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3-3-18 00:32:25
本帖最後由 香江白丁 於 2013-3-18 10:34 編輯
回覆 20# KinNg
以下括號內黑色為KinNg君之發言,紅色為不才回應:
(至於民主與民主選舉,兄台幾鍾意執字眼,喺歐美,民主即係意味著民主選舉,有分別?)
兄台曾謂:「而現今西方社會嘅好多社會問題,據根到底係民主選舉呢個制度造成。」
KingNg兄在16樓謂:「我係話依家歐美嘅民主選舉方式有問題,唔係話民主。」
「民主必導致高福利,高稅率,因而削弱本國公司嘅競爭力。」
KingNg兄,不是在下執著於字眼,是閣下可能未釐清本身之觀念,以致說話前後矛盾,(見問題丙)。對在下之提問,仍避而不答,(見問題甲,乙)。若我們能釐清問題之根源,是關乎「選舉制度」抑或「選民」質素之事,(見問題乙),不是可對症下藥嗎?
(兄台話我針對民主,錯,我一開始已經講明反對獨_裁,只不過獨_裁嘅唔好處人人都知,無必要討論;而民主就比較模糊,有人以為民主係萬靈藥,所以羅來發下牙痕而已。)
(有時你選擇一樣嘢,唔等於無缺點,只係無其他選擇,民主都係一樣,有好有唔好。)
兄台之題目:權力與腐敗,其立論內容,明明是衝著民主或民主選舉而來,不是針對是甚麼?套用閣下用語,是想將民主及「毒材」一併各打五十大板?
民主當然非萬靈藥,惟兄台又找不到其他更佳者,故此,我們須對之加深認識,並向他人宣揚,使之漸臻完善,造福大眾,對嗎?是教育事業嗎?
KinNg
發表於 2013-3-18 05:08:45
回覆 21# 香江白丁
兄台或者誤解我想表達嘅意思,我支持民主與自由,但對於現在嘅選舉制度有保留,之所以提出係因為依家似乎唔係A即係B;即係話,一就係獨_裁,一就係民主選舉;我係希望有其他選擇。譬如有否可能限制選民嘅權力,令其可以得到某啲平衡。例如,美國嘅憲法,係需要2/3國會,及3/4洲通過先得,呢度已考慮倒限制選民權力嘅問題,但可惜,其行政立法機構都係以多數通過便得,權力無法平衡,喺某種情況下會失去控制。
KinNg
發表於 2013-3-18 05:24:31
Cycle of Democracy "A democracy cannot exist as a permanent form of government. It can only exist until the voters discover they can vote themselves largess from the public treasury."From that moment on, the majority always votes for the candidates promising them the most benefits from the public treasury, with the result that a democracy always collapses over loose fiscal policy, always followed by a dictatorship. "The average ag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ivilizations has been 200 years. These nations have progressed through this sequence:"From bondage to spiritual faith;
from spiritual faith to great courage;
from courage to liberty;
from liberty to abundance;
from abundance to selfishness;
from selfishness to apathy;
from apathy to dependence;
from dependency back again into bondage." Dr. Alexander Tytler, a Scot professor, wrote a scholarly tome, from which this concept comes, called "The Athenian Republic" which was published shortly before the thirteen American colonies gain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KinNg
發表於 2013-3-18 05:40:40
Tytler認為,民主係一個循環,由被奴役,壓迫,到追求信仰,民主自由,致富裕,再到自滿,墮落,最後再被奴役。即係唯物論嘅,事物有開始,必有終結。
KinNg
發表於 2013-3-18 09:50:40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3-3-18 10:09:42
本帖最後由 香江白丁 於 2013-3-18 11:34 編輯
很好,兄台於 22 樓之言,清晰矣。
那位蘇格蘭教授之言論很有見地。不過,說是民主的循環(Cycle of Democracy)似不對,民主只是那循環中的一環。那循環又是甚麼,用中國儒道思想中之天道循環、物極必反講法,似乎較妥。
天道循環、物極必反,是必然乎?玄啊,道可道,非常道。或者,對事物本相認識加深了,人的心緒將轉趨寧靜,少一些戾氣。
再回到本帖話題。要怎麼樣的政治體制,怎麼樣的人民質素,互相配合,達至和諧社會;又或,怎樣將「循環」之衝擊減輕減慢,亟需吾人關心。人類歷史在不斷重演,誰能有此巨能?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不才疑惑。
多謝跟KinNg兄討論,俾不才得以思考政治及經濟問題。不才想,透過互相討論,彼此對問題之認識,必有所得益。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3-3-18 10:24:24
