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vy 發表於 2011-12-17 10:17:40

关于粤语和书面语

大家不知有没发现,粤语和书面语的用字上有很大差别,而普通话基本上是照搬书面语。

例如: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的。(书面),在普通话的说法根本上就是原字照搬。

在粤语地区,不算广州,就算不受推广普通话影响的绝对粤语地区香港,在出版物上都会写「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的」,并不会写成「呢啲嘢唔系我哋嘅」。

为什么粤语地区的书面语和普通话如出一轍呢?

blocked 發表於 2011-12-18 18:09:41

或者系方便访港旅客

因为佢哋听唔明

chavy 發表於 2011-12-31 12:37:29

本帖最後由 chavy 於 2011-12-31 12:43 編輯

据我估计,古人的书面未必以北方话写。自从明清以来,北方话抬头,这时开始书面语就开始以北方话为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方话被定为国语,就更加巩固北方话为书面语的地位!所以无论粤语、闽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虽然平时说话用自己的语言,但在书面用词上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都是在写北方话。虽然香港与大陆分隔多年,不受大陆普通话(可以说是标准化后的北方话,绝大多数发音以北京音为准)影响,但是香港的书面仍是北方话,是因为早在明清时代开始就深受北方话的影响,一直保留到今天。

香江白丁 發表於 2012-1-14 00:57:47

本帖最後由 香江白丁 於 2012-1-14 01:09 編輯

回覆 3# chavy


兄台將問題想得複雜了。這只不過是「口語」跟「書面語」不同表述方式。口語是大眾化,講的人不一定受過教育,較通俗甚或粗鄙,而「書面語」是讀過書的人說的,應為較文雅之語。

外語也有類似情況,不足為怪也。

使君子 發表於 2012-1-15 11:14:17

古代书面语用文言文, 即使民国的书面文体仍然是文言文, 只是简化好多词措而已.

古人(中古时期)中原地区日常讲野的口语格式, 可以参考唐代<敦煌变文>和宋代的话本小说, 同样是有很大不同的.

你地无可能要求北人用粤语做大陆标准语的, 醒醒啦好吗? 尤其是现在北人官富集团在海外势力人山人海如此强横, 更无需睇粤人面色, 串到你加零一.

普通话标准是由孙中山和一班福建人苏浙沪人协同制定的, 满蒙集团无表过态, 甚至根本无资格出声. 况且又是孙中山最初宣布驱逐他们的, 他们满人也宁愿选择跟日本仔共组满洲国, 而不是加入民国. 民国上海电影是"国语"版的, 台湾"国语"化也是由宁波人蒋介石强推的, 请问满蒙势力在台湾起到咩作用呢?

使君子 發表於 2012-1-15 11:37:52

唐"俗讲"变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

.


留意我用蓝色粗体标出的字, 你们就会明白唐代中原人口语的使用状况了.



經:「何以故?」如前所說也,答也。言如來說諸心者,先深眾心也。言皆為非心者,言是名為心者,是顛倒邪見之心也。乃至「未來心不可得」者,徵釋也。一切眾生●(聞)說諸心,為是實心,故●(得)破遣,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住,三世求心,●(乃)不可得,此明三皆空也。法喻合。

  一心能起幾千心,九轉十翻●(那)●(畔)尋,
  繼絆網羅不用入,●明顛倒莫教侵。
  現在未來並過去,作用思維事轉深,
  佛意總教除斷卻,此是菩提大道心。
  揀卻邪心不用留,●明妄相也須休,
  持念金●(剛)般若法,百年之後便何憂。
  須轉念,莫蹉跎,知是漂沈不要過,
  眼暗耳聾看即是,要●(身)曲台(呂)又如何。
  直得剩轉金剛教,般若●(無)過遍數多,
  施惠萬般求福德,三千七寶唱將羅。



.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粤语和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