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_jeng 發表於 2006-8-18 02:51:52

廣東省漢語方言概述

一、廣東漢語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

  廣東是個漢語方言情况復雜的省份。漢語七大方言,在廣東通行的就有三種:粤語、客家話和閩語,而且粤、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此外,粤東、粤西和珠江三角洲還有一些屬於北方方言的軍話點,粤北一些鄉鎮通行若干種歸屬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話”。

  廣東漢語方言的這種格局,是中原漢族居民在向南遷移中語言分化而形成的。

  漢語自古存在着多種方言。龍山文化時期,黄河流域發生了一場“夏語化”運動。這場運動以中原爲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到西周時,便形成一種以夏語原産地——秦晋一帶的方言爲標準音的“雅言”。而在西周以前,廣東仍屬“百越之地”。“百越”是個音譯詞,又作“百粤”,係古代南方土著的統稱。“越(粤)”意爲水或海,“百”意爲人或族。“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爲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邊的人。東周時期,“百越”各部落被劃入楚國的版圖。然而,由於有五嶺這座屏障阻隔,能够進入嶺南的楚人實際上極少。不管是中原的“雅言”還是楚國的方言,在嶺南並不通行。當時嶺南各個土著部落所使用的語言,與太平洋各島嶼的“南島語”(又稱“馬來—波利尼亞語”)同出一源。例如上述“百越”一詞,其修飾語素置於中心語素之後,這正是南島語在構詞法上的特徵之一。因此,古百越語不屬於漢語任何一種方言,它跟漢語没有親緣關係。

  秦滅楚之後,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甌”即灕江、賀江和西江交匯處一帶遇到頑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西甌”土著善水戰,屢敗秦軍,殺其統帥屠睢。爲了保证大軍的增援以及糧草的運送,秦軍在湘江與灕江上游之間開鑿靈渠,形成一條“湘桂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佔領“百越”之地,設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並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爲“墾卒”,遷至嶺南。爲便於對嶺南的控制以及遷徙的順利進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瀟水與賀江上游之間的富川修通一條新道。此後,“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爲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兩條主要通道。由這兩條通道進入嶺南的“墾卒”,便是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漢族移民,他們首先將中原的“雅言”傳人廣東。

  秦末,中原戰亂,南海郡尉趙佗趁機并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 (今廣州市)。南越國從丞相以下的官員都由土著擔任,南越王趙佗本人也穿土著的服飾,操土著的語言,將自己异化成土著以便於統治。可見當時番禺一帶土著勢力還比較强大,漢族移民很少,漢語還未通行。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爲九郡(後改爲七郡),又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贏?(今屬越南),不久便遷至廣信(今廣東封開縣及廣西梧州市一部分)。廣信是新設的蒼梧郡郡治,處於灕江、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衝,沿江向東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扺南寧,向北則可通過灕江、賀江經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扺中原,交通較爲便利。早在秦朝軍隊征討嶺南之時,這一帶曾發生激戰,原有土著因扺抗失敗,有的被殺,有的逃散,於是成爲漢族移民聚居之地。西漢末年,王莽亂世,因避亂而遷居廣信一帶的漢族移民更多。據統計,西漢時蒼梧郡有24379户,人口14萬人;到東漢增至111395户,人口46萬人。這個地區人口激增,顯然是漢族移民定居的結果。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除了原有的監察權外,還擁有管理各郡的軍政大權。文明程度較高的漢族移民在這個地區取得了統治地位,其語言也就成爲優勢語言。在兩漢時期定居廣信的漢族移民中,出現了一批聲望頗高的文人學者。如西漢末年著有《陳氏春秋》的經學家陳欽和其子、被譽爲“嶺海儒宗”的陳元;東漢末年著有《春秋經注》、《公羊傳注》、《穀樑傳注》的士燮。士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政績顯著,當時中原先有黄巾起義,後有軍閥混戰,不少文人爲避亂並慕其名前來依附。其中有濰坊人劉熙,沛郡人薛宗,汝南人程秉及許靖、許邵兄弟等。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設館客授生徒,形成一支頗有勢力的士人隊伍。這些文人學者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爲紀録符號的“雅言”。没有文字的嶺南土著在逐步接受漢文化、學習漢字之時,來自中原的“雅言”也就作爲他們的第二語言而逐步在這一帶流行開來。同時,隨着文化逐步融合,這一帶的漢語也吸收“百越”語言的某些成分,從而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這種具有自己某些特色的漢族移民的語言,事實上就是早期粤語,只不過當時它跟中原雅言差异不大,尚未成爲一種方言罷了。

