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蓮詠春
請問有無聽說刨花蓮詠春它在香港有流傳
Re:刨花蓮詠春
没啊~~~介绍下啦~~~Re:刨花蓮詠春
属边支水??Re:刨花蓮詠春
有啊..听过...呢一支水既咏春...比较独特..Re:刨花蓮詠春
可唔可以講下據你了解有幾獨特吖?~ em6:Re:刨花蓮詠春
佛山尚有刨花蓮嘅传人,姓苏,江湖人称“扫把佳”,住在升平路附近,早前嘅姚祺咏春堂庆典都有出席。其实依支水同其他嘅都差唔多喈!Re:刨花蓮詠春
他名叫郭佳,是刨花公的弟子.有人跟他學嗎?可以說說有甚麼功夫嗎?Re:刨花蓮詠春
刨花公又喺邊位吖?點解要叫刨花蓮詠春吖?點心兄講下有幾獨特得唔得吖?~ em6:
Re:刨花蓮詠春
please take a look of the following pa fa lin history刨花蓮詠春拳
詠春拳,源於北方,屬內家拳,於明朝末年,由一班明朝之遺臣武將,及少林方丈,共同研究而創出,目的是傳於後世,為反清復明而奮鬥。所以當他們研究成功為一完整之系統(包括套路,對練,木人樁法,各種兵器,拳理,心法,口訣等等)之同時,亦遁跡於嵩山少林寺內,一為掩人耳目,二是教授與資深之少林子弟。
及後少林寺被清廷所毀,寺僧便四散逃走,有散於北方其他地方,亦有南下廣東,福建等地,一名綽號『大東風』之少林和尚(真姓名及法號已沒有提起,因避清廷耳目之故,而『大東風』的意思,在當時中國民間有俗語所謂『唔好東風攪壞天』 ,借用其意即要造反)逃到廣東,遇到兩名兄弟並被收容,兄叫謝國樑,弟叫謝國樟,袓籍西樵,單灶謝,一為文官,一為武官,兩人雖為清廷效力,但皆為清官,而且身為漢人,亦對滿洲人欺壓漢人而心感不憤。經過一段頗長日子的相處,『大東風』見兩人品德端正,為官清廉,對自己禮待有加,且心繫漢族,並非為虎作倀之人,就傳兩兄弟武功,並且透露,懂此門武功者,皆為反清義士,但此拳本無名,乃少林一脈,但少林功夫門路繁多,於散出少林後,便各自成一派,亦具派別名稱。緣於本派功夫,既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當然會聯絡及組織各地之反凊組織(即初期之洪門等三合會),而本派暗語是『永言矢志,毋忘漢族,還我河山,大地回春』 ,為便以傳於後世,遂將第一句『永言』合成一『詠』字,加上第四句最尾『春』字,以命名此一拳派,是為『詠春』 。何解第一句用首兩字,而第四句只用最尾一字?因爲『永言』合成的『詠』字,是一動詞,創拳者們既身為明朝遺臣或子民,能夠驅逐韃子,還我河山,是為畢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詠』的意思,就是告誡所有的人,要經常在心中吟詠那四句的暗語,勉勵自己,不可或忘。
關於上述四句暗語,不單說武術界的老前輩,只要是年近六十歲,武林閱歷豐富,及對初期洪門三合會組成之歷史及目的有所認識者,都會聽得出這四句暗語的含意。
『大東風』是道光年間人,詠春拳亦由此而南傳廣東,而謝氏昆仲是咸豐年間人,當兩兄弟學成武功後,大東風便離開他們,返回北方,臨行前叮囑謝氏昆仲,創此拳乃為反清復明,為保存隱密性,只能『傳而不教』 。
幾十年後,謝氏昆仲告老還鄉,收了兩名乾兒子,一名梁洪韜,亦為西樵人,後來曾中得武舉人,擅使關刀。另一名劉達生,同治年間人,自九歲開始隨兩乾爹習拳,因其名中『達』字,以草書寫來,很像『蓮』字,故街坊叔伯皆笑稱其『蓮仔』 ,久而久之,他亦習慣了這稱謂。又因其在佛山曾做『刨花』行業,那是一種樹木,將其刨成刨花,放在水中煮滾,會分泌出漿液,用作搽臘頭髮,以固定髮式,即屬現代之化粧品行業,『刨花蓮』的綽號,乃由此而來。