本帖最後由 香江白丁 於 2013-3-18 11:34 編輯
(依家似乎唔係A即係B;即係話,一就係獨_裁,一就係民主選舉;我係希望有其他選擇。)
最後,多聊抒幾句,三代夏商周,各佔五至七百年歷史,比之後的政權相對穩定,是行君主封建制(不是封建社會/家庭之所謂封建)。再早之堯舜禹,同樣穩定,是禪讓制。吾嚮往之。是甚麼條件因素使然,現代,又可具備必須的條件嗎?天曉得。
KinNg
發表於 2013-3-19 06:30:08
回覆 27# 香江白丁
今次同民主討論無關,係歷史問題。
根據歷史,夏朝係不存在,堯舜禹都係故事傳說。
至於,商朝,開始還係母系社會,所以皇帝係傳畀兄弟,無兄弟才傳子,後來由母系到父系過度,才一律傳子。
周朝,分東周同西周,係分封制,地方權力相對夠大,所以係叫王,而不是皇。
我認為,周朝地方勢力大,佢哋有軍隊,所以周朝其實比較強大,無咁易打敗。
至於後來嘅朝代,都係中央集權,地方無權,無軍隊,一旦朝廷主力被打敗,地方便無能力維持!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3-3-19 12:32:23
本帖最後由 香江白丁 於 2013-3-19 13:03 編輯
回覆 28# KinNg
(根據歷史,夏朝係不存在,堯舜禹都係故事傳說。)
KinNg兄所根據的歷史是甚麼年代編寫的歷史書呢?有聽過河南二里頭夏代遺址之考古發掘嗎?現代學者絕大多數接受夏朝之存在。
至於堯舜禹,屬信史範疇,說成是「故事傳說」有點輕率。不才尊重華夏歷史文化,古人之文字記載不易為也,其古籍所記載,余雖不敢盡信,也不敢否定。
(至於,商朝,開始還係母系社會,所以皇帝係傳畀兄弟,無兄弟才傳子,後來由母系到父系過度,才一律傳子。)
母系社會屬舊石器時代(公元前過萬年之前),而商朝已然脫離新石器時代(公元前將五千至二千年),懂得製作精美青銅器了。再者,商朝之統治者是男性,故兄之「商朝,開始還係母系社會」謬矣。又再者,兄言「母系社會,所以皇帝係傳畀兄弟」一句,帝位傳予兄弟兒子,跟母系社會無關。
(周朝,分東周同西周,係分封制,地方權力相對夠大,所以係叫王,而不是皇。
我認為,周朝地方勢力大,佢哋有軍隊,所以周朝其實比較強大,無咁易打敗。
至於後來嘅朝代,都係中央集權,地方無權,無軍隊,一旦朝廷主力被打敗,地方便無能力維持!)
兄謂:「地方權力相對夠大」。不才問:那「相對」一詞,是相對甚麼而言?周天子?周朝之後之政權?還是其他?
兄謂:「所以係叫王」。(稱「諸侯」較妥)之「所以」稱做「王」,跟地方權力無關,是周天子之統治手段,將地方之管治交給宗親或功臣。很多國力弱的諸侯,早在春秋,或於戰國時代,就被吞併了。
世上少國家數目好呢?抑或像現時多國家數目好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上約六十個國家,二戰後,因世人之民主意識增強,地方紛紛獨立成主權國,世上現已超過二百國家。可是,國際局勢因而變得複雜了。獨立國家,各自為本身利益打算,國與國之紛爭不斷。民主意識之抬頭,以此而言,可說是缺點也。
分封制度,好比多國家;中央集權,好比少國家。有點兒似近代國際形勢之變化,那究竟那種體制好呢?難有定論。
KinNg
發表於 2013-3-20 09:07:06
夏朝之所以存在,係因為後人加上去,係毫無史料證據,人們覺得,既然有商朝,前邊必有朝代,於是搞出嘅夏朝;係漢朝之前,所有呢哋人物都不存在(包括三皇五帝);呢哋人物全部都係漢朝後出現,而且越來越多。所謂嘅夏朝遺址,只不過係想當然,有人認為可能係當時某哋部落遺址而已。
其實商朝嘅早期只係部落,母系社會係有證據。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3-3-20 11:05:38
回覆 30# KinNg
KinNg兄,恕在下鹵莽言之,汝一番話,跡近信口開河。對在下提出之講法及其論據──河南二里頭夏代遺址之考古發掘;商朝之統治者是男性,置若罔聞,復又謂甚麼「夏朝之所以存在,係因為後人加上去,毫無史料證據」「商朝嘅早期只係部落,母系社會係有證據」。
請問考古學者之講法是證據嗎?
請問商朝係母系社會又有甚麼證據?
討論,宜多一分理智,少一分感性。
KinNg
發表於 2013-3-21 06:03:02
回覆 31# 香江白丁
呢度講嘅母系,係指當時部落嘅社會結構咪係一夫一妻制,而係一個女人有唔同嘅男人,呢個就係點解商朝初期係傳畀兄弟,因為啲男人唔sure果個係邊個嘅仔。(唔係話由女人控制)。
KinNg
發表於 2013-3-21 06:15:41
回覆 31# 香江白丁
仲有,考古學家連商朝何時開始都無法決定,因為當時仲未有文字,無記載,甲骨文係商朝中期先出現。
前邊講講,夏朝同咪三皇五帝係漢朝先出現,漢朝離商朝初期兩千年,中間毫無資料,難道上帝講畀佢哋聽。
不過你有權信夏朝存在,就好似好多人信上帝一樣,唔需要證據。
KinNg
發表於 2013-3-21 06:38:02
xiongxm 发表于 2004-9-4 21:02
商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原始母系社会
自从100年前甲骨文被挖掘后,王国维和郭沫若已经将商代社会作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的线索:
1,商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是PUNALUAG关系,多个妣和多个祖联姻,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特征,与摩尔根描述印地安人伊罗奎部落的PUNALUA现象极其类似。
2,商代的祭祀制度是妇女地位高于男子,所谓「先妣专祭」就是这个道理。
3,殷商无宗法制度,无继承制度,尚未形成父系氏族制度,更谈不上阶级和私有制。
4,农业生产的记录大大低于渔猎的记录,表明尚未进入农业文明社会
5,交换记录稀少(仅有2片有交换记录的甲骨片),尚未出现货币,商代社会的生产力很低,可供交换的物质很缺乏,甚至不能够养活部落战争俘虏,大部分俘虏要被吃掉。