  赤壁之戰後,東吴政權爲了鞏固後方,重修在南越國被攻陷時遭到破壞的番禺城,於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州治至此。東吴永安七年(264年),又將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廣信轉移到番禺,漢族移民的勢力也就向西江下游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擴展。西晋永嘉年間,中原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又有“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大量南遷。廣州晋墓磚文雲:“永嘉世,九州荒;如廣州,平且康。”可見廣東成爲中原漢人避亂的好地方。東晋至隋,朝廷推行“以俚治俚”,大量敕封嶺南土著爲公、侯,官至縣令、太守、刺史、將軍,促進了漢族移民和嶺南土著的融合,漢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已吸收土著語言某些因素的漢語逐漸成爲西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同時,從“五胡亂華”起,中原地區受北方遊牧民族統治達270多年之久,那裏的漢浯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嶺南漢人所使用的語言没有經歷這種衝擊,其發展較爲穩定,與中原漢語相比,反而較多地保存着古代“雅言”的面貌,它與中原漢語之間的差距也就進一步拉開,從而形成漢語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方言——粤語。

  當漢族移民大量定居於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並廣泛傳播漢文化及粤語之時,粤北和粤東北山區仍是百越土著聚居之地,所使用的仍是土著的語言。唐代,粤北地區已有一些漢族移民居住,如唐玄宗時的名相張九齡,就是曲江縣人,但當時漢族移民的人數仍然極少。究其主要原因,是南北交通不便。大庾嶺原有一條小道,除軍隊和土著外,漢人進出嶺南一般不走這條路而走湘桂水道或富川之道。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爲了改變這種狀况,招集民夫在大庾嶺開鑿了一條新路,史稱“横浦之道”。此後,横浦之道便取代湘桂水路和富川之 道而成爲五嶺南北的主要通道。唐末戰亂至五代十國時期,大批漢人便通過横浦之道進入廣東。這些漢族移民首先落脚於珠璣巷,然後有一部分南下直扺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則定居於當時還地廣人稀的粤北以及粤東北。南漢時,廣東境内新置四州:英州(今英德市)、雄州(後改爲南雄州)、敬州(後改爲梅州)和湞州(後改爲惠州),其中英、雄、敬州均在粤北和粤東北,可見横浦之道開通,大大促進了這一帶的開發。據北宋太平興國至元豐這100年間的統計,地處大庾嶺南側的南雄州由8363户增至20889户,增長148%;粤東北的梅州由1577户猛增至12890户,增長6倍多。粤北和粤東北人口的劇增,顯然是大批漢族移民定居所致。從北宋末年至南宋,漢人南遷的勢頭更是有增無减。與此同時,大庾嶺北部的贛南地區發展也很快。這部分漢族移民大多數來自中原河洛一帶,史稱“客家人”。

  隋唐以前,大凡每一批中原漢人遷入嶺南,他們所使用的漢語都作爲優勢語言而對當地的語言産生同化作用。當客家人遷入之時,所使用的是正統的中原漢語,但是,由於同樣是從中原漢語發展演變而成的粤語已經形成較爲穩定的特色和以番禺(廣州)爲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爲通行區域的格局,這種已經發展爲中古語音系統的中原漢語對它也就再無優勢可言,無法産生同化作用了。不過,正是由於客家人大都具有較强的正統意識,他們定居於粤贛閩邊界的山區之後,其語言一直保持着比較穩定的狀態,既不受金元之後中原漢語演變趨勢的影響,也不易爲粤語所同化,只是從當地土著尤其是畲族語言中吸收一些因素,逐步發展成爲另一支方言——客家話。