刨花蓮後來在佛山唐裕昌宮粉堂作掌櫃,一生只收有數名弟子,有李善初,羅甜,陸義(先隨張保學詠春十二散式,後再隨刨花蓮學齊詠春門之套路及技法),朱忠,李炳霖,郭佳(現仍在佛山)。
朱忠,光緒年間人,十一歲時從街坊處得知刨花蓮功夫了得,於是慕名前往,卻是被拒,返家後悶悶不樂,其父問及,於是說出原委,其父帶他一同前往,看誰個教頭這般大牌,一見面,原來是相識數十年之朋友,卻從未聽刨花蓮說過會功夫,但因其兩人既諗熟,才答應收朱忠為徒,其時刨花蓮已七十多歲,朱忠將其迎回家中教授,除侍奉起居飲食外,每月束脩為三十元白銀。
在解放前,朱忠與家人移居香港,住於深水埗及開設跌打醫館,凡數十年,四年多前,才享高壽而終,年一百零五歲。
朱忠在港數十年間,除數名子女外,先後教有很多弟子,其中弟子莫沛安,早年隨朱頌民習傳自馮少青的永春拳,因他長年做武林記者,跟很多武林前輩熟絡,故亦旁及其它一些拳派,如自然門等。在六○年代,因他經常到旺角吉祥茶樓午膳,從鄰檯一些老佛山口中,得悉有一位詠春門的老師傅,住於深水埗,名叫朱忠,其拳法很有古樸味道,大不相同於一般所見之詠春,莫沛安幾經查探,終於尋得朱忠老師傅 ,多番懇求下,被朱忠收為弟子,其後莫沛安想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本門詠春,於是請示其師朱忠,朱忠是尊師重道之人,因他是學『刨花蓮』的,所以就叫莫沛安寫『刨花蓮詠春』 ,以別於其它各支水,而本門詠春亦由那時開始轉叫『刨花蓮詠春』 。
在一九七九年初,我開始隨莫沛安師傅習刨花蓮詠春,但由於他有很多其它事務,無甚時間教我,在約兩年多後,便大多由大師伯朱榮枝教導及指正,但由於傳統禮數,我是學開莫沛安的,所以仍只能以師伯相稱,直至莫沛安病故後數年,才允許我拜師,正式成為其徒弟,其現在更已成其入室弟子。朱榮枝師傅雖已八十歲,但步履動作之靈活敏捷,猶如小孩般。
刨花蓮詠春,屬內家拳,入手以形,出手以意,用勁走陰柔一路,要柔中帶剛,即『韌』 ,身形要浮沈吞吐,步法進退及虛實轉換要輕靈,如珠落玉盤,手法走弧線及直線,要能變化無定,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本門詠春有十套拳,分爲上五套,下五套。又分爲五套長,五套短。再分爲五套柔,五套剛。但本門之剛,不同於硬。第一套拳種是小念頭,其餘九套由小念頭變化而出,卻仍有部份小念頭中之段落。而十套拳中,從第二套至第十套,皆以一些重點手法命名,而第一套,卻名為『小念頭』 ,是一個抽象的名稱,意思是提醒初學者,學此門功夫,非人人能成功,因爲雖然本門詠春無論手法、身形、步法等,均多而複雜,練得純熟固然要長時間下苦功,但當運用時,是講求知覺及變化,而非死招式,因而個人的脾性必要收斂並多作思考而領悟 。例如,好勇鬥狠不成,膽小怯懦不成,力太硬朗不成,力太軟弱不成,過份開展不成,過份拘緊不成,過於刻意不成,過於無意不成等等。若練本門拳法,一不可怕打,怕打終被打;二不可貪打,貪打必受打。
基本三手有::掹、捆、摜
口訣:推、摩、熨、蕩、黐、黏、連、隨
入門:基本功力拳(不入於正式拳套)
拳套:小念頭、十字、尋橋、脫手、標指、鞭拳、剁手、箭拳、箭掌、側身
木人樁:外樁、內樁、剛樁、柔樁。
兵器:六點半基本棍種(套路)、扇面六點半棍、虎尾六點半棍、磨盤雙刀、書囊劍、大扒、小挑、關刀、十三節鞭等。
兵器樁:刀樁、棍樁(其樁形結構不同於木人樁)
雙人對練:熟手(黐手對戰套路)、棍黐棍、刀黐棍、刀黐刀
