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 發表於 2007-8-21 01:19:05

[轉貼]影評:香港之死──《老港正傳》

<P><FONT class=headline>香港之死──《老港正傳》</FONT><br>/ <FONT color=blue>陳志華</FONT></P>
<P><STRONG><FONT color=#808080>導演:趙良駿</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08080>演員:黃秋生、毛舜筠、鄭中基、莫文蔚</FONT></STRONG></P>
<P><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FONT size=3><IMG height=168 alt="" hspace=2 src="http://www.filmcritics.org.hk/media/big5/film_critics/Image/MrCinema_5.jpg" width=120 align=left vspace=2 border=2>趙良駿的《老港正傳》原名《老左正傳》,根據官方說法,由「老左」變成「老港」,是因為影片不只講左向港(老左)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他與妻子、兒子左忠、兒子女友阿敏這四個香港人(地道「老港」)的故事。這個說法可能只是託辭,不過影片的焦點也的確不在老左身上。編導大概有意把《老港正傳》由一個「老左派」在左派戲院當電影放映員的故事(港版《星光伴我心》),發展成一個關於香港人的故事。</FONT></SPAN></P>
<P><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那麼,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香港故事?在之前兩集《金雞》裡,趙良駿已試過把香港歷史嵌入電影情節。《老港正傳》不過是沿用《金雞》的做法,以更加水過鴨背的方式來呈現香港歷史,由六十年代開始,寫兩代人的際遇。電影在</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7</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月上映,正好衝著回歸十年而來,但除了結尾的煙花贈慶,全片充斥著催淚情節,而且充滿死亡陰影──老左的好友與妻子相繼去世,阿敏的孩子於沙士期間胎死腹中,左忠掃墓時迷失在墳場裡,連老左打算退休後約阿敏父親到公園下棋,對方也無端爆出了一句「他朝君體也相同」。</SPAN></FONT></P>
<P><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FONT size=3>老左妻子在回歸前去世,他就感慨因妻子不在,這段歷史亦變得不完整。其實片<IMG height=115 alt="" hspace=2 src="http://www.filmcritics.org.hk/media/big5/film_critics/Image/MrCinema_6.jpg" width=200 align=right vspace=2 border=2>中老左的個人歷史也不完整,甚至影片呈現出來的香港,時空亦是紊亂的(以深水埗天台屋充當老官塘,可能是權宜之計。湯水速遞與《紅高粱》電影片段出現的時間,則被導演因應情節任意提前推後)。大概因為影片由銀都機構出品,也要顧及內地市場,所以在描寫老左一生時,有些東西不好說,不得不避重就輕。於是文革前後帶來的思想衝擊固然付之闕如,八九年因北京學運而來的那一場席捲全港的大型愛國運動亦完全失蹤(只留下戲中某角色決定移民前那一句曖昧的「此一時彼一時」)。一個「老左派」面對這些歷史事件,必然有一番激烈的內心交戰,然而影片的選擇性記憶,讓角色迴避了反省,也逃避了歷史的創傷。</FONT></SPAN></FONT></P>
<P><SPAN style="FONT-FAMILY: 新細明體"><FONT size=3>老左的形象大概取材自《危樓春曉》裡的吳楚帆(或者《新難兄難弟》的梁家輝),常把那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掛在口邊,以這種捨己無私的「中聯精神」作為座右銘。然而他的悲哀,就在於他口口聲聲說愛國,卻對國家近乎無知,他的理想只是虛妄的口號,北京也只是一個遙遠的夢,不具體,也不實在。老左妻子是那種典型的賢妻良母,作用就在於維繫家庭的統一,以及對照老左的不切實際。老左兒子左忠本著香港人的「醒目」本色,到處亂闖,但最後還是靠中資機構高層的協助,才有出頭之日。不知道這是否編導對本地電影業以至整個香港的自況?</FON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IMG height=120 alt="" hspace=2 src="http://www.filmcritics.org.hk/media/big5/film_critics/Image/MrCinema_13.jpg" width=200 align=left vspace=2 border=2>片中的阿敏拿起照相機,給街上的人們拍照留念。那一張張的硬照,本來是要把默默耕耘的個體置於前台(突如其來的麥嘜和麥家碧,似乎是給本土意識致意,但效果卻生硬得可以),最後故意插入幾張中環天星碼頭的照片,意圖喚起所謂集體回憶,卻彷彿在給這城市拍下遺照。現實裡,一切都在消失之中:除了天星,還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APM</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下的老官塘。影片給角色指示的出路卻是:北望神州。如果說之前的《金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2</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仍寄望於香港的復興,《老港正傳》已選擇棄城,相信北上才是出路,留守香港是死路一條,於是只好趕快拍下遺照。最後銀幕上那粉飾太平的煙花,就顯得格外悲涼。如果《老港正傳》是要為所謂「老港」立傳的話,到最後,它只是道出了香港的死亡。</SPAN></P>轉載自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8-20 17:28:17編輯過]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貼]影評:香港之死──《老港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