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現代粵語流行歌詞的濫觴
??? 這邊廂林振強紀念作品展尚未結束,那邊廂又傳來黃霑先生的死訊,再為粵語流行曲敲響<br/>沉重的喪鐘。粵語流行曲「教父」仙遊,香港痛失多媒體創作奇人。<br/><br/> 對黃霑的音樂成就及不文鬼才,七、八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莫不耳熟能詳。筆者更尊敬<br/>的是其求學精神,到晚年仍潛心向學,後來抱恙在身仍堅持修畢博士課程。黃霑博士論文《<br/>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以粵語流行曲為題,將會是粵語<br/>流行曲以至香港流行文化研究的必讀經典。與我們一起跨過獅子山下光輝歲月的一代詞人撒<br/>手塵寰,數日來傳媒對其生平及多方面才華已有廣泛報道,在此除了願其能如與鄧偉雄合寫<br/>的詞般「來得安去也寫意,人生休說苦痛」之外,筆者倒希望能從另一角度來悼念故人﹕重<br/>新審視黃霑對粵語流行曲的貢獻。<br/><br/> 粵語流行曲興革之關鍵<br/><br/> 誠如黃霑自己在專欄所說,粵語流行曲數十年來受盡歧視,至七十年代中期《啼笑因緣<br/>》一出,「難登大雅」之迷思才有所改變。不少論者都以《啼笑因緣》為粵語流行曲興起之<br/>分水嶺,以受歡迎的角度來說當無異議,但若論曲式詞風,此歌跟六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分別<br/>不大,與粵曲傳統一脈相承,唯一特點是用了慣唱英文歌的仙杜拉來一改粵語流行曲給人「<br/>老土」之感。其實粵語流行曲能於七十年代中期興起,與電視劇歌曲及許冠傑關係密切,但<br/>以詞論詞,許冠傑作品仍未甩脫名樂評家黃志華所說六十年代「剪紅刻翠」(如《雙星情歌<br/>》)及「粗鄙俚俗」(如《鬼馬雙星》)的頑固傳統,真正現代粵語流行歌詞之濫觴,則仍<br/>要數黃霑一系列作品。<br/><br/> 黃霑博士論文以「我係我」標示粵語流行曲從1974至1983年間之發展,絕非自彰之辭。<br/>《問我》、《明星》跟黃霑一系列電視主題曲如《狂潮》及《家變》等,對粵語流行詞風之<br/>興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願我一生去到終結,無論歷盡幾許風波,我仍然能夠講一聲﹕我<br/>係我」以淺白的語言寫出人生哲理,「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會想起我」的直抒情感而不再<br/>花前月下,用黃霑自己的話來說,此類作品的特點是語言富「現代感」,而詞中開始有「自<br/>我」之出現,濃烈感情流露得坦率自然。黃霑此類詞作與傳統粵語流行歌詞迥然不同,別具<br/>一格生面別開。林夕早年論黃霑詞作時嘗言,《問我》及《明星》的歌詞「平實而不平庸」<br/>,一語道破黃霑此類詞作之特質。黃霑評許冠傑時曾說,許冠傑在消除人們對粵語流行曲莫<br/>名其妙的語言自卑感這方面的成就,少人能及。單就詞論詞,黃霑自己在這方面顯然有過之<br/>而無不及。<br/><br/> 流行歌詞現代化之貢獻<br/><br/> 黃霑曾說流行曲是商品,不流行它便會死亡,加上他曾於廣告界縱橫多年,對受眾需求<br/>瞭若指掌,所以雖然中文修養湛深,其詞作卻通常淺顯易懂。然而,觀其佳作往往言淺意深<br/>,《倆忘煙水裏》意象並列的古典詩歌美及《家變》「變幻原是永恆」的人生哲理都是明例<br/>。他不諱言因流行曲只是商品,加上完稿時間往往十分緊迫,故常交行貨。諷刺的是有時他<br/>自己心目中的行貨如《獅子山下》及《上海灘》卻大紅大紫,或許因此更使其相信流行曲不<br/>外商品,未多花心力在填詞之上,否則其佳作數量定必更多。平心而論,在詞人中黃霑的代<br/>表作數量未必最多,但其開風氣之先,對粵語流行歌詞現代化的貢獻卻始終是首屈一指。