練功樁:竹樁
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基本對練,高級對練,定步黐手,動步黐手。
綜觀本門歷史及拳理、功法等,與由紅船傳出的各支詠春差別極大。而本人是『大東風』南傳二百多年間之第五傳。由於此門詠春一向很保守,從不公開,只有一次,約八十幾九十年前,佛山精武體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發帖邀請『刨花蓮』出席表演拳術,由朱忠師公代為出場表演了一套『尋橋』 ,與會中者還有當時武技超群,德高望重的前輩梁世蘇。由於已不需要反清復明,所以後來莫沛安乃作半公開式教授,而我是於一九九四年加入精武體育會後,再問過朱榮枝師父,得其首肯,才在精武正式開班,公開傳授,及現亦於香港南北國術協會開班。
刨花蓮詠春文子超
Re:刨花蓮詠春
刨花蓮詠春就是如此.在此有人玩嗎?Re:刨花蓮詠春
ling在2005-02-16 10:14:12说道:please take a look of the following pa fa lin history刨花蓮詠春拳
詠春拳,源於北方,屬內家拳,於明朝末年,由一班明朝之遺臣武將,及少林方丈,共同研究而創出,目的是傳於後世,為反清復明而奮鬥。所以當他們研究成功為一完整之系統(包括套路,對練,木人樁法,各種兵器,拳理,心法,口訣等等)之同時,亦遁跡於嵩山少林寺內,一為掩人耳目,二是教授與資深之少林子弟。
及後少林寺被清廷所毀,寺僧便四散逃走,有散於北方其他地方,亦有南下廣東,福建等地,一名綽號『大東風』之少林和尚(真姓名及法號已沒有提起,因避清廷耳目之故,而『大東風』的意思,在當時中國民間有俗語所謂『唔好東風攪壞天』 ,借用其意即要造反)逃到廣東,遇到兩名兄弟並被收容,兄叫謝國樑,弟叫謝國樟,袓籍西樵,單灶謝,一為文官,一為武官,兩人雖為清廷效力,但皆為清官,而且身為漢人,亦對滿洲人欺壓漢人而心感不憤。經過一段頗長日子的相處,『大東風』見兩人品德端正,為官清廉,對自己禮待有加,且心繫漢族,並非為虎作倀之人,就傳兩兄弟武功,並且透露,懂此門武功者,皆為反清義士,但此拳本無名,乃少林一脈,但少林功夫門路繁多,於散出少林後,便各自成一派,亦具派別名稱。緣於本派功夫,既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當然會聯絡及組織各地之反凊組織(即初期之洪門等三合會),而本派暗語是『永言矢志,毋忘漢族,還我河山,大地回春』 ,為便以傳於後世,遂將第一句『永言』合成一『詠』字,加上第四句最尾『春』字,以命名此一拳派,是為『詠春』 。何解第一句用首兩字,而第四句只用最尾一字?因爲『永言』合成的『詠』字,是一動詞,創拳者們既身為明朝遺臣或子民,能夠驅逐韃子,還我河山,是為畢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詠』的意思,就是告誡所有的人,要經常在心中吟詠那四句的暗語,勉勵自己,不可或忘。
關於上述四句暗語,不單說武術界的老前輩,只要是年近六十歲,武林閱歷豐富,及對初期洪門三合會組成之歷史及目的有所認識者,都會聽得出這四句暗語的含意。
『大東風』是道光年間人,詠春拳亦由此而南傳廣東,而謝氏昆仲是咸豐年間人,當兩兄弟學成武功後,大東風便離開他們,返回北方,臨行前叮囑謝氏昆仲,創此拳乃為反清復明,為保存隱密性,只能『傳而不教』 。
