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彈 廣東貢獻3分2鈾燃料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24-4-23 09:08 編輯https://www.gd.gov.cn/gdywdt/tzdt/content/post_73703.html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广东贡献2/3核原料
时间 : 2016-11-18 00:47:56 来源 : 南方日报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姜大明部长讲述找矿大会战时,专门提到两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案例。一是大庆、大港和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打破了国际权威的「中国贫油论」,二是粤北大型铀矿田的发现,打破国际上「花岗岩无大型铀矿」的断言,为「两弹一星」做出重大贡献。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知道,这颗震惊世界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使用的铀材料,绝大部分来自广东。而一直扎根粤北山区的705地质大队(现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是当年为国家寻找铀矿立下赫赫战功、由国务院命名的「功勋地质队」。不过,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问题,近期业内对这段历史出现了不同解读。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门奔赴韶关,跟随第三地质大队大队长尤永春,一起查阅解密资料,走访多位当年亲自参与找矿的英雄地质人,以求还原历史。
广东曾经为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助于增进社会对铀矿基本常识的科学理解,避免被虚构的影视文学和似是而非的网络信息误导,从而「谈核色变」。
打破「花岗岩无大型铀矿」论
自然界埋藏的铀矿,不仅可以为生产核电提供重要原料,而且经过冶炼提纯后,还可以用来制造保家卫国、让侵略者闻之胆寒的核武器。铀被称为核工业的「粮食」,而铀矿资源勘查是核工业产业链的最前端。
「广东目前探明的铀资源储量已经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出发前,广东省地质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广东被公认为是全国几个重要产铀区中最具远景和发展潜力的地区。
我国铀矿勘查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3500多万米,完成了近1/2国土面积的航空放射性调查,累计探明350多个铀矿床,居世界前列。仅「十二五」期间,我国就新增查明铀资源储量超过5万吨。
然而,据原705地质大队总工程师覃慕陶回忆,1958年底决定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核工业时,我们还是世界公认的铀资源贫乏国家,手里根本还没有可以用来发展核事业的原材料。
1958年10月初,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放射性检查组 奉命开展铀矿普查找矿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发现了10余条铀矿化或放射性异常蚀变带,长达千米,厚度1至2米,呈近南北分布,有较大的前景。据此,广东省第一个铀矿专业队——742地质队就在韶关成立。其后,陆续新发现上千个放射性异常点,揭露评价了数十个铀矿点。
上世纪60年代初,由原来的742地质队、744地质队和705地质队合并组建的705地质大队的几百名地质人,仅用了4年时间,就快速探明了201大型铀矿,率先打破我国当时无铀可用的历史,成为我国查明的第一个大型花岗岩型富铀矿区。
「705地质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有些是半路出家、从别的专业临时抽调过来的队员,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只能一边学一边干。所以,全国的攻关项目在这样一支队伍身上首先取得突破,而且找到的还是一个大矿,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不敢相信。」在韶关市区一栋老旧地质家属房里边,当年担任覃慕陶助手的王进元总工程师一脸感慨。
当时,全球地质学界都还流行着这样一个通识:花岗岩不可能找到大型铀矿。「谁知道,我们只用了4年,就在中生代花岗岩中发现了201大型铀矿。此后,又探明211特大型铀矿田,震惊世界。」王进元说,随着找矿的不断深入,国家才陆续从全国各地抽调其他技术队伍来支援广东的铀矿开采。
记者采访的多位705队老队员还透露,当年经过一年多的浅部挖掘后,大伙在认识与实践上出现了一些矛盾,还差点把这个快要打到的大矿错失了。当时看钻孔,好像大有可为,但瞧坑道,却又一团一包成囊状,显示开采价值不大。在这个关键时刻,一直坚持主张「主断裂构造成矿」观点的覃慕陶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正是在他那股实事求探索科学的牛劲的推动下,整个团队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1966年下半年在九号脉中深部找到了一条人们预想不到的富大矿体。1971年,探明这条脉带的工业储量相当于五个大型矿床的规模,这相当于原来预估数字的500倍。紧接着,探索花岗岩秘密的钥匙被这支年轻的队伍找到了。他们顺藤摸瓜地对全区80多条脉带进行了快速评价,一举搞清楚了大、中、小型十多个矿床的工业储量,前后用20年,探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特大花岗岩类型铀矿田。
关键时期一年贡献15公斤核原料
「国家领导人说,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正在等米下锅,广东705地质队就送米来了。」尤永春引述705地质大队原党委书记胡昌永当年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地质部表彰大会的回忆说,211大型铀矿田的发现,不仅是世界找铀史上的一次理论突破,也是伟大的实践突破,这些早已记入国家国防核电事业和地质发展的史册。 不过,笔者发现,很多民众都是伴随着大量解密文件的公布,才陆续知道广东对国家找铀事业的巨大贡献。有读者关心,铀矿本身存在的辐射性,是否会对地质队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说没伤害是假的。但对当时地质队员来说,受到伤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王进元对笔者坦承,受制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地质勘查条件的普遍落后,前线队员虽然在上级要求下尽量采取了防护措施,但这种防护还是比较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满腔热情要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虽然有受专业的指导,但是更多是出于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奋斗。
王进元当年经常与大家一起钻进坑道里边勘查的情景。他告诉笔者,钻工作业前一般会用探测仪器来分析里边的辐射强度,没有经过冶炼提纯的天然铀矿,辐射性并不强,所以坑道里边最危险的还是氡气的污染。不要说在坑道里边,就是从通风口排到外面,呼吸进人体里边,也会让人犯困、浑身乏力、头晕。 在广大队员的努力下,短短一年,705地质大队就向国防工业办公室上交了15公斤的重铀酸铵。直到1979年,文件才解密:在中国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里边,2/3的重铀酸铵材料都来源于广东,其中就包括201铀矿。
■科普 铀矿辐射没那么可怕
铀矿石真如「毒蘑菇」般可怕吗?据科普中国介绍,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首先,铀矿石有辐射,但并无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衣兜里放一个0.5公斤左右的铀矿石,每天受到的辐射量与戴一块夜光手表大抵相当。
其次,天然铀的主要成分是铀238和铀235,这两种铀的半衰期分别为44.68亿年和7.04亿年,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可以用天荒地老来形容。其实,铀在衰变过程中,主要放出的是阿尔法粒子,并非危险的伽马射线。阿尔法粒子的射线穿透性很弱,一张纸就可以将其挡住……
再次,高浓缩的铀金属和核电站中的核燃料是从「黄饼」(一种中间产品,约含80%的铀氧化物)基础上继续提纯得来的,工作人员只须戴着一副手套就可以捧在手里。
不过,铀矿开采时重重的保护措施非常必要。铀矿埋在地底长时间密封后,聚集了很多放射性物质,很危险,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評:
斷層成礦、花崗岩含鈾,其實 1954年 日本 早瀬一一 (hayase kazuichi) 教授 已有研究定論, 非中國獨創:
<uranium contents of zircons in granite>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minerj1953/1/3/1_3_147/_pdf
二戰時,日本核能研究 理論基礎很好,但可惜當時日本 探礦技術 不成熟。
當時 非洲剛果、加拿大 的露天鈾礦,皆被美英掌握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