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唐氏八百年之唐家风物
从地图上看,唐家湾镇地处珠江口西岸,东临伶仃洋,西面、西北面的凤凰山、大南山巍峨险峻,一路向东,形成唐家半岛。东面的淇澳岛向西与海中的金星小岛、唐家半岛遥相呼应,三者呈“双龙戏珠”之势,为唐家湾的天然奇景。由于历史悠久,唐家湾下属各乡村均保留有多处名胜古迹。<p align="left"><br/></p><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1"><tbody><tr><td><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easy-tour.cn/ddimg/uploadimg/20051202/2318520.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td></tr><tr><td> 唐绍仪故居被整拾一新。 摄影:本报记者 文波 过国亮</td></tr></tbody></table><p align="left"> <strong><font color="#a52a2a">唐绍仪故居<br/></font></strong> <font color="#ff7f50"><em>老人留居扬宗风</em></font><br/><br/> 景点概况:唐绍仪故居位于唐家镇山房路99号,由连成一体的前后两座房屋组成,后座为唐绍仪祖父于清朝时修建,前座为唐绍仪于1929年扩建。1994年,这栋建筑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唐绍仪在此出生并生活过。<br/> 顺着唐家古镇走到一条青灰色砖墙的小巷尽头,就是唐绍仪故居。故居前院种植了有姜花、指甲花、炮仗花、桂花等20多种花草。目前看守故居的是唐绍仪的侄孙唐鸿光老人,他退休前是安徽工业大学的教授。如果是夏天来,可以喝上唐鸿光老人自制的薄荷茶。</p><p align="left"> 老人说,6年前他到这里来的时候,当时也只是听说这里,想过来看看。结果发现故居大门紧锁,院子里长满了荒草,还能发现很多废弃的针筒。于是他就留住了下来,重新清扫了故居。他平时看守故居,闲来教学生外语,倒也过得轻松自在。</p><p align="left"> 唐绍仪故居不大,10分钟就能转一圈。踏着木板梯上到二楼。这里原先摆放的家具基本上搬空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屋。</p><p align="left"> 唐鸿光老人介绍,这些年来政府对故居也投入了经费进行维修,同时故居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从1999年以来的近6年的时间,他已经接待了4700多名游客。<br/></p><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1"><tbody><tr><td><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easy-tour.cn/ddimg/uploadimg/20051202/231852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td></tr><tr><td> 唐家三庙有着久远的历史。 摄影:本报记者 文波 过国亮</td></tr></tbody></table><p align="left"> <strong><font color="#a52a2a">唐家</font><font color="#a52a2a">三庙</font></strong><br/> <font color="#ff7f50"><em>先人起家寓宽宏</em></font><br/><br/> 景点概况:提到唐家的历史文物,就不能不提到唐家三庙。它由圣堂庙、文武庙、金花庙三座并列而成。位于唐家湾镇大同路与新地直街交会处。据传圣堂庙从有唐姓之始就有了,所以又被称为唐家祖庙。而文武庙、金花庙则始建于清初,至今约300多年了。<br/> 顺大同路走到头,可看到一字排开的三庙,文武庙居中,圣堂庙和金花庙一左一右,本地人又称之为“三间庙”。金花庙供奉的是送子的金花夫人等一系列女性神像,文武庙推崇道教,而圣堂庙供奉的是西方的菩萨。很多外人可能觉得三庙并处很是奇怪,但这似乎正昭示着唐氏先人早就领悟了“兼容并包”的精神。<br/> 圣堂庙的修建有碑为证,唐有淦指着圣堂庙前殿左侧墙壁中一块石碑让记者看:“……未建之初,乡北一隅,明月清风时缭香烟,天朗气清恍闻钟鼓,古人遂即其地而建庙然。”据说这是发生在800年前唐氏祖先刚到这里的事情,所以他们只能推测圣堂庙的修建几乎等同于唐家的历史了。<br/> 唐家三庙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建筑布局严谨而实用,采用穿斗、抬梁木构架混合结构,青砖蚝壳墙,各庙之间有水巷分隔,甬门打通,并饰以石雕、砖雕、木雕及彩色灰批主体图画。屋脊有鳌鱼、佛舍利、虬龙、飞鱼、挑檐装饰,屋檐上有精美的浮雕花板,内扉有粉彩国画、诗词及立体人物山水壁画等等,同时庙中保存有多通青石碑刻,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宗教史及民俗史的珍贵史料。</p><p align="center"><img hspace="8" src="http://www.tangjiabay.gov.cn/System/User_Data_ShowAccessory.asp?id=375" align="center" vspace="4" alt=""/></p><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1"><tbody><tr><td><img alt="" hspace="0" src="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zhzz/200504060759_60018.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td></tr><tr><td> 望慈山房是唐绍仪为纪念母亲而建。 摄影:本报记者 文波 过国亮</td></tr></tbody></table><p align="left"> <font color="#dc143c"><strong>望慈山房</strong><br/></font> <font color="#ff7f50"><em>故人凭眺念春晖</em></font><br/><br/> 景点概况:唐家湾镇山房路12号的望慈山房,是唐绍仪为了缅怀母亲在天之灵,于1929年兴建,并将名字镌刻在正门上方。主楼伸出的望台正对母亲梁氏墓地,乡人称之为“望母楼”。据说唐绍仪每天清晨都鹄立于此,凭眺母亲。后来唐家开发中山港时,唐绍仪就将经过别墅的街道命名为“山房路”,并将此楼作为中山县政府办公楼。</p><p align="left"> 1872年,中国掀起选派幼童留美热潮,年仅10岁的唐绍仪也跃跃欲试,但宗族长辈许多人却加以反对,认为幼童出洋风险极大。但唐母梁氏却有远见,觉得自己儿子放洋一定会前途无量,于是力排众议,通过唐廷枢的介绍,终于让唐绍仪成功留美。</p><p align="left"> 唐绍仪归国后,由于通晓中英文并谙熟外交业务,获得重用。平步青云的唐绍仪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深感于怀。1889年唐母逝世时,当时在朝鲜商务外交官任上的唐绍仪立即飞奔返籍奔丧。并请来风水先生,特意为母亲选择了唐家湾镇东面飞天凤山上的一块凹地作为墓地。据说,当时的风水先生经过堪舆,说此处为“凤颈”,唐母葬于此可跨凤西游。</p><p align="left"> 1985年落实侨房政策后,唐绍仪夫人吴继翘联同子女将望慈山房捐献给唐家湾镇作为老人活动中心。如今只要你走进望慈山房,便可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或吹拉弹唱,或围桌“打麻雀”,其乐融融。唐绍仪的孝道,似乎以另外一种形式发扬光大。<br/></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