幾十年後,謝氏昆仲告老還鄉,收了兩名乾兒子,一名梁洪韜,亦為西樵人,後來曾中得武舉人,擅使關刀。另一名劉達生,同治年間人,自九歲開始隨兩乾爹習拳,因其名中『達』字,以草書寫來,很像『蓮』字,故街坊叔伯皆笑稱其『蓮仔』 ,久而久之,他亦習慣了這稱謂。又因其在佛山曾做『刨花』行業,那是一種樹木,將其刨成刨花,放在水中煮滾,會分泌出漿液,用作搽臘頭髮,以固定髮式,即屬現代之化粧品行業,『刨花蓮』的綽號,乃由此而來。
刨花蓮後來在佛山唐裕昌宮粉堂作掌櫃,一生只收有數名弟子,有李善初,羅甜,陸義(先隨張保學詠春十二散式,後再隨刨花蓮學齊詠春門之套路及技法),朱忠,李炳霖,郭佳(現仍在佛山)。
朱忠,光緒年間人,十一歲時從街坊處得知刨花蓮功夫了得,於是慕名前往,卻是被拒,返家後悶悶不樂,其父問及,於是說出原委,其父帶他一同前往,看誰個教頭這般大牌,一見面,原來是相識數十年之朋友,卻從未聽刨花蓮說過會功夫,但因其兩人既諗熟,才答應收朱忠為徒,其時刨花蓮已七十多歲,朱忠將其迎回家中教授,除侍奉起居飲食外,每月束脩為三十元白銀。
在解放前,朱忠與家人移居香港,住於深水埗及開設跌打醫館,凡數十年,四年多前,才享高壽而終,年一百零五歲。
朱忠在港數十年間,除數名子女外,先後教有很多弟子,其中弟子莫沛安,早年隨朱頌民習傳自馮少青的永春拳,因他長年做武林記者,跟很多武林前輩熟絡,故亦旁及其它一些拳派,如自然門等。在六○年代,因他經常到旺角吉祥茶樓午膳,從鄰檯一些老佛山口中,得悉有一位詠春門的老師傅,住於深水埗,名叫朱忠,其拳法很有古樸味道,大不相同於一般所見之詠春,莫沛安幾經查探,終於尋得朱忠老師傅 ,多番懇求下,被朱忠收為弟子,其後莫沛安想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本門詠春,於是請示其師朱忠,朱忠是尊師重道之人,因他是學『刨花蓮』的,所以就叫莫沛安寫『刨花蓮詠春』 ,以別於其它各支水,而本門詠春亦由那時開始轉叫『刨花蓮詠春』 。
在一九七九年初,我開始隨莫沛安師傅習刨花蓮詠春,但由於他有很多其它事務,無甚時間教我,在約兩年多後,便大多由大師伯朱榮枝教導及指正,但由於傳統禮數,我是學開莫沛安的,所以仍只能以師伯相稱,直至莫沛安病故後數年,才允許我拜師,正式成為其徒弟,其現在更已成其入室弟子。朱榮枝師傅雖已八十歲,但步履動作之靈活敏捷,猶如小孩般。
刨花蓮詠春,屬內家拳,入手以形,出手以意,用勁走陰柔一路,要柔中帶剛,即『韌』 ,身形要浮沈吞吐,步法進退及虛實轉換要輕靈,如珠落玉盤,手法走弧線及直線,要能變化無定,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本門詠春有十套拳,分爲上五套,下五套。又分爲五套長,五套短。再分爲五套柔,五套剛。但本門之剛,不同於硬。第一套拳種是小念頭,其餘九套由小念頭變化而出,卻仍有部份小念頭中之段落。而十套拳中,從第二套至第十套,皆以一些重點手法命名,而第一套,卻名為『小念頭』 ,是一個抽象的名稱,意思是提醒初學者,學此門功夫,非人人能成功,因爲雖然本門詠春無論手法、身形、步法等,均多而複雜,練得純熟固然要長時間下苦功,但當運用時,是講求知覺及變化,而非死招式,因而個人的脾性必要收斂並多作思考而領悟 。例如,好勇鬥狠不成,膽小怯懦不成,力太硬朗不成,力太軟弱不成,過份開展不成,過份拘緊不成,過於刻意不成,過於無意不成等等。若練本門拳法,一不可怕打,怕打終被打;二不可貪打,貪打必受打。
基本三手有::掹、捆、摜
口訣:推、摩、熨、蕩、黐、黏、連、隨
入門:基本功力拳(不入於正式拳套)
拳套:小念頭、十字、尋橋、脫手、標指、鞭拳、剁手、箭拳、箭掌、側身
木人樁:外樁、內樁、剛樁、柔樁。
