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东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审定
<strong>东莞阳光网讯</strong> (记者:刘鸿波) 七夕贡案、咸水歌、狮舞、粤剧、木鱼歌等36个非物质文化项目在今天(26日)下午举行的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定会上获得通过,经媒体公示,并报请市政府批准后,将会产生东莞市第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24个项目还将上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p align="center"><img height="333" src="http://www.sun0769.com/news/dongguan/cul/culture/W020070326683501250876.jpg" width="500" align="center" name="normal" alt=""/></p><p align="center">审定会现场</p><p>??? 据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民间音乐有咸水歌、客家山歌等;民间舞蹈有狮舞、麒麟引凤等;传统戏剧有粤剧、木偶剧等;民俗活动有东坑卖身节、塘尾康王诞等;传统手工技艺有龙舟制作、麒麟制作等,还有大量的民俗礼仪。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民风因科技发展、环境变迁、管理失效和效益减少等原因正逐渐失去生存的基础,面临失传的危机。</p><p>??? 为了唤醒广大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好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市文广新局于去年11月开展了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普查与申报工作。今年又组织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对全市各镇街申报的5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评审,最终确定十大类36个项目为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录。这十大类分别为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p><p>??? 据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名录体系只是保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将进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第三步再申报国家级名录。在申报的同时,我市还将继续开展项目普查,不断补充遗产保护对象,专门划拨资金、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抢救、梳理和记录。</p><p>??? <strong>相关链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6项)</strong></p><p>??? 一、民间美术? </p><p>??? 茶山公仔</p><p>??? 七夕贡案</p><p>??? 二、民间音乐 </p><p>??? 过洋乐</p><p>??? 客家山歌 </p><p>??? 咸水歌</p><p>??? 三、民间舞蹈 <br/>?<br/>??? 狮舞</p><p>??? 龙舞</p><p>??? 貔貅舞</p><p>??? 麒麟引凤</p><p>??? 草龙舞</p><p>四、传统戏剧</p><p>??? 粤剧<br/>???????????????????????????????? <br/>??? 木偶剧</p><p>??? 五、曲艺</p><p>??? 粤曲</p><p>??? 木鱼歌</p><p>??? 龙舟说唱</p><p>??? 六、传统手工技艺</p><p>??? 莞草编织技艺</p><p>??? 龙舟制作技艺</p><p>??? 醒狮制作技艺</p><p>??? 麒麟制作技艺</p><p>??? 灯笼仔制作技艺</p><p>??? 客家服饰制作技艺</p><p>??? “百岁”制作技艺</p><p>??? 凉帽制作技艺</p><p>??? 七、杂技与竞技</p><p>??? 莫家拳</p><p>??? 八、民俗</p><p>??? 水南交盘会</p><p>??? 东坑卖身节</p><p>??? 盆菜</p><p>??? 道滘放河莲花</p><p>??? 龙舟月</p><p>??? 舞木龙</p><p>??? 端午游木龙</p><p>??? 康王宝诞</p><p>??? 九、生产商贸习俗</p><p>??? 寮步香市</p><p>??? 横沥牛墟</p><p>??? 十、消费习俗</p><p>??? 东莞粥品</p><p>??? 东莞小食</p> <div id="fly"><div id="content_title" style="FONT-SIZE: 20px;">莫家拳、东坑卖身节入选</div><div id="content_about"><div><a href="http://www.dayoo.com/" target="_blank">大洋新闻</a></div><div>2007年03月27日</div><div>来源:<a href="http://gzdaily.dayoo.com/" target="_blank">广州日报</a></div><div id="author">作者:潘勤毅、刘洁</div></div><div id="content_article" style="FONT-SIZE: 14px;"><!--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本报讯 (记者潘勤毅、刘洁 通讯员李勇辉)昨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定会召开,确定莫家拳、东坑卖身节等3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其中粤剧等24项将参加省级保护名录的评选。 <p> 4月11日确定最后名录</p><p> 昨日,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审定会对全市各镇申报的51个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评审,最后拟定包括莫家拳、东坑卖身节等在内的36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其中粤剧等24项将参加省级保护名录的评选。</p><p> 据东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黄贵田介绍,本次会议确定的名录将上报东莞市政府,最迟4月11日确定最后名录,并在15日前送往省里参加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p><p> 家家会煮粥还要保护</p><p> 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中,包括了东莞粥品和东莞小食,但没有包括厚街濑粉等小吃。“厚街濑粉是东莞人喜爱的小吃,而且跟地理名称相结合,有很高的知名度,没有被申报。家家都会煮粥,却为何还要申报?”来自东莞市经贸局的审定代表质疑。</p><p> 对此,东莞市民俗专家张铁文解释,因为东莞是粥的“家乡”,东莞粥品在东莞的历史非常悠久。列入保护名录针对的是粥的整体,而不是具体某一种粥,加上又在花园粥城成立了东莞饮食美食博物馆,这个方面的保护和资料收集比较齐全,容易申报成功。</p><p> 而濑粉、腊肠这些小吃,在东莞没有一家中华老字号,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之前邀请省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明敬审查名录后,减掉了白沙油鸭、东莞腊肠、新村腐竹等几项。但在以后的申报中会考虑予以补进。</p><p> 专项财政扶持抢救遗产 </p><p> 去年6月,东莞市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规划》,规定每年政府投入100万元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重点民间艺术演出,每场补助费500元,全年支持200场。经费也将重点用于组织、辅导木鱼书、客家山歌、咸水歌的传承人,承前启后传帮带唱;设立传唱点,长年开放、传唱培养人才,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p><p> 每年抢救、征集一千件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包括木鱼书、粤剧剧本、曲艺唱本、唱片、刺绣、茶山公仔、纸扎工艺品、花灯等等。每年还将整理出版一本30万字的传统木鱼书,一本专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画册或专著。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都展示一次。到2015年,将完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div></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