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_jeng 發表於 2006-11-10 05:38:11

东莞民俗添新彩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p></p></td></tr><tr><td class="p105" valign="to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gzdaily.dayoo.com/img/2004-06/22/xin_c260c13fc3994d9e87498469ae6f1de9.jpg" border="0"/></p><p align="center"><img alt="" src="http://gzdaily.dayoo.com/img/2004-06/22/xin_2f1b7b9764f04a599eda4322d8d595bb.jpg" border="0"/><br/><font color="#0000ff" size="2">图①②为“卖身节”上精彩的民俗表演</font></p><p>  <strong><font color="#ff0000">“望牛墩”今年重兴“七夕”</font></strong></p><p>  “拜七姐”作为一种女孩子特有的风俗,过去在东莞民间是很流行的。望牛墩镇准备于今年七夕举办“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让东莞人再度认识这个传统节日。 </p><p>  专家介绍说,东莞女孩子过“七夕”有一个特别之处:几个小姐妹会在这一年拜完七姐后一起凑钱买一只小猪苗。等到小猪长大卖了,赚到的钱就作为下一年拜七姐的“经费”。而在过去,能有这样一个属于女孩子的节日,对女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p><p>  初六夜初更时分,姑娘们礼拜之后,会拿绸丝穿针孔,同时还会烧一个纸制“梳妆盒”,盒内有纸制衣服鞋履脂粉镜台梳篦等物,每种物品都是七份。 </p><p>  之后,姑娘每于灯影之中持线穿针,插过者便称巧手(乞到巧了)。再后焚烧纸扎的“梳妆盒”,台上的摆设一切不动,留至初七日间姑娘相互访问时品评。 </p><p>  据风情节筹备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届时望牛墩镇的21条村,每条村都会出一桌以上的贡案,根据摆设物的工艺等评比竞赛。 </p><p>  现在各条村都在忙着准备贡案的制作,制作的主力都是以前曾过“七夕”的老人。有趣的是这些老人都不太愿意别人打扰他们制作,大多“闭门备贡案”,拒绝别人探访。 </p><p><strong><font color="#ff0000">  “卖身节”摇身变为招商日</font></strong><br/>?????</p><p>  东莞东坑农历二月初二有个独一无二的“卖身节”。 </p><p>  “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相传当时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要赶在清明之前开耕,于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贴出了雇请长工的启事。自此之后,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就形成了习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塘唇村,头戴斗笠,身披粗布衣,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p><p>  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从最初的劳动力交换市场,逐渐形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国后已经成为纯粹的墟市了,于是民间将其改名为“翻身节”。 </p><p>  不知从几时开始,“卖身节”上兴起了玩射水枪。玩着玩着,大家普遍认同了“卖身节”射水的做法,认为这样可以带来欢乐吉祥。上世纪90年代,“卖身节”又改称为“射水节”和“欢乐节”。昔日的“卖身节”如今只保留了前往镇上赶集购物的传统。 </p><p>  <strong>政府策划包装“卖身节”</strong><br/>?????</p><p>  近年来,东坑因势利导,积极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传统的“卖身节”进行了策划包装。2002年东坑由镇政府牵头组织,搭台唱戏,不但使这一传统节日保留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飘溢着浓郁的现代商贸气息,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贸易日。据当地估计,仅节庆两天就约有30万人参与活动。活动期间的商品展览会、粤曲表演、特色巡游、文物书法摄影展览、美食广场、投资项目签约以及人才招聘会和歌舞狂欢夜等,使整个“卖身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突出了东坑浓郁的地方特色。发展至今,东坑“卖身节”已经成为带动旅游业、零售业、服务业等发展传统而又现代的节日。 </p><p><strong>  堪称珍贵地方文化品牌</strong><br/>?????</p><p>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柯可评点说,从东坑文化的源流、积淀、内涵、层次看,它兼有广东民系文化与客家民系文化结合部所衍生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风文化的多重成分,并打上了新移民工业文化和城镇社区文化的深刻烙印。从东坑‘卖身节’的产生、传说、演变和现实功能看,不但其本身具有浓郁的乡风民俗文化韵味和与时俱进的可塑性,是东坑乡风节庆文化的重头戏,是东莞地区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品牌之一。 </p><p>  <strong><font color="#0000ff">节日来由</font></strong><br/>?????</p><p>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 </p><p>  七夕别称“星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传说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凡抓回织女。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p><p>  在人们心目中,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夕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灵手巧,美满婚姻,还祈求得财、得子。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 </p><p>  关于“卖身节”的起源也有一些民间故事,相传在“卖身节”那天,曾经有个神仙下凡,化作一个外表很不讨好的麻风病人,在墟市上卖“糖不甩”,但因为他一副麻风病人的样子,所以没人敢买他的东西吃。这时,有个盲人走过,听见叫卖,不知情之下买了来吃。当盲人吃了那碗“糖不甩”后,双眼竟然马上就重见光明了。 </p><p>  此事很快传播出去,说二月初二这天会有神仙下凡化作小贩卖东西,很多人就抱着遇仙的心态慕名而来,并随意买些东西回家希望带来好运,因此又称“遇仙节”。 </p><p>  “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东坑镇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相传当时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某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贴出了雇请长工的启事。自此之后,财主们就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形成劳动力市场,成为“卖身节”。</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2-13 15:35:48編輯過]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莞民俗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