兵器:六點半基本棍種(套路)、扇面六點半棍、虎尾六點半棍、磨盤雙刀、書囊劍、大扒、小挑、關刀、十三節鞭等。
兵器樁:刀樁、棍樁(其樁形結構不同於木人樁)
雙人對練:熟手(黐手對戰套路)、棍黐棍、刀黐棍、刀黐刀
練功樁:竹樁
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基本對練,高級對練,定步黐手,動步黐手。
綜觀本門歷史及拳理、功法等,與由紅船傳出的各支詠春差別極大。而本人是『大東風』南傳二百多年間之第五傳。由於此門詠春一向很保守,從不公開,只有一次,約八十幾九十年前,佛山精武體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發帖邀請『刨花蓮』出席表演拳術,由朱忠師公代為出場表演了一套『尋橋』 ,與會中者還有當時武技超群,德高望重的前輩梁世蘇。由於已不需要反清復明,所以後來莫沛安乃作半公開式教授,而我是於一九九四年加入精武體育會後,再問過朱榮枝師父,得其首肯,才在精武正式開班,公開傳授,及現亦於香港南北國術協會開班。
刨花蓮詠春文子超
在师傅、前辈德知既版本有好大出入啊?????
Re:刨花蓮詠春
詠春拳據說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與廣東佛山。詠春拳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我國很多武術門派源自少林寺,詠春拳亦與少林功夫有關。
雍正十三年(西元1736年)“火燒少林寺”,逃出這場大火的少林寺人物 正是我國南方武術界所指的少林五祖“五枚、至善、白眉、馮道德及苗顯”。當時各人四散逃生。據說,至善避於紅船(從前南方的戲班子)為“煲頭”之職——戲班中燒飯的伙夫,一個不引人注目的位置;苗顯及愛女遠遁到苗瑤雜處之地;五枚則隱居於川滇邊境的大涼山白鶴觀內。
對於被暴虐的滿清政府收買而甘心出賣自己的那批少林叛徒,五枚雖然未如其他男性同們一樣如終於報復,但仍是她耿耿於懷。令五枚最擔心的,就是這班反叛者的少林武功。她深知,要打敗、身材健碩的男性,女性要吃虧得多。五枚認為,唯一的方法便是思量一種更奇妙的功夫。她心目中理想的新功夫,最好能處處針對原有少林拳技的弱點,卻又適合女性。這種武術應該是怎樣的呢?當時仍是五枚師太茫無頭緒。後來,師太偶然看到一場“蛇鶴爭鬥”,激發靈感,終於創出這套簇新而實用的詠春拳術來。
而這種新拳術的中心思想。五枚一反傳統觀念,,注重“活用”。她要求的是“隨機應變”的技巧,因為敵人是“活”的, 而且絕對不會事先讓人知道他會怎樣打。所以新拳術並無預先排列好的招數,故沒有“對拆”這回事。取而代之的是“黐手”的練習,雙方純靠本身感覺予以反應變化,絕無默契,反應慢者註定輸給對方。
在廣東省有一戶姓嚴的人家,戶主嚴二,曾是少林俗家弟子,但淵源不深。嚴二妻早逝,只遺下一個女兒,取名“詠春”,生得花容月貌,少而聰穎,行動矯健,磊落有丈夫氣。
嚴詠春自幼由父母做主,許于福建鹽商梁博儔。但不久嚴二因事被人誣告,未避官府通緝,唯有攜詠春遠走他鄉 。逃至人地生疏的川滇邊區大涼山腳,嚴氏父女才覺松一口氣,於是安頓下來,開了一家豆腐店,生活倒也算安定。
嚴氏父女因豆腐做得好,連居於山上的五枚師太也常常下山來購買,由此,漸漸變得熟稔。
美麗的嚴詠春,不但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還引起當地一名土豪的注意,他欺負嚴氏父女一老一弱,派人來強行說親。並要脅他們說:如不定期過門,將會對他們不利!