这样一个社会无疑是是一个原始母系社会,离文明还有一大段距离。
如果殷商是个原始社会,那么在这之前的所谓「夏朝」「三王五帝」就不可能已经进入文明。
熊宪民
KinNg
發表於 2013-3-21 07:02:04
作者:李竞恒
这些年来女性主义的思想和研究在国内形成了一定气候.虽然我不明确表态,但通过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古代女性的地位.知道中国女性的地位从周代一直到明清一路跌落的过程.对现实是有意义的
女性在商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和活跃的社会角色。《礼记·郊特性》:「妇人,从人者也,」反映了周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与周代及其以后女性作为纯粹的男权附属者的地位不同,商代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拥有比较独立的个人财产与人格独立。在对先王先妣们的祭活动中,先妣们具有重要的神权地位,体现着母系传统在殷商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女性在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内都可以充当后世男性才能充任的职位,表现出很高的社会地位。商代的女官,大致可以分为巫职、多帚和小臣三种类型,并广泛活跃于社会生活中。
一、女性巫职
商代作为典型的神权社会,巫师在这个社会中所具有的意义无疑是最重要的。商王国的各种职官以至商王都同时具有巫者的身份。《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于是翦其发, 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商王的巫师身份决定了汤在旱灾时必须充任牺牲。陈梦家先生说:「由巫而史,而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域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在这个前题下,巫与国王,都是神权社会下的高级身份。
「巫」的本义是女性的巫师。《国语·楚语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说文》训巫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可见巫原本是女性,并且只有女性才称为巫,当男性加入这一行列时则称为「觋」。《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女性神巫的形象,《海外西经》「女祭女戚」、《大荒西经》「女祭女蔑」、「女丑之尸」、「黄姬之尸」等等。《大荒西经》中记载了十名居住在神山上的女巫: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
其中的巫咸便是商代最著名的女巫。《海外西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吕氏春秋·勿躬》和《世本》都有「巫咸作筮」。《史记·殷本纪》:「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尚书·君 》:「格于上帝,巫咸乂(治)王家」,《今本竹书纪年》:「命巫咸祷于山川。」这名叫巫咸的女巫在太戊时代治理着王国的政治,地位相当之高。卜辞反映她的职业是沟通先王与上帝的神圣工作:「甲辰卜, 贞,下乙宾于 。贞,大甲宾于咸。贞,咸宾于帝。」(《丙》36)可见与上帝、先王一起被宾祭的巫咸社会身份之高。与巫咸一样「治王家」的重要女巫还有祖乙时期的巫贤,《尚书·君 》:「在祖乙则有若巫贤。」《殷本纪》则云伊尹「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足见女巫广泛存在并活动于商王的朝庭中。
女巫行施巫术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跳舞求雨。《墨子·明鬼下》:「恒舞于宫,谓之巫风。」《说文》也称巫为「以舞降神」。甲骨文中有「舞」字,「巫」、「舞」同音,作 、 、 等形,是一个跳舞求雨形态的女性。正如求雨活动中,作为巫师之一的国王也有牺牲的义务一样,国王与女巫们都参与舞蹈求雨。《周礼·舞师》:「帅而舞旱暵之事。」《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卜辞有:「壬子卜,何贞,王舞,唯雨。(《续编》4.24.12)/王其呼舞……大吉(《合》31031)。」可见国王与女巫都参与求雨舞蹈活动,并可能「率巫而舞」。这种仪式即周代的「雩」。《尔雅·释训》:「舞,号雩也」,郭璞注:「雩之祭,舞者吁嗟而求雨。」卜辞中频繁出现的「舞雨」记载,说明女巫活动的重要性:「呼舞,有雨?呼舞,亡雨?(《金》638)/辛巳卜,宾贞,呼舞,有从雨。(《合》12831正)丙子卜,今日舞,有雨。(《甲编》969)。」这类卜辞在甲骨中十分常见,见证了「舞雨」活动的频繁。
