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直 發表於 2007-2-15 22:41:11

潘源良的「三番詞話」

<p>在一九八七年的夏天,潘源良曾在《音樂通訊(Music Business Hong Kong)》雜誌上發表了兩輯「三番詞話」,是學詞者最難得的秘笈也。這裡把兩輯詞話整理成一輯,其中有個別條目是刪去了的,而前言也沒有引錄,請讀者注意。</p><p>*??? 天才第一。毅力第二。再沒有第三樣了。</p><p>*??? 毅力是要跟自己搏鬥。不是要過唱片監製的關,不是要過紅歌星的關,也不是要過聽眾口味的關。要求最高的,只是自己。</p><p>*??? 不是情歌太多,是好的情歌太少。不是好的情歌太少,是領略這種情歌的心靈更少。</p><p>* 曲與詞像一對戀人。填詞跟談戀愛沒有兩樣。</p><p>??????????????? ──當然,不能勉強。<br/>??????????????? ──當中的樂趣與滋味,只有真正試過的人才會領略得到。<br/>??????????????? ──困難不在如何開始,而是如何繼續。<br/>??????????????? ──平淡也是好,激烈也是好,嚴肅也是好,調皮也是好,感動是存在的證據吧。</p><p>*??? 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也有「意有盡而言無窮」。兩種都是好詞。</p><p>*??? 簡潔。簡潔。簡潔。</p><p>*??? 聚焦。要看得見,聽得明,感覺得到。朦朧美往往是懶惰的藉口。歌詞可以像飛機帶聽者到達朦朧的美地,但若連飛機內也是一片朦朧,便同時扼殺了真正的朦朧之美。</p><p>*??? 遍尋視野。最簡單的歌也應有作者在歌中流露的視野吧!</p><p>*??? 沒有佳句,難有佳篇。但只有佳句,卻潰不成篇,何其可惜!再可以改好一點吧……</p><p>*??? 商業跟藝術是可以結婚的。他們的孩子叫做「趣味」。</p><p>*??? 看一個人總看他的眼睛。音樂也有眼睛。</p><p>*??? 不是好聽眾,難作好詞人。歌詞的第一個聽眾是自己。寫詞是左手跟右手角力。</p><p>*??? 讓「感動」成為自然出現的結果,而非目的。</p><p>*??? 「感動」像個聖誕老人。我們努力預備一切,做足工夫等他到達。他若來了,那是個了不起的聖誕。他若不來,聖誕還是不錯,工夫不算白做。請勿綁架聖誕老人!</p><p>*??? 是歌詞中的甚麼元素叫人感動呢?古人說得好:深情與至誠。兩樣在今天差不多要列入受保護罕有文物名單內的東西。</p><p>*??? 廣東歌真幸運,除了深情與至誠外,還有第三因素:曲與詞在音律上的吻合。真是像戀人親吻一樣「吻合」。哈!</p><p>*??? 作為聽眾,我們大部份都不過是以下兩類:極易受感動或極難受感動。為甚麼?</p><p>*??? 了解自己因何受感動(或不受感動),然後可以審視歌詞的視野。像撥開了霧,看見方向一樣。</p><p>*??? 堆砌起來,務要聽者感動的歌詞,往往如霧。</p><p>*??? 所有人世間最尊貴者,乃在於無可替換的剎那感動。(此語摘自芥川龍之介的作品)</p><p>*??? 感動藏於情與理的和諧與衝突中。甚麼是情?甚麼是理?</p><p>── 完 ──</p><p>轉自黃志華blog:<a href="http://www.cublog.cn/u/14418/showart_188302.html">http://www.cublog.cn/u/14418/showart_188302.html</a></p>

hottest 發表於 2007-2-17 20:16:01

Good! Thanks.<br/>

小昭 發表於 2007-2-28 02:19:56

请问楼主:潘源良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

淋直 發表於 2007-3-15 04:50:02

憑着愛、十個救火的少年、最愛是誰、誰明浪子心、遙遠的她……

wysius 發表於 2007-3-15 16:54:42

<p>不是情歌太多,是好的情歌太少。不是好的情歌太少,是領略這種情歌的心靈更少。</p><p>嗯 </p>

霍春恒 發表於 2007-3-28 17:47:45

原来《谁明浪子心》都系佢嘅作品。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源良的「三番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