面有憂色的嚴氏父女,引起了五枚師太的好奇心,當知悉詳情後,五枚見義勇為的俠義心腸油然而生。但由於自己的秘密身份,不便公然拔刀相助。她只好帶走了嚴詠春,並讓嚴父極力拖延婚事。
不久,嚴詠春又出現了,風姿似乎更勝從前,黃姓土豪恨不得一下子就抓過來做小老婆。不想嚴詠春卻提出了一個令人大感詫異的條件——要娶她,除非將她打敗!
黃姓土豪力大如牛,曾學過三兩招式,同鄉人都畏懼他的身手,無人敢跟他較量。如今漂亮而體態婀娜的小姑娘竟提出這個“荒唐”的條件,他真想樂得掩口大笑.
而比武結果——壯碩如牛的大漢,竟然被嬌小玲瓏的小姑娘三兩下擊倒在地。當著眾多圍觀者的面,黃姓土豪無話可說,只得答應從此不再騷擾嚴氏父女倆人。
其後,嚴詠春繼續跟隨五枚苦練這套“可戰勝強敵”的新創拳術,至技成為止五枚隨後雲遊四方,在臨行前交代詠春將這套拳技好好練習,並“嚴守宗風”,切勿隨便外傳。詠春嚴守師訓,僅將功夫傳給了自己的丈夫——梁博儔。
這位嚴詠春的唯一“學生”,不僅專心致志的跟她苦練,還替這套由太太處得來的拳術起了個美麗動人的名字——詠春拳。
梁博儔後來將拳授予一名叫梁蘭桂(男)的跌打醫生。之後,又因機緣巧合,梁蘭桂將拳授予一位戲班中“小武”(角色)——黃華寶
以前的“小武”,除了要有精湛的藝術修養外,還要會武,否則很難在這行混飯吃。那時的戲班演員被稱作“紅船子弟”,由於沒有固定的演出地點,以及多數以濃妝豔抹的面目在眾人前露面,故是一些革命分子或通緝要犯最佳的藏身之處。
少林五老中的至善禪師,就是一例。當時,大部分的紅船弟子都是秘密幫會的積極分子,很多人借此良機,拜他為師學藝。
至善禪師的弟子中,有一位在紅船中任船夫,姓梁名二娣。船夫在戲班中是一個十分低微的職務,簡直比他師傅的職位還有低微。或許正是如此,梁二娣才得到他師傅的欣賞。
其實,至善看中的是梁二娣的一把子力氣!