<br/><br/> 文化工業論者常批評流行曲乃標準化的大量複製商品,黃霑論文對此說並不苟同,而從<br/>其較用心的作品便可見其論點有根有據。其實黃霑詞作有雅有俗,有流行有另類,從其早年<br/>執導之《大家樂》的歌曲便可見一斑。戲中歌曲由其一手包辦,從主流情歌《只有知心一個<br/>》、《點解手牽手》到以《論語》入詞的《好學為福》,縱橫雅俗之間從容自若。從武俠情<br/>仇(《倚天屠龍記》)、家國情懷(如《中國夢》)到政治諷喻(如《慈祥鵬過聖誕》),<br/>黃霑詞風鮮明突出,「莫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只記共你當年,曾經相識過」(《強<br/>人》)的癡情更是只此一家,可見流行曲雖為商品,詞人亦未必不可有其個人風格。<br/><br/> 為粵語流行曲正名之理論<br/><br/> 黃霑的不文可能較容易惹人注意,但更重要的是在不文外表下,他更是文武全才之士。<br/>笑看人生殊非容易,一聲笑之餘仍肯沉浸於學問滄海就更難。「話我冇料咩我死命學」不只<br/>是《人生小配角》的歌詞,也是其處世之態度。黃霑中學時代是領袖生,既精於口琴,又是<br/>跨欄高手,近年更為敝校校歌譜上中文歌詞,誠為喇沙傳奇學生之一。筆者有幸作其學弟,<br/>自小已很留意其人其作。去年因緣際會,於浸會大學統籌有關流行文化與創意工業課程時,<br/>有幸邀得黃霑作主講嘉賓,當日座無虛席,還要開放隔鄰講室作即場轉播,鼎盛場面歷歷在<br/>目。<br/><br/> 筆者對粵語流行曲的淺見限於歌詞及文化分析,難免有以管窺天之弊,會前得先生不吝<br/>指點,真是獲益良多。筆者由衷相信黃霑既精通曲詞,又多年從事唱片工業及相關工作,實<br/>在是為粵語流行曲著史的最佳人選。黃霑港大中文系出身,去年更獲社會科學博士,文學修<br/>養早獲肯定,但晚年仍肯涉獵當代文化理論,終於以其第一身經驗結合傳統文學及當代文化<br/>理論,完成有關粵語流行曲的博士論文。若非蒼天弄人,時不我與,其論文(尤以後半部)<br/>當會更加完整。他的歌既能改變粵語流行曲備受歧視的命運,他的論文也能完成為粵語流行<br/>曲研究正名之歷史任務。<br/><br/> 歌詞背後人生之定論 <br/><br/> 除《問我》之外,《滄海一聲笑》應屬黃霑另一得意之作,其論文便以「滔滔兩岸潮」<br/>一句形容粵語流行曲在1984至1997年間的發展。黃霑論文以1997為粵語流行曲衰落之年,可<br/>見其相信粵語流行曲的光輝年代已然落幕。梁文道在專欄說黃霑的年代在其逝世前已經結束<br/>,黃霑生前或有同感。不過時代雖已遠去,文章畢竟千古事,不管粵語流行曲會否輝煌再現<br/>,「豪情剩了不單一襟晚照」,還有粵語流行曲史上的柔柔光輝。<br/><br/> 黃霑大公子宇瀚說希望我們記住霑叔的笑聲,我信我們會做到,耳邊同時會響起《滄海<br/>一聲笑》及其續篇《只記今朝笑》﹕「熱情和唱,盡情傲嘯,看透江湖玄妙,自由來去,不<br/>盡逍遙,瀟灑得不得了」。皆因我們也會記住他那些伴我們這一代一起成長的歌,當看到天<br/>上星星,想起自己掛念的人之際,還會哼出一闋《明星》……<br/><br/> [文﹕朱耀偉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br/> 现时既粤语流行歌,真係听唔听都罢。 <p>仅对粤语旧歌感兴趣,现在流行紧嘅嗰啲,绝大多数都係“无病呻吟”嘅歌曲,唔值得一提。</p>[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1-15 21:25:12編輯過]
今非昔比 <p>而家啲香港流行歌邊係反映現實咖?情情塔塔,冇離實際。用“無病呻吟”呢個詞真係最貼切不過喇。</p><p>插句,“濫觴”係乜意思?</p> 今不如昔!无语。 支持下! 粤语歌,新的歌的确不如旧歌好听。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