亡。</P>
<P> 河马数量下滑速度惊人</P>
<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指出,如果任由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预计北极熊的数量将在几十年内减少30%。不过,这还不是最严峻的形势,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的下滑速度看得人触目惊心,比如非洲的河马。</P>
<P>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调查数据,仅仅在刚果(金)一个国家,河马数量已经锐减了95%。目前在刚果(金)境内,只有887只河马了。这里曾是最大的河马种群的栖息地,但是由于内战,士兵、狩猎者无节制的乱捕滥杀,非洲大陆上常见的河马也上了“红色名单”。</P>
<P> 任何物种都处于紧密连接的生物链条中,调查显示,河马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当地湖泊中的鱼类减少,因为河马粪是该湖内鱼类的重要养料来源。人类的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直接导致生态恶化的结果,同时也极有可能引起当地的经济危机。</P>
<P> 鲨鱼愧当“海上霸主”</P>
<P> “海上霸主”鲨鱼因鱼翅被捕杀,美味的石斑鱼也在劫难逃……海洋动物消失的速度触目惊心。在海洋动物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仔细评估了共547种鲨鱼和鳐鱼,发现其中20%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原因则是人类的捕捞过度。</P>
<P> 由于鱼翅(鲨鱼的鳍)在东南亚地区备受欢迎,因此“海上霸主”鲨鱼免不了被人类捕杀的命运。然而,鲨鱼的生育速度远远赶不上被捕杀的速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警告,如果这种肆意杀戮再得不到有效制止,“海中霸主”的威猛将只能通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来回味了。同样,一旦鲨鱼这个海洋生物链中最高端的一环被截去,不难想象,将有成百上千种海洋生物面临灭顶之灾。</P>
<P> 跟“海上霸主”相比,“陆上霸主”老虎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由于面临栖息地减少和森林耕地化的威胁,全球野生虎的数量正持续下降。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只剩下5000~7000只虎,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印度、中国东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苏门答腊岛和印尼的森林中。</P>
<P> 也有好消息</P>
<P> “红色名单”虽警报频频,但稍稍使人聊以自慰的是,某些物种还“逆流”而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指出,由于保护措施有力,印度秃鹰的数量已有所上升,当地科学家已经建立了人工喂养种群,为放归野外做好了准备。</P>
<P> 另一个好消息则来自欧洲白尾海雕,由于保护力度加大,它已经从“近危”变成了“无危”。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的粉红鸽子也是在积极的保护措施之下,由“极度濒危”变成了“濒危”。毛里求斯野生生物基金会报告说,为了避免这种鸽子灭绝,当地政府启动了一个保护计划。到今年,用人工养育的办法,已有350只粉红鸽子在野外自由生活。</P>
<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阿希姆·施泰纳说:“生物多样性损失正在增加,而不是放慢。这种趋势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恢复能力,以及数十亿依赖生态系统生活的人类影响是巨大而可怕的。但只要人们有足够的重视,挽回并不是没有可能。”</P>
<P></FOUNDER-CONTENT></P>
<P><A href="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10/04/content_60338.htm">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10/04/content_60338.htm</A></P> <P> 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世界动物日”源自19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弗朗西斯的倡议,他长期生活在西西里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每年的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弗朗西斯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FONT color=red><STRONG>作</STRONG></FONT>出了榜样,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P>
<P> 不过近年来,“世界动物日”变得越来越沉重,因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在著名环保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9月公布的200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上,猿、珊瑚、秃鹰、海豚等常见的动物都存在灭绝危险,全球动物物种的灭绝警钟再度敲响。</P>
<P> 本报综合报道 今年9月份,总部位于瑞士格朗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2007年度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称目前全球有1.6万多个生物物种有灭绝危险,其中动物在这份红色名单中占据多数,北极熊、河马、鲨鱼、猿、珊瑚、海豚等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物种都存在灭绝危险。</P>