據說,梁二娣天賦神力,加上日夕雙臂撐船,他的力氣大的駭人——傳說他隨便拿竹竿頂著河底一撐,整只龐大的紅船竟然給他撐出兩丈開外。“這是天賦的神力!”至善想,於是便教他長棍搏鬥之術了。此棍法是少林寺的“名棍”,稱為“六點半棍法”。
至善禪師果然沒有想錯,梁二娣本已整天“一棍在手”,又學得了少林寺的精妙棍法,其造詣自然極為老到,連精於詠春拳的黃寶華也讚歎不已。
梁二娣何嘗不欽佩黃寶華的詠春拳技?在這種情況下,兩人很快達成協定:互為師友,以拳換棍,各不欠情。
其實,自從六點半棍法傳入黃寶華手中後,已經略有改變——融入了詠春拳的技法。自此以後的“詠春拳六點半棍法”中,持棍的“手門”窄得多(指持棍時兩手間的距離),而且更多了套“黐棍”的訓練方式。
梁二娣順理成章的變成了“詠春派第五代弟子”——黃寶華的傳人。
第六代傳人是梁贊。梁二娣收梁贊為徒時,年紀已經很大,早已離開紅船。自從收了這名滿腹經綸、懸壺濟世的儒醫為徒後,他毫無保留的將所學傳授給這名弟子——除了詠春拳技之外,當然還包括改良過的“六點半棍法”。
梁贊可以說是第一個使詠春拳揚名立萬的人。“佛山贊先生”的威名以及他當年的傳奇軼事,至今仍為當地老一輩人津津樂道。這位在廣東佛山筷子街開設了一間“贊生堂”藥材鋪的儒醫,據說精湛的醫術得自祖傳。出身在“功同良相”的世代書香家庭中,梁贊知書識墨,寫得一手好書法,學得一派儒士之風。年輕的他精力旺盛,喜歡掄拳動腳。但他卻不喜歡那些動作剛猛、吆喝翻滾的拳術——這些都不切合他那溫文爾雅、灑脫悠閒的性格。終於,他遇上了梁二娣,學了這套“可遇而不可求”的秘密拳術。
贊先生令詠春拳威名大振的原因並不是靠宣傳,而是憑真拳實腳的比武。這位中醫以詠春拳術屢次跟人家“印證”,結果都使他感到滿意。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戰績,除了給他帶來更響的名聲,更帶給他更多的挑戰,但他泰然處之,反正這是他的興趣。
這位靠比武起家的詠春拳師,雖然被冠以“詠春拳王”的稱號,但他仍執舊業,並無設館的打算。不設館並非不授徒——其實他有三名關門弟子!
“關門弟子”,意思就是說贊先生晚上要關上鋪門以後才教那幾名弟子。當然,那幾名弟子不是贊先生的子侄輩便是至愛親朋的兒子了。
贊先生還有一名“偷藝”的“弟子”,名叫陳華順,由於開了一檔找續錢銀的攤子(以前流行以碎銀混雜銅錢作小量交易的流通貨幣,往往因找零的極大不便,一些為路人找零而從中取利的小攤便應運而生了),便得了個“找錢華”的綽號。找錢華身材健碩,加上職業所需——每天要擔著百多斤重的碎銀零錢開工收工,走許多的路途,不知不覺練就強大臂力。人們說,兩三個方孔錢給他拿在手中一捏,立時兩半。據說找錢華曾學過功夫,手腳也頗靈活,三兩個不會功夫的彪形大漢絕非他的對手。
但找錢華對此並不滿足,他崇拜的是離他檔口不遠的“贊生堂”大老闆——梁贊。由於是街坊,彼此早已認識,每逢找錢華老遠見到贊先生經過,必定恭敬的跟這位心目中的“偶像”打招呼,可是他總是覺得對方回敬的不過是禮貌的敷衍而已!
找錢華也曾鼓起勇氣直接或間接的懇求過贊先生收他為弟子,無奈每次都失望而歸。
他學武的決心不但沒有因贊先生的拒絕而減低,反而與日俱增。最後,他想到了一個不大妥當的辦法——每晚趁贊先生關門後,在門隙中偷看他教授弟子,粗略的偷師學藝。
這個辦法很辛苦,所以不久他便放棄了這個“事半功倍”的方式,改以另一方式去實現他的願望。
贊先生的弟子中有一名叫“木人華”的,真姓名已無從考究,只知他的綽號,是因為他力氣大,只要蠻力一出,粗如兒臂的木人樁手便立即斷為兩截。木人華未必技術十分高超,但總是詠春門人,而且他那憨直的性格,是找錢華看中他的最佳理由。找錢華這次找對了——熱情的木人華一口答應了朋友般的教授這位對詠春拳術鍥而不捨的“同鄉”兄弟!