除了求雨的巫术活动以外,女巫还通过成为牺牲来求雨。甲骨文字中有「 」字,或作「 」,即「烄」,是将牺牲置于烈于火中焚烧的描绘。卜辞反映:「贞,女 ,亡其从雨?(《乙》3449)已酉卜,囗贞,翌庚戌焚女凡子口(《人》133。/贞,今丙戌烄 ,有从雨。(《合》9177正)/囗囗卜,其烄咏母,有大雨。大吉。(《合》30172)」。这些卜辞中作为求雨牺牲的「 」、「女凡」、「咏母」等人都从女字,也就是女巫。有的学者认为她们是地位卑下的神权牺牲者,这种看法不恰当。因为在神权时代能成为神的牺牲,不但是一种巫职义务,更意味着光荣和神圣的使命,因此商王也自愿成为牺牲。这种以献身于神灵为光荣的思想一直残存于商文化中,《太平御览》卷十引《庄子》:「昔宋景公时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大雨。」这条材料或许与汤的祠雨来自于同一个母题。但它反映着作为牺牲的神圣意义。《山海经》中的女巫们也被描绘成求雨的牺牲,《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礼记·郊特牲》注:「尸,神象也,」又「尸,陈也。」叶舒宪先生指出:「圣王、神尸、人牺三者本为一体,这是原始农耕祭典的一个世界性原型。(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P462)。可见「尸」是神圣的牺牲。女丑这样作为「尸」的女巫们无疑是神圣的牺牲。这反映了她们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多 帚
「多帚」在甲骨文中特指商朝国王的配偶们。帚作「 」,即「妇」字。这些活跃于商代政治舞台上的妇女们不仅仅是男性的婚姻配偶,她们更是商王国的封君、战将与臣僚。《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周易·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论语·八佾》:「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周代及其以后女性们「不言外」、「正位乎内」、「难养也」的卑下地位与商代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书·牧誓》周人指责商王「惟妇言是用」。卜辞则有:「贞,王听惟女,告。(《合》1051正)总结起来,商王的「多帚」们的事业体现在受封、统兵、入贡、组织生产等方面。
「帚好」即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之一,谥为「司母辛」。「辛」是殷礼祭日中十分高贵的天干,王族的高祖夋的祭祀都在辛日举行。可见她身份的高贵。她因拥有一处叫「庞」的封地而同时具有封君的身份。卜辞有:「甲申卜, 贞,呼帚好先収人于庞(《前》5.12.3)/乙酉卜,争贞,呼帚好先収人于庞(《前》7.30.4)」。「収」即「共」,等同于「以」、「登」、「致」,即招集民众或武装者之义,卜辞反映了帚好从她的封邑「庞」组织军队。卜辞「囗帚好囗受年?(《粹》864)」则卜问帚好的封地今年的农业是否会丰收。这位有独立财产、封邑、军权的妇女平时也并不居住在国王的后宫中,而是来往于其封邑与首都 之间:「贞,之十三月,帚好不其来?(《林》1.20.11)/囗戌卜,争贞,帚好见。(《戬》35.3)/癸酉卜,亘贞,生十二月帚好来?(《合》2653)。」来往过程中,她也向国王贡入财物「甲寅卜, 囗,帚好入五十(《合》10133反)。」1976年安阳帚好墓出土的1928件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她的财富实力。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与祭祀是身份与地位高贵者的特权。帚好在政治活动中既统领着军队讨伐敌国,也主持对先妣的祭祀。商代用兵数量最多的一次记录即是帚好统领的讨伐战,动用了国王的一万名战士和她自己封地的三千名战士,共13000人:「辛巳卜,囗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英国》150正)。」此外,她还多次统领王国的军队讨伐 方、羌方、夷方、土方等敌国:「甲午卜, 贞,王惟帚好令征夷(《佚》527)辛巳卜,争贞,今载王登人,呼帚好伐土方受有佑。五月(《合》6412)」帚好墓中出土的两件青铜大 象征着她的军事权力。
帚好主持的祭祀也十分频繁:「贞,勿呼帚好往 。(《铁》45.1)/贞,帚好 告于多妣?(《珠》7)。」这是帚好主持对祖先 祭和 祭先妣。正是因为帚好是一位独立人格,能力很强的女性,武丁对她表现出十分关怀的心理:「贞,帚好不延疾?(《合》13693)/戊辰贞,帚好亡祸?(《合》32760)」。在她死去后,武丁还会在梦中梦见这位妻子:「贞,王梦帚好,不隹 ?(《铁》113.4)。」
「多帚」中的帚妌她是一位重要的女官兼王妃。妌从「井」,说明她可能来自北方的邢国地区,这一带邻近商朝的敌国龙方,因此她也领兵讨伐过龙方:「贞,勿乎帚妌伐龙方(《续》4.26.3)/唯帚妌伐龙方。(《合》6584)。」可能她的封邑也邻近这一地区。她在封地中管理着农民们进行生产,商王对她领地上的收成表现出关注的态度:「帚妌受黍年?(《佚》762)/贞,帚妌受黍年?(《续》4.25.4)/乙丑贞,帚妌田雚。(《甲编》3001)/口丑口贞,帚妌田获。(《合》9607正)。」这位妇人与帚好一样,拥有独立的财产与事业,并来往于封地与王都之间:「帚妌来?(《甲》2912)。」帚好与帚妌是作为有封君身份的商代女性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两人。除她们之外,还有其她一些多帚也具有明确的封君身份。「帚娘示七屯,亘。」(《合》966)/「帚良示十屯……六屯」(《合》17528)反映了帚良向国王进贡的史事。又如「帚杏…三屯」(《合》17523臼)、「帚杞示七屯又一口」(《合》17525),「辛丑,帚喜示四屯」(《合》17517臼)、「癸酉,帚 示一屯」(《合》10199臼)「戊戌,帚妸示二屯」(《合》17533臼)。可以确定,入贡者身份的先决条件是拥有自己的封邑。与此相类,卜辞「戊申,婦息示二屯,永」(《合》2354臼)则表明了另一位商王配偶--帚息的封君身份。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外,「多帚」还拥有代表国王对王族成员进行册封的权利:「贞,妇 册画,小告(《合》2824)」。画,即子画,是商王族的一位拥有封邑的子弟,并曾讨伐 方。他的册封仪式,是由妇女主持的。
