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广东音乐之乡
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音乐”类中的“广东音乐”项目,由台山市和广州市共同拥有,台山市有望正式成为“广东音乐之乡”。(见2006年1月5日《江门日报》A01版)中国音乐史告诉我们,在中国民族音乐乐坛上享有崇高地位的广东音乐,是台山和广州的音乐工作者孜孜不倦、呕心呖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而广东音乐的启蒙者和发展者是台山人。 <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 “广东音乐”是外省人对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乐坛音乐的称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广东人所接受。在这以前,广东音乐工作者称“广东音乐”为“国乐”,一般群众称之为“小曲”。它是一种丝竹音乐,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发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盛于三十年代,五十年代风行全国。广东音乐发源于粤剧中的伴奏音乐,以粗弦硬弓、发音响亮的“二弦”为主要乐器,辅以大板胡、三弦、月琴、笛子,在粤剧伴奏中称为“五架头”,又称“硬弓”。大约在1920年后,因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改为以二胡(用钢丝弦)为主要乐器,先后出现二胡、扬琴、秦琴的“三件头”和增加洞箫、椰胡的“五件头”,在粤剧伴奏中称为“软弓”。1930年后,增加“色士风(saxophone,即萨克斯管)、“梵铃”(Violin即小提琴)等西洋乐器。1950年后,发展成为兼有多种乐器的大、中、小型乐器的合奏形式。广东音乐表演形式多样,除器乐独奏、合奏外,还可以填入歌词演唱,也可以作为“曲牌”,在粤剧中用作唱词中的曲谱,演员在演出时能根据剧情和唱腔的需要适当改动旋律。在演奏时,既可用民族乐器,也可用西洋乐器。广东音乐旋律优美而易于记忆,全国各地的听众乐于欣赏。如《步步高》、《彩云追月》、《渔舟唱晚》等代表作,流行全国,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广东音乐在音程上使用世界上唯一的“七平均律”,“4”和“7”两个音,分别略高于和略低于十二平均律中的4和7,但又不是“升4”和“降7”,听起来独具一格、别有风味。1953年以前,广东音乐用“工尺谱”记谱。简谱中的5、6、7、1、2、3、4、5、6、7,广东音乐分别记录为合、士、乙、上、尺、工、凡,六、五、亿;C调称为“反线”,F调称为“正线”。 <br/><br/> 十九世纪末期,广东商业繁盛,引来各地艺人来粤。他们带入昆曲、中原古乐、江南小调、湖南丝弦等,这些外来艺术与广东文化汇合,逐步形成粤剧、曲艺和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台山地方音乐的精华,例如《哭皇天》、《柳青娘》、《万年欢》等曲调,就来源于有四百年历史的台山民间音乐。古老的台山音乐,通过音乐工作者的改编和提高,成为广东音乐的一个源泉。 <br/><br/> 我国音乐界公认,丘鹤俦(台山市端芬镇那泰村委会那吕村人,1880-1942)是广东音乐的启蒙者和发展者。 <br/><br/> 丘鹤俦13岁时加入乡村“八音班”,当唢呐吹奏手,同时苦练各种乐器,尤擅二弦、扬琴。他二十岁时移居香港,1917年创办音乐私塾,讲授民间音乐。他于1920年到1935年对广东音乐进行系统的研究,写出《弦歌必读》、《琴学新编》、《琴学精华》、《国乐新编》等著作。1935年他赴美国演出,载誉而归。他的著作将广东音乐的演奏和创作技巧上升为理论,指导广东音乐踏入兴盛期。丘鹤俦的音乐作品有《狮子滚球》、《娱乐升平》、《相见欢》、《双龙戏珠》、《活泼精神》、《声声慢》等。 <br/><br/> 在广东音乐乐坛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另一位台山人是刘天一(1910-1990,台山市端芬镇联丰村委会龙塘村人),他于1914年移居广州,中学毕业后参加音乐社活动,精通高胡、二弦、月琴等乐器。1930年时,他领奏《鸟投林,首创用高胡奏出多种鸟声,成为广东音乐高胡演奏高手。他在1962年演奏《鱼游春水》中泛音一段,被音乐界认为是“当代无人企及的技巧”。刘天一演奏的高胡曲《春到田间》、《平湖秋月》,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确立了高胡在广东音乐演奏中独领风骚的地位。刘天一的作品有《鱼游春水》、《花市迎春》、《纺织忙》、《塞上吟》、《放烟花》等。 <br/><br/> 丘鹤俦的理论和刘天一的演奏,推动了广东音乐的发展,带动了番禺人何柳堂、中山人吕文成等广东音乐名家创作了《平湖秋月》、《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名曲,将广东音乐推向全国。 <br/><br/> 创作和演奏广东音乐,是台山人历久不衰的群众性文娱活动。辛亥革命后,台城和各区乡都在华侨资助下成立音乐社、剧团、曲艺社等民间音乐社团,演唱粤曲和演奏广东音乐,其中最有名的是1935年台山县斗山镇浮石乡成立的琳琅剧社。该社在1937年赴台城演出,深受欢迎,轰动全县。琳琅剧社1966年停止活动,1977年恢复,改称琳琅粤剧团。1938年,台山县音乐工会成立,有遍布全县城乡的会员1200人。台城分会属下有和声、新进界等8个“八音班”。 <br/><br/> “文革”期间,广东音乐被“四人帮”视为“封资修”而饱受摧残,被禁止演奏。1977年以来,台山的音乐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创作和演奏广东音乐。陈品豪、陈哲深师生两人,分别创作了《喜燕归堂》、《送肥忙》、《田园争秀》等广东音乐作品。陈哲深作曲的《水乡儿女绣春色》于1995年获全国群星奖。 <br/><br/> 1989年以来,台山市每两年举办一届艺术节,每届都举行一场广东音乐专场表演赛,每一镇都有乐队参赛,表演本镇创作的广东音乐乐曲。2001年10月,台城音乐曲艺团创作《欢庆锣鼓》,代表江门市参加广东省第二届群众音乐舞蹈比赛,获银奖。 <br/><br/> 台山市音乐工作者陈健华于1998年出版《粤剧音乐唱腔大全》一书。该书录入粤港两地创作的广东音乐全部作品,深受省港澳粤剧界欢迎。 <br/><br/> 目前,在日间在台城人工湖、晚间在人民广场,每天都有“发烧友”为群众免费演奏广东音乐和演唱粤剧选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私伙局”都能得到华侨和港澳同胞的资助。<!--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