贊先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梁春,一個叫梁璧,兩人與師兄弟一起跟隨父親學習拳技。一天,贊先生按平日習慣外出品茗,留下兒子梁春等人在店中看守。這時,他的師兄弟木人華跟一名身材健碩的青年闖了進來。
梁春認出是“找錢華”,但他不大相信找錢華跟木人華新近學來的詠春拳技會好到哪里去?這邊是好奇心的驅使,那邊是好勝心的推進,在木人華的慫恿下,這兩位不計後果的青年人便比試起來了。
後果有點嚴重,氣力及技術都勝一籌的找錢華,竟然毫無顧忌得將他的對手逼的猛力往後傾跌,偏巧跌在贊先生平日最喜愛的“太師椅”上!這竹制的太師椅,梁贊的門徒及兒子們連坐都不敢坐一下,如今卻給梁春笨重的身體壓折了一條腿。在師傅及嚴父積威之下,三名闖了“大禍”的青年頓時手足無措了起來:待會父親(師父)回來,怎麼向他交待?不知是誰想出了個笨法子:將椅腿裝了上去,希望贊先生回來別發覺這事。
這法子很失敗。倒楣的梁贊一躺到這椅子上,便摔了一跤。極度驚恐的梁春,面對滿面怒容的嚴父怎敢有半字虛言,就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了贊先生。
仿佛大禍臨頭的找錢華,驚聞木人華神色慌張的告訴:師父要找他,頓時嚇得手忙腳亂,牙關打顫。木人華也不知所措,勸找錢華立刻“逃”回鄉中暫避些時日。然後,他對師父回報說:找錢華早已不知所蹤,找不到了!
贊先生當然知道這個“笨徒弟”在扯謊。他只好溫和的對這名猶有餘悸的直性子門人解釋,他並非要責備找錢華,而是要親自觀察一下這名“從未碰過手的門徒”是否如自己的兒子所形容的那麼厲害。
大喜過望的找錢華,這時才知悉因禍得福,多年來的心願不啻一朝達成,而且更得到這位名師另眼相看。
雖然找錢華讀書不多,但他是天生的練武材料,加上他的勤奮好學,據說成就比任何師兄弟都好得多。由於職業關係,以及他的出身背景影響,找錢華接觸三教九流底層人物的機會自然多一些。這些市井之徒視打架動武為家常便飯,故有人說找錢華跟人家動手的次數比他師父贊先生多得多。尤其是早期在師門中習藝的那短時間,有很多場鬥的激烈、勝得漂亮的比武都是他“代師出戰”的。
後來,清廷有意聘贊先生的入室弟子陳華順擔任“八旗軍總教頭”之職。可惜,這個換作別的教頭一定會大喜過望的優職,並未引起找錢華的興趣,他與他的師父一樣,將教授拳術作為副業,這時的找錢華已不幹“找錢”生意了,他將從師門中學習來的優秀的跌打醫術拿出來行醫濟世。他連武館也沒有開一間,三十六年所謂“教拳生涯”,前後只收過十六名弟子而已。
找錢華的最後一位徒弟是在他七十歲時收的,這位徒弟便是日後將詠春拳發揚光大並揚名於天下的一代宗師——葉問。
葉問弟子眾多,其中知名的弟子之一有世界聞名的李小龍和現在居香港的梁挺先生。此二人事蹟,不再在此多述。
Re:刨花蓮詠春
咏春太多分支喇,今日又长见识Re:刨花蓮詠春
真喺想睇下有d咩唔同,仲有無資料吖?~ em6:Re:刨花蓮詠春
"詠春拳據說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與廣東佛山。詠春拳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this is the history of yip man's wing chun which comes from leung ting.
Re:刨花蓮詠春
梁赞太出名,所以梁赞以外嘅分支好多都不为人所知。Re:刨花蓮詠春
其实噤多年之前就分支出去,到依家两套拳仲有几多相似嘅地方呢?!~ em6:Re:刨花蓮詠春
其實大家都是詠春拳,基本上都是一樣如:小念頭,尋橋,標指,又如一些手法等.只是有些比較保留多的拳套和手法而已,但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分別.Re:刨花蓮詠春
high_hand在2005-02-26 13:30:37说道:其实噤多年之前就分支出去,到依家两套拳仲有几多相似嘅地方呢?!~ em6:唔会差好远!
Re:刨花蓮詠春
套路可能差得唔远,但喺每一式嘅用法可能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em6: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