《国语·晋语》「备嫔嫱焉」,韦解「嫱,妇官也。」「嫱」通「穑」,说明女官的基本职能之一便是管理农业生产。这正是对帚好、帚妌等女性封君的身份注解。除这几位妇女外,甲骨卜辞中反映武丁的「多帚」们还有帚 、帚鼠、帚妊、帚角、帚汝、帚宝、帚 、帚妹、帚喜、帚 楚、帚 、帚姓等共64人(见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P97)这些「多帚」们虽然并不是全部都能具有帚好、帚妌那样高贵的社会地位、权力和财富,但她们有的长居宫中,更多的人则拥有自己的封邑,在与国王拥有婚姻生活的同时,广泛从事于领兵征战、祭祀先妣、组织农作、收集贡物等社会活动。她们是商代女官的一种重要类型,体现着商代妇女享有的崇高地位。
在祭祀上,商代有对各代直系商王的配偶祭祀的做法。在周祭制度中可以成为独立单元.(祥见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一书)。周代对女祖的祭祀则与商代不同,特点是以女祖配享于男祖:《礼记·少牢馈食礼》说:「主人曰:『孝孙某,来日丁亥,用荐岁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飨。』」这个记载可证之于《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诗序》云:「《丰年》,秋、冬报也。」「报」是祭名,故孔颖达疏谓:「言『烝畀祖妣』,则是祭于宗庙。」可见周代确是以配偶附祭祖先的。周代铜祭器铭文每有「追孝于某祖、某妣、某考、某母」的文字,这就是以配偶附祭祖先的反映。
三、女性小臣及女史
「小臣」是商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它的主体由各种行政或特定职务的职官构成,广泛地从事于经济管理军事指挥,行政职务等活动。甲骨文中可见「小籍臣」、「小疒臣」、「小多马羌臣」、「小丘臣」等专职小臣。卜辞反映:「贞, (唯)小臣令众黍,一月(《前》4.30.2)」。这是小臣管理农民们进行农业生产。「小臣啬从伐(《剑》212/小臣禽(《合》5572反)」,「禽」是武丁时代一名重要的武将,这些是说明小臣也作为军事统领。「小臣其有邑(《合》5596)」,反映有的小臣还拥有自己的封邑。由于小臣驿商王朝庭的重要意义,他们也常受到国王的赏赐:《小臣邑斝》:「癸己,王易小臣邑见十朋,用 母癸 彝(《续殷》下.66)/王易小臣口口,才(在)大室(小玉·《古玉图录》4.11)。」
辅佐商汤开国的重臣伊尹也是一位小臣。《吕氏春秋·尊师》:「汤师小臣」,高注云:「小臣谓伊尹。」《墨子·尚贤》:「汤有小臣。」齐彝器铭《叔夷钟》有:「伊小臣唯辅」。可见小臣的社会地位之高。在《周礼》的《夏官》、《天官》以及《仪礼》的《燕礼》等后世文献中也多次提及「小臣」。
在商代,「小臣」这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中有很多是女性。卜辞:「戊午卜,小臣 ?十月。戊午卜,小臣不其 ?癸酉 ,甲戌,隹女。(《丙》83)/小臣 (《乙》2451)」。「 」为「 」,从「女」从「力」。卜辞有「妇娠,其 ?(《甲编》3737)之语,可见「 」即「生育顺利」之义。这些生育婴儿的小臣显然都是女性。商王为她们占卜关心生育是否顺利,说明她们与国王的性生活关系。但不称她们为「多帚」中的「帚某」而称「小臣」,意味着她们一般不是国王的法定配偶,而是一些中下层的女性职官。卜辞中有「帚妥」,又有「小臣妥」(《合》5578),可见女性小臣中也有少数人也具有「多帚」的身份。但总体而言,她们是殷商女官三种类型中往往被较少注意到的一个群体。
商代官职中还设有「史」这种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职位。《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意味着周代的史官设置是服从于「周尚文」这一文化原则的。然而在「殷尚质」的商代,史官却显示出厚重的军事意味。卜辞反映:「贞,方其 我史,贞,方弗 我史。」(《合》9472)/「贞,在北史有获羌?(《王国会》914正)」/「壬戌卜, 贞,乞令我史步伐 方受 。(《铁》250.1)」在卜辞中,既反映了史官受到敌国对国家的袭击,也有史主动出击敌国的记载。史作「 」,为手执斧钺的描绘。无疑,它们透露着商王国史官的真实身份。
商代的女性也担任着史官的角色:「贞,王曰:『侯虎,囗女史 。』已亥卜, 贞:王曰:『侯虎,余其囗女史,受…(《合》3297正)」。这里的女史指武丁派遣到仓侯那里的女性史官。《周礼·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郑注:「女史,女奴晓书者。」《天官冡宰上》有郑注:「史,掌书者。」贾疏:「史,主造文书也。」很明显的区别,商代的史既非「女奴」,也非「掌书者」,而是一群手执斧钺的军事性官员,并且也包括了女性们。
四、方国的女官
商代社会的女性除了在商王国本土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外,在各个方国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从许多含有女性含义的国名中认识到这些方国中同样蓄含着浓厚的母系传统:「……伯 弗 ?(《合》6845)/丁亥卜, 其敦 ?五月。(《合》6846)」这是卜问 国是否会对 国进行讨伐。「姈示……(《合》1463)/ 示六(《合》2760)」,「姈」和「 」从「女」,并且向商王国入贡,但不称帚某,说明它们不是作为封君的「多帚」,而是以女姓为国者。此外还有「庚辰卜贞,在 贞(《合》36475)」。郑樵《通志·氏族略》:「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史记·夏本纪》:「用国为姓」,反映的正是这一基本传统。