  閩語形成於福建。這支漢語方言同樣是在漢人南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但其來源主要是古代中原東部至華東沿海一帶的漢語方言,而並非以秦晋方言爲標準音的“雅言”;同時,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又從閩越土著語言中吸收了不少成分,因而形成一個層次復雜的綜合體,文讀音與白讀音之間、各種次方言之間有着較爲明顯的差异。東漢末年,東吴政權控制嶺南,福建與廣東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粤東海道成爲漢族移民進入廣東的一條重要通道。這些漢族移民大部分定居於粤東潮汕平原,有的繼續由海道西行,落脚於粤中和粤西南的沿海。南宋末年,元兵攻陷臨安,益王趙罡在陸秀夫、張世杰等大臣輔助下轉移到福州稱帝,繼而轉移到廣東。莆田人陳若水、陳八宣、陳汝楫等組織民兵30多萬人隨行保駕。趙罡病死後,陸秀夫、張世杰扶其弟衛王趙昺繼位,轉戰到新會崖山,最後溺水而亡。陳八宣、陳汝楫帶領餘下的民兵逃亡到雷州半島。這樣,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島成爲來自福建的漢族移民主要聚居之地。經歷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發展變化,這一帶逐步形成閩語的兩支次方言——潮汕話和雷州話。

  元朝之後,中國還出現過幾次由北而南的移民潮。但由於廣東境内的粤、客、閩三大漢語方言已經形成較爲穩定的特色並在各自通行的地域具有一定的優勢,新遷入的漢族移民只得“入鄉隨俗”,再没有形成新的方言。極少數居住比較集中而不肯放棄原方言的,則形成若干個外地方言島。如惠東縣的平海,由於明朝在此設立“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駐紮一批來自北方各地的士卒,他們及其後人一直使用一種基本上屬於北方方言的“軍話”,這裏就逐步成爲一個“軍話方言島”。漢族移民不斷進入,也使粤、客、閩三大方言原來的分佈格局逐漸改變。由於這一時期進入廣東的漢族移民大多數走“横浦之道”,致使粤北和粤東北客家地區的人口不斷增長。這一帶本來山多耕地少,新移民的到來,使耕地緊缺的情况日益嚴重,原居住在這裏的客家人只得向其他地區遷移,在原粤語區和閩語區之中出現一些大小不等客家人聚居點,成爲“客家方言島”。同時,一些原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由於民族衝突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少數民族遷走,客家人隨即遷入,成爲新的客家方言區。粤西羅旁地區,即現信宜、陽春、新興、雲浮、鬱南等市縣交界的山區,原是瑶族聚居之地,明萬曆初年,那裏爆發了一場瑶民起義,史稱“羅旁之亂”。朝廷集中了嶺南的全部兵力,血洗羅旁,將這一帶變爲荒無人烟之地,客家人便陸續遷入,成爲客家方言區。與此同時,珠江三角洲及沿海一帶的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通行於這些地方的粤語和閩語便隨着經濟交往而向粤北、粤東北及東江流域的客家地區滲透。滲透的結果,是一部分客家地區的語言受粤語影響,逐步演變爲既保持客家話的若干特點又吸收粤語某些因素的一種特殊方言,如惠州話;也有一部分客家地區的人們既接受了粤語或閩語,又保持着客家話,對外交際用粤語或閩語,内部交際則用客家話,成爲“客粤雙方言區”或“客閩雙方言區”。信宜市黄華江一帶的大成、白石、懷鄉、洪冠等鄉鎮,是明末平定“羅旁之亂”後形成的客家方言區,到20世紀,由於粤語滲透,這一帶已成爲客粤雙方言區;普寧、惠來兩縣交界大南山區的一些村莊,村民的先祖是從明成化年間至清初從長樂(今五華縣)遷來的客家人,到20世紀20年代,這些村民就基本上會説潮汕話,成爲客閩雙方言區。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經濟輻射作用越來越大,原來通行於這一帶的粤語也就成爲一種强勢方言,不斷向全省其他方言區滲透。汕尾市原屬閩方言區,其居民除5%左右的“深水漁民”來自粤西之外,其餘全是“福佬人”,原來都使用閩語。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現在汕尾居民中會説粤語的達90%,能聽懂粤語的幾乎百分之百,生意往來及機關公務多使用粤語。深圳市的龍崗、寶安兩區,原來是客家方言區,現在不僅通行粤語,而且在寶安市區粤語已經成爲主要的交際語言。

