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原居民不是客家人,是围头(广府)人
最近,深圳罗湖水贝的拆村补偿新闻,颇为震撼。 水贝村民多姓 张,据史料,水背(贝) 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基,由东莞人 张远涧 子孙迁来建村。 他迁出东莞,是因为明朝的徭役太沉重,所以举族逃去当时人烟稀少的宝安(深圳)罗湖,官府查不着丁户。
几十年前,罗湖对外交通仍不便,是被群山环绕的谷地,广九、京九 铁路,途径此地
清朝康熙年,梅县客家人获官府批准,大量迁到当时荒无人烟的惠州宝安山区。有几户客家人在水贝旁边建村。 这些客家人,跟水贝村民做买卖,形成一个叫 深圳墟 的市集,「深圳」市名,即取自此墟。 80年代,深圳墟改建为 东门商业街,是深圳最早形成的市中心
张远涧是教四书五经的塾师,子孙也懂些学问,在本村张氏祠堂办起「卜卜斋」(义塾)。 客家人的文化程度较低,纷纷送小孩去张氏祠堂读书。 张氏讲学,应该是用 围头话(粤语宝莞片)
宝莞的围头话,跟江门四邑话最像,又混了些 番禺音、疍家音 深圳二十几年前,叫宝安县。 宝安三十几年前的中心,在南头,晋朝时建立,叫「东官郡」。 深圳早期的原居民,基本是 围头、疍家 这两批。 古代大鹏半岛又有些 华北、江西 的军户。
水贝和东莞大岭山的张氏,自称祖先是唐朝「曲江张九龄」,其实类似佛山江门的「南雄珠玑巷」说法。 因为南雄水路是通到曲江的。 韶关所在的 北江 水系,经 英德-清远-花县-四会,在 三水 交汇西江,再南流到佛山江门
东莞人的族谱,虽然未必全部有「珠玑巷」的写法,但大多是写从 南海、番禺、新会 迁去,这点没什么疑问。 「珠玑巷」其实主要是以 鹤山 为中心的扩散,代表一批较晚(南宋)的移民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