商王对方国的重要女性进行册封。卜辞中有「竹」国:「……竹候(《合》3324)。」商王对竹国的「竹妾」进行过封爵:「贞,唐弗爵竹妾?……竹妾。(《合》286)。」甲骨文中「妻」、「妾」通用,没有后世的贵贱之分。卜辞又有:「 又妻 告曰:『土方侵我田十人。』(《合》6057反)」 又为国名,「妻 」指竹国嫁与也 国的女性,她向商王报告土方的入侵「我田」,一方面说明了她的封君身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方国的女官也积极地参与着政治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方国中一些女性也充当着商王庭「多帚」的角色。前文中的帚妌就是井国的妇女。「贞:妇周(《合》22264)即周国来的妇女。」「惟口令从亚候(《合》3310)」,亚国是商的一个重要诸候,「……妇亚来?……(《合》2813反)」卜辞不但反映了亚国妇女也担任「多帚」,而且说明这种「帚」往来于母国与商之间,是联系王朝与方国之间政治互动的角色之一。「贞,周以巫(《合》5654)」,「以」作动词,为「招集」、「提供」之义。则说明了不但一些「多帚」来自于方国,而且方国还向商朝庭提供女巫。
商代还有「 」国:「乙亥贞:王其夕令 候,商(赏)于祖乙门(《屯南》1059)」。上文中述叙了有一些与商王有性关系但又非法定配偶的女性小臣。卜辞表明,商王也与 国的「 女」有这种关系:「乙未……贞,王其归 于 女。(《合》1532正)/于 女?勿于 女(《合》14161正)」 国的一些同类事例意味着在方国也存在着女性小臣这一职位。这些材料都表明,无论是在商王国本土还是在各方国,女性所充当的社会、政治角色大体是相同的。
综上可见,商代社会明显区别于后世周朝及其以后的社会面貌。女性在殷商不是纯粹男权的附庸与社会边缘角色,男尊女卑的秩序是不明显的。她们频繁地活跃在社会舞台的各个领域中并从事后来只有男性才有权从事的各种职业。商代的女官们可以见诸于殷商社会的任何一个重要部门,并享有各种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其中有部分女官甚至成为国王的重臣。国王也对她们表现出关怀的态度。这对我们理解母系社会传统在文明时代延续的影响以及解读早期中国文明的社会状况、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 竞 恒
KinNg
發表於 2013-3-21 09:58:21
甲骨文百家姓,與中華姓氏的產生不是同步完成的,因為甲骨文成熟的時間斷線為:
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
二、謹飭期: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
三、頹靡期: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
四、勁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
五、嚴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 甲骨文百家姓,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認識甲骨文 (百家姓)
柳 史 唐 薛 雷 殷 羅 安 樂
孫 周 吳 鄭 王 衛 沈 朱 秦
尤 何 呂 曹 華 陶 姜 柏 水
雲 奚 彭 魯 韋 馬 鳳 方 任
寵 杜 季 盛 林 高 祭 田 霍
穆 尹 狄 米 貝 明 藏 成 宋
萬 盧 莫 裘 干 解 宗 丁 宣
於 時 齊 康 余 元 卜 黃 和
單 包 左 石 吉 壟 陸 羊 祝
侯 秋 仲 伊 宮 寧 甘 戎 祖
家 封 井 巫 弓 牧 山 谷 車
武 束 龍 幸 司 印 宿 白 從
古 易 戈 終 步 弘 國 文 東
牛 壽 通 燕 農 習 宦 魚 向
後 游 區 言 枚 粟 栗 員 燮
陽 啟 召 益 刁 子 虢 郭 光
索 鹹 卓 聞 姬 申 宰 雍 桑
殳 利 師 勾 辛 曾 毋 養 相
岳 邱 年 麥 楚 顧 商 來 星
智 甫 杞 宜 豐 堯 嘉 若 門
甲骨文百家姓,16種「百家姓」的源出:
第一種,以租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力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第十五種,部份少數民族的姓氏。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3-3-21 17:01:44
本帖最後由 香江白丁 於 2013-3-22 12:20 編輯
回覆 37# KinNg
KinNg兄作此番引據,比之前好一點了。
(呢度講嘅母系,係指當時部落嘅社會結構咪係一夫一妻制,而係一個女人有唔同嘅男人,呢個就係點解商朝初期係傳畀兄弟,因為啲男人唔sure果個係邊個嘅仔。(唔係話由女人控制)。
一夫一妻制,更準確些稱,應是一夫多妻制。商代帝王傳位制度是先弟後子,跟「男人唔sure果個係邊個嘅仔」沒必然關係。試想,設甲乙是兄弟,甲是帝,甲之子之血緣,比之乙(其父或許不同於甲),那一個血緣較純,更適合繼承王位?
(仲有,考古學家連商朝何時開始都無法決定,因為當時仲未有文字,無記載,甲骨文係商朝中期先出現。
前邊講講,夏朝同咪三皇五帝係漢朝先出現,漢朝離商朝初期兩千年,中間毫無資料,難道上帝講畀佢哋聽。)
商朝之創立,其精確的年月日現時不曉得,惟大概的年份是知道的(http://baike.baidu.com/view/657486.htm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确定夏朝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商朝始于公元前1600年,西周始于公元前1046年。 )
兄台謂「當時仲未有文字」,那讓我們推敲一下。不錯,「甲骨文係商朝中期先出現」,但是,在總共十餘萬片有字的甲骨中,含有四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别的約有二千五百多字。不才要問,那二千多字是橫空出世的嗎?合理的推想,要由少而多,由簡而精,慢慢地積累而成。在甲骨文之前,難道沒其他方式紀錄文字?