  二、廣東漢語方言分佈概况

  2000年廣東全省人口7706萬人,其中漢族7590萬人。按三大方言區來統計,粤語區人口約3400萬人,客家話區人口約2290萬人,閩語區人口約1900萬人。其它漢語方言區(包括韶州土話和軍話島等)人口約90萬人。

  (一)粤語的分佈

  粤語主要分佈於珠江三角洲和本省西部。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佛山、肇慶、雲浮、江門、陽江、茂名11市所轄各市縣。珠江三角洲東部、北部及連江流域,即惠州、清遠兩市部分區縣,爲粤語和客家話交錯分佈地區。此外,韶關、汕尾、湛江等市也有一部分地區通行粤語。具體分佈如下:

  廣州:市屬各區及增城市新塘、沙埔、仙村、石灘、三江、朱村通行粤語;增城市荔城、寧西、中新、小樓、鎮龍、正果、派潭、福和、永和及從化市各鎮部分通行粤語。

  深圳:市屬各區均通行粤語(其中寶安、龍崗兩區爲客粤雙方言區)。

  珠海:市屬各區均通行粤語(其中香洲區的灣仔沙、夏美和斗門區的白蕉、六鄉、斗門等鎮部分村爲客粤雙方言區)。

  東莞:全市各鎮均通行粤語(其中東部的鳳崗、清溪、樟木頭、大嶺山、黄江、塘厦、謝崗等鎮及厚街、莞城、虎門鎮的部分村爲客粤雙方言區)。

  中山:全市各鎮均通行粤語(其中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坦洲、沙溪、大涌的部分村爲客粤或閩粤雙方言區)。

  佛山:市屬各區及南海、順德、高明、三水均通行粤語(三水市北部六和、大塘、蘆苞爲客粤雙方言區)。

  肇慶:市屬各區及高要、四會、德慶、封開均通行粤語(其中德慶縣悦城、播植、武壟,封開縣平鳳、江川、漁澇、七星等鄉鎮中有部分村爲客粤雙方言區);廣寧、懷集兩縣爲粤語與客家話及標話交錯分佈地區。

  雲浮:雲城、雲安、新興、鬱南、羅定均通行粤語(其中雲安縣托洞、鎮安、白石,新興縣河頭、筋竹,羅定市加益、扶合、泗淪、都門、分界等鄉鎮爲客粤雙方言區,鬱南縣宋桂、東壩、河口、平臺的部分村爲客粤雙方言區或閩粤雙方言區)。

  江門:市屬各區及鶴山、新會、臺山、開平、恩平均通行粤語(其中鶴山市鶴城、共和、祉山、宅梧、龍口、合成,新會市大澤、杜阮及臺山市赤溪等鎮的部分村爲客粤雙方言區)。

  陽江:江城、陽西、陽東、陽春均通行粤語(其中陽春市圭崗、永寧、雙滘、三甲、八甲,陽西縣塘口、程村等鎮爲客粤雙方言區,陽西縣儒垌、沙扒、上洋、新圩等鎮爲閩粤雙方言區)。