<P> 为全球动物敲响警钟的,是成立于1948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个著名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定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是最具权威性的物种评估文件。</P>
<P> 这份“红色名单”显示,目前全球有41415个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其中,有16306个物种有灭绝危险,比去年增加了188种。近500年来,全球已有785个已知物种灭绝,另有65个物种通过圈养或人工培育存活。</P>
<P> 据估计,人类有记录的物种约有170万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强调了动物物种的危险性,目前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正面临生存危险。</P>
<P> 北极熊登上“红色名单”</P>
<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地球变暖的第一个受害者就是北极熊,随着极地气候的变暖,北极结冰的时间越来越晚。在过去50年里,北极冰层已经消失了40%,没有足够的冰,北极熊被困在了陆地上。这对它们意味着饥荒。虽然北极熊能在水里游数公里,但在游泳途中北极熊不会“打猎”,因为在水里,它们绝不是海豹的对手。</P>
<P> 除了北极熊外,珊瑚也因为全球变暖首度进入今年的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单”。由于受污染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4的珊瑚死亡。</P>
<P> 河马数量下滑速度惊人</P>
<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指出,如果任由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预计北极熊的数量将在几十年内减少30%。不过,这还不是最严峻的形势,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的下滑速度看得人触目惊心,比如非洲的河马。</P>
<P>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调查数据,仅仅在刚果(金)一个国家,河马数量已经锐减了95%。目前在刚果(金)境内,只有887只河马了。这里曾是最大的河马种群的栖息地,但是由于内战,士兵、狩猎者无节制的乱捕滥杀,非洲大陆上常见的河马也上了“红色名单”。</P>
<P> 任何物种都处于紧密连接的生物链条中,调查显示,河马数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当地湖泊中的鱼类减少,因为河马粪是该湖内鱼类的重要养料来源。人类的活动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直接导致生态恶化的结果,同时也极有可能引起当地的经济危机。</P>
<P> 鲨鱼愧当“海上霸主”</P>
<P> “海上霸主”鲨鱼因鱼翅被捕杀,美味的石斑鱼也在劫难逃……海洋动物消失的速度触目惊心。在海洋动物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仔细评估了共547种鲨鱼和鳐鱼,发现其中20%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原因则是人类的捕捞过度。</P>
<P> 由于鱼翅(鲨鱼的鳍)在东南亚地区备受欢迎,因此“海上霸主”鲨鱼免不了被人类捕杀的命运。然而,鲨鱼的生育速度远远赶不上被捕杀的速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警告,如果这种肆意杀戮再得不到有效制止,“海中霸主”的威猛将只能通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来回味了。同样,一旦鲨鱼这个海洋生物链中最高端的一环被截去,不难想象,将有成百上千种海洋生物面临灭顶之灾。</P>
<P> 跟“海上霸主”相比,“陆上霸主”老虎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由于面临栖息地减少和森林耕地化的威胁,全球野生虎的数量正持续下降。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大约只剩下5000~7000只虎,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印度、中国东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苏门答腊岛和印尼的森林中。</P>
<P> 也有好消息</P>
<P> “红色名单”虽警报频频,但稍稍使人聊以自慰的是,某些物种还“逆流”而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指出,由于保护措施有力,印度秃鹰的数量已有所上升,当地科学家已经建立了人工喂养种群,为放归野外做好了准备。</P>
<P> 另一个好消息则来自欧洲白尾海雕,由于保护力度加大,它已经从“近危”变成了“无危”。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的粉红鸽子也是在积极的保护措施之下,由“极度濒危”变成了“濒危”。毛里求斯野生生物基金会报告说,为了避免这种鸽子灭绝,当地政府启动了一个保护计划。到今年,用人工养育的办法,已有350只粉红鸽子在野外自由生活。</P>
<P>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阿希姆·施泰纳说:“生物多样性损失正在增加,而不是放慢。这种趋势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恢复能力,以及数十亿依赖生态系统生活的人类影响是巨大而可怕的。但只要人们有足够的重视,挽回并不是没有可能。”</P></FOUNDER-CONTENT> 卢总每日都好眼力啊! <P>9.55万元冬虫夏草被偷</P>
<P> </P>
<P>改為:價值9.55萬元的冬蟲夏草被偷</P>
<P>會唔會好啲?</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