商代早期有文字嗎?且引一網文一節:http://www.gucn.com/Info_KnowLedgeList_Show.asp?Id=4848
『目前所见考古发掘出土的有铭青铜器,以殷代即商晚期为最早,但有少数传世的二里冈上层期的青铜器却铸有铭文。 属于早商的二里冈文化时期,在青铜器上有铭文是应予肯定的。发现甚少的原因首先应该是由于此时期在青铜器上铸铭尚未成为风气。其次也与迄今很少发现较大型的、保存完好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墓有关。这点,已有学者指出过。』
若兄有興趣,可略略研究一下青銅器之銘文,想像一下其文字文法之精簡,當可推想,商代早期及之前很可能已有成熟之文字。三皇五帝之傳說,未必純是傳說。
兄又謂:「漢朝離商朝初期兩千年,中間毫無資料」,兄台跟人討論之用辭用字當小心了,甚麼是『中間毫無資料』?孔子所整理的典籍如<春秋><詩經>,其他人的<左傳>等算是絲毫「資料」嗎?
xiongxm 发表于 2004-9-4 21:02
商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原始母系社会
自从100年前甲骨文被挖掘后,王国维和郭沫若已经将商代社会作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的线索:
1,商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是PUNALUAG关系,多个妣和多个祖联姻,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是典型的母系社会特征,与摩尔根描述印地安人伊罗奎部落的PUNALUA现象极其类似。
2,商代的祭祀制度是妇女地位高于男子,所谓「先妣专祭」就是这个道理。
3,殷商无宗法制度,无继承制度,尚未形成父系氏族制度,更谈不上阶级和私有制。
4,农业生产的记录大大低于渔猎的记录,表明尚未进入农业文明社会
5,交换记录稀少(仅有2片有交换记录的甲骨片),尚未出现货币,商代社会的生产力很低,可供交换的物质很缺乏,甚至不能够养活部落战争俘虏,大部分俘虏要被吃掉。
这样一个社会无疑是是一个原始母系社会,离文明还有一大段距离。
如果殷商是个原始社会,那么在这之前的所谓「夏朝」「三王五帝」就不可能已经进入文明。
熊宪民
這位熊憲民,所言粗淺,說「商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原始』母系社会」。甚麼是『原始』?舊石器時代,可稱『原始』,去到距今只三千年的商代,還叫『原始』?商代的帝王有幾多個「老豆」?幾多同母異父之兄弟?
熊又言:「殷商无继承制度」,「尚未形成父系氏族制度」,「更谈不上阶级和私有制」。商代王位之繼承,先弟後子,是甚麼?甚麼是氏族制度,商君主乃「子」氏,王位由男性繼承,算是父系氏族制度嗎?
至於階級和私有制,且引36樓所引作者李竟恒之講法:
『与周代及其以后女性作为纯粹的男权附属者的地位不同,商代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拥有比较独立的个人财产与人格独立。在对先王先妣们的祭活动中,先妣们具有重要的神权地位,体现着母系传统在殷商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
熊繼續又說:「农业生产的记录大大低于渔猎的记录,表明尚未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不能够养活部落战争俘虏,大部分俘虏要被吃掉。」結論是「是一个原始母系社会,离文明还有一大段距离」,「所谓『夏朝』『三王五帝』就不可能已经进入文明。」
也許商代不是農業很發達,但屬文明社會是無疑的。帝制、文字及青銅文化已足證。至於說「大部分俘虏要被吃掉,」證據呢?郭沫若在政治動盪時期,為配合極權所須,製造「奴隸制社會」之講法,其「鐵證」是殷墟王陵考古發掘到殉葬人骸骨。這可信嗎?有更有力之證嗎?可悲,大陸的歷史教科書將商代說成是奴隸制社會。這姓郭的,唉!
至於李竟恆之文章,只可說明一點:個別女性擁有崇尚的社會地位,這個「個別」,比起普遍的男性之比例,我沒閱詳細之文獻,不得而知,估計不可平起平坐。之所以這麼說,是基於那時帝王屬男性,男權高於女權而言。
值得KinNg兄思考是,是李所提及的甲骨文,多次紀錄了農業事項。農業發展,反映文化之建立基礎,蓋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活不穩定,難以建立優秀文字文化。此足以證明,商代已脫離了文化落後之母系社會。
KinNg
發表於 2013-3-22 06:40:58
本帖最後由 KinNg 於 2013-3-22 07:19 編輯
回覆 38# 香江白丁
不如講返夏朝問題,喺所發現嘅無數甲骨文中,係從無提及所謂『夏朝』,更無夏嘅君主,而甲骨文卻有好多讚美商王嘅事,包括攻打東夷之事,如果商真係打敗夏而得江山,甲骨文會隻字不提?根本無可能。
事實係,夏同三皇五帝嘅故事,係司馬遷根據當時嘅傳說作出來嘅。
而二里头遺址,經過多年考古,都無法得出任何同夏朝有關嘅嘢,根據研究,二里头嘅早期,中期仲係新石器時代,同描寫中嘅文明社會夏朝完全不合。
有研究現為,夏係周老作出來嘅,因為周要攻打商,要搵藉口,同時又話周係夏嘅後代,咁樣,攻商便堂而皇之。
即使周有提到夏,但都未有三皇五帝;一直到戰國時代,'三黃'呢個名詞才出現。再後來就係司馬遷嘅史記。
仲有,中國喺國內將夏朝列為中華文明之始,但對外卻將夏列入神話入邊,點解,因為國外嘅史學家從不承認中國有夏朝。
KinNg
發表於 2013-3-22 07:24:44
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
与夏是否存在相关联的另一个讨论热点,是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这里也不得不首先提到《论坛》的文章。文章在介绍了二里头发掘的背景后,说根据一些熟悉情况的人说,考古学的资料只是被削足适履用来解释后来的关于夏的历史记述,而不是让资料本身说话。还说这种自我满足(self-fulfilling )的研究方法只把河南西部的发掘证据——古代文献上夏人活动和统治的地区——才视为夏的遗产。但是他说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不具名)认为,河南不同地区所发掘的文化遗物往往跟很远的地方比如甘肃和宁夏的发现更相似,其接近的程度超过了河南内部诸遗址之间的相似。