  茂名:茂南區及高州市所轄各鄉鎮均通行粤語(其中茂南區的袂花、鰲頭爲閩粤雙方言區,高州市根子、雲潭、新垌、泗水、謝鷄、馬貴等鎮爲客粤雙方言區);化州市區及長岐、楊梅、同慶、笪橋、良光、南盛、麗崗、林塵、江湖、那務、新安、官橋、合江、平定、文樓、播揚等鄉鎮,信宜市鎮隆、水口、東鎮、丁堡、北界、高坡、金垌、徑口、池洞、安莪、朱砂、旺沙、貴子、大成、白石、懷鄉、洪冠、茶山、思賀等鄉鎮也通行粤語(其中化州市新安、官橋、合江、平定、文樓及信宜市大成、白石、懷鄉、洪冠、茶山、旺沙、貴子、思賀的一部分爲客粤雙方言區);電白縣羊角、坡心、林頭爲粤語區,七徑、水東、博賀爲閩粤雙方言區。

  惠州:惠城區爲客粤雙方言區;博羅縣石灣、九潭、園洲等鄉鎮及龍門縣麻榨、永漢、沙逕、龍華、王坪、龍城、藍田、地派、左潭、鐵崗、天堂山、龍江、平陵、路溪等鄉鎮的部分村也通行粤語。

  清遠:清城區及清新、佛崗、陽山各鄉鎮,以及英德市黎溪、連江口、望埠、大站、英城、青坑、九龍、明逕、岩背、大灣、水邊、浛洸等鄉鎮,連州市九陂、龍潭、高山、西江、連州、龍坪、朝天、麻步、保安、石岸、清水、東陂、豐陽、朱崗、潭嶺等鄉鎮,連山縣吉田、三水、永和、上草、大富、太保、禾洞等鄉鎮,連南縣三江、寨崗、金坑等鄉鎮,部分通行粤語。

  韶關:市屬各區及曲江縣爲客粤雙方言區;樂昌市樂城、坪石等鎮,乳源縣乳城、桂頭、古母水、大布等鄉鎮也通行粤語。

  汕尾:市區爲閩粤雙方言區。

  湛江:赤坎、霞山、坡頭等區,吴川市區和淺水、長岐、樟鋪、振文、吴陽、塘綴、板橋、黄陂、中山等鎮及覃巴鎮的部分村,廉江市廉城、安鋪、石城、良洞、平坦、新華等鄉鎮及吉水、新民、營仔的部分村,均通行粤語。遂溪縣北坡、港門、草潭、遂城,徐聞縣曲界、下橋,雷州市客路等鎮部分村爲閩粤雙方言區。

  (二)客家話的分佈

  客家話是省内分佈最廣的一種漢語方言。除汕頭市外,20個市均有客家方言區或客家方言點。其中梅州、河源兩市爲客家話區,韶關、惠州兩市以客家話爲主,潮州、汕尾兩市北部幾個縣爲客家話和閩語交錯分佈地區,清遠市大多數區縣及廣州、肇慶兩市北部的一些縣,則是粤語和客家話交錯分佈地區。粤西有4個客家方言區:一是信宜、羅定、陽春交界的山區,這是粤西最大的客家方言區;二是高州、電白、陽西交界,三是化州西部和廉江北部,四是雲浮、鬱南、羅定交界地區。此外,深圳、珠海、東莞、中山、佛山、江門、湛江等市均有一些鄉村通行客家話,這些鄉村處於粤語或閩語的包圍之中,大部分成爲雙方言區。具體分佈如下:

  梅州:梅江區及梅縣、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興寧各鄉鎮均通行客家話(其中豐順縣湯坑、?隍、東?等鄉鎮爲客閩雙方言區)。

  河源:源城區及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各鄉鎮均通行客家話。

  韶關:南雄、始興、翁源、新豐及仁化縣基塘、石塘、丹霞、紅山等鄉鎮,樂昌市九峰、兩江、五山、廊田、秀水、雲岩、沙坪等鄉鎮,乳源縣大橋、一六、侯公渡、龍南、洛陽等鄉鎮,均通行客家話,市屬各區及曲江縣爲客粤雙方言區。

  惠州:惠陽、惠東各鄉鎮,博羅縣藍田、石壩、麻陂、公莊、楊村、泰美、柏塘、平安、響水、羅陽、湖鎮、横河、長寧、福田、義和等鄉鎮,均通行客家話;惠城區爲客粤雙方言區;龍門縣爲客家話與粤語交錯分佈地區。

  潮州:所轄饒平縣上善、上饒、九村、饒洋、建饒等鄉鎮通行客家話,新豐、東山、漁村、三饒爲客閩雙方言區。

  揭陽:所轄揭西縣上砂、下砂、五雲、河婆、龍潭、南山、交溪園、五經富、良田、西田、大洋等鄉鎮,普寧市石牌鎮的部分村,均通行客家話。

  汕尾:所轄陸河縣各鄉鎮,以及陸豐縣大安、西南、河西、城東、八萬、陂洋、南塘等鄉鎮的部分村,海豐縣公平、梅壠、城東、赤坑、陶河、後門、小漠、赤石、鵝埠、蓮花山、平東、黄羌等鄉鎮的部分村,均通行客家話。

  深圳:龍崗、寶安兩區爲客粤雙方言區。

  珠海:香洲區的灣仔沙、真美及斗門縣白蕉、六鄉、斗門等鎮均有部分村通行客家話(爲客粤雙方言區)。

  東莞:鳳崗、清溪、樟木頭、大嶺山、黄江、塘厦、謝崗、莞城、厚街、虎門等鎮部分通行客家話(均爲客粤雙方言區)。

  中山: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坦洲、翠亨村等鎮部分通行客家話(均爲客粤雙方言區)。

  廣州:所轄從化市東明、吕田、良口、温泉、桃園、灌村、民樂、龍潭、鰲頭等鎮;增城市派潭、永和、福和、小樓、正果、鎮龍、荔城、寧西、中新等鎮均爲客粤方言交錯分佈地區。

  清遠:清新縣附城、源潭、洲心、龍塘、石角、高橋、珠坑、龍勁、石坎、石馬、南冲、禾雲、魚壩、沙河、新洲、浸潭、石潭、桃源、江口、昇平、三坑、秦皇等鎮,佛岡縣各鄉鎮,均有部分村通行客家話,爲客粤方言交錯分佈地區;英德市白沙、青塘、橋頭、大鎮、黄陂、横石水、魚灣、下太、沙口、横石塘、雲嶺、石灰鋪、石牯塘、張陂、沙羅、西牛、沙壩、大洞、黄崗等鄉鎮及望埠、英城、大灣、氵含氵光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陽山縣黎埠、大良、新圩、杜步、七拱、東山、太平、白蓮、楊梅、小江、黄坌、秤架等鄉鎮,連州市九陂、龍潭、高山、西江、連州、龍坪、朝天、保安、清水、東陂、瑶安等鄉鎮,連南縣寨崗、寨南、三江、金坑、南崗、三排、大麥山、渦水、大坪、香坪、盤石等鄉鎮,連山縣上帥、小三江、加田、福堂、永豐等鄉鎮,也有部分村莊通行客家話。

  佛山:所轄三水市六和、大塘、蘆苞等鎮爲客粤雙方言區。

  肇慶:所轄德慶縣悦城、播植、武壟,廣寧縣排沙、石澗、潭播、江屯、聯和、北市、赤坑、螺崗、上村、東鄉、賓亭、五和、横山、木格、石咀、古水、洲仔,封開縣平鳳、江川、漁澇、七星,懷集縣閘崗、藍針等鄉鎮,均有客家方言點(爲客粤雙方言區)。

  江門:所轄鶴山市鶴城、共和、祉山、宅梧、龍口、合成等鎮,新會市大澤、杜阮等鎮,以及臺山市赤溪鎮,均有客家方言點(爲客粤雙方言區)。

  陽江:所轄陽春市圭崗、永寧、雙滘、三甲、八甲等鄉鎮及陽西縣