上节关于是否有夏的争论中,多少都涉及了二里头是否为夏的问题。Christopher Cu llen在一系列的讨论中不断问到:为什么二里头是夏?刘莉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她甚至没有使用夏这个词汇,只是把她和陈星灿的论文提要发给大家(Cities and Towns: the con trol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Early States, China. in Population and Preindustri al Cities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 Glenn Storey.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1.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forthcoming paper.),借以说明二里头是一个国家水平的社会 说明根据聚落形态的研究,龙山文化之后虽然存在许多小的政治实体,但是只有二里头文化脱颖而出成为中原地区第一个强有力的集权的疆域国家(first centralized territorial state)(详见后)。
Christopher Cullen说他感谢刘莉的帮助,他的理解是这样的:(1)根据与典型遗址二里头相似的文化遗址的分布及特征,二里头文化在复杂程度上似乎与早商相仿佛。(2)因为其物质文化与早商有别(这由二里头附近有一个早商城市的说法所隐含),所以它是一个不同的文化,而且很明显在某个阶段扩张到后来商文化遗址所分布的大部分地区。(3)所谓偃师商城大概是在二里头废弃之后(他不能肯定)出现的,因此看起来是商人取代了前此在该地区行使权力的一个文化—政治实体。(4)因为有这样一个传统,即一个主要的早于商的政治实体称为夏,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夏作为二里头文化的临时性的称呼(provisional name)。
他说他不是考古学家,但是对最后一个理由仍然感到不可思议。他还说刘莉的论辩符合游戏规则,因为她的假说建立在大家都知道的证据之上,而且在证据不够充足的情况下,无疑这假说也是临时性的。
11月17日,Greg Indrisano指出偃师商城所以被视为商人攻略夏(在二里头)的证据,就是因为此城筑造在二里头时期,并在二里头废弃后继续使用。他说Christopher Cullen所理解的偃师商城建在二里头废弃后的说法是错误的。刘莉在次日也对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她说偃师商城的某些宫殿在二里头四期开始兴建,先出现四万平方米左右的所谓宫城,随后在二里头消失后才形成为广至200万平方米的大城,并且推测最初的功能似乎是服务于军事性的目的,即作为商人占领二里头国家并且控制其人民的前沿阵地。
这是因为商城的居民无疑是分层的,宫殿是为贵族建设的,而普通人则只能居住在宫殿之外。城内有制造陶器和青铜器的作坊,但是青铜器的作坊只出现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即偃师商城一期阶段,这种情况大概不会与郑州商城的大型青铜器的铸造没有关系。而青铜铸造的转移可能预示着主要政治中心从偃师向郑州的过渡。
但是以色列考古学家Gideon Shelach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他在11月21日的讨论中这样说:用偃师(商城)证明(proof)夏的存在,不是考古学的证据而更像是一个故事(story)。他说他还记得不久以前人们用偃师商城作为夏的证据,是因为人们相信那是夏的遗迹(他也提到前引Robert Throp的论文)。当时是因为在二里头没有发现城墙,而城墙是早期中国的一个代表性特征,所以偃师商城与二里头被认为是互为补充的一回事。现在既然偃师商城属于商人,那么整个故事就变味了;但就考古学的意味说来,偃师商城仍然没有资格证实夏的存在。
刘莉在次日的回答中这样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们有二里头就是夏的『证据』(pro ofs),但是我怀疑你在寻找什么样的『证据』。我们在做研究之前总要有假设,并且用结果验证这些假设。尽管如此,假设并非孔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以前的研究之上。要紧的是,某些假设要好于另外的假设。」她还说根据我们的国家定义和既有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代表一个国家水平的政治实体,而二里头可能与夏有关(详下)。
在11月20日的讨论中,刘莉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几个问题的看法。关于二里头是否为夏的问题,她说,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这个中国最初的城市在二里头文化四期走到了尽头,与之相伴的是偃师商城开始出现在其东北6公里的地方。这个变化一般认为同夏商之间的权力交换有关。
另外,一般认为夏的纪年在公元前2100-1600年间,即包括龙山文化的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大部份时期(I-III期)。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晚期可能有许多酋邦水平的社会组织,黄河流域共存着许多相互争斗的小型的政治实体,直到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公元前1800年前后)国家水平的社会才脱颖而出(Li Liu, Settment patterns, chiefdom viri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states in north China.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5:237-288)。
国家的出现似乎是非常迅速的事件,即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前后很短的时间内社会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她承认关于二里头国家形成的研究,与传统上所见早期国家的历史图景——夏从开始就是一个伟大的王朝政权——不完全吻合。她说,夏王朝如果存在,那么它早期是作为一个酋邦社会存在的,随后才发展成为一个疆域国家(territorial state)。
使君子
發表於 2013-3-22 11:21:04
我认为 夏(ha) 存在,但祗是一个大部落而已,未算得上具备疆界的阶级城邦;夏的居民自称 华(hoa) ,他们生活的那片草木茂盛的流域,就叫 河(ha)。
从文字结构分析,华、夏 都系 「花」(hoa) 的象形图腾,指草木茂盛之貌。
柬埔寨高棉语,「花」读pka,是原始未分化的状态,声母同时兼备 唇音p、喉音k。
日语继承喉音,「花」读ka。黄河流域古居民同样继承喉音,读ha。
江西话、白话 继承唇音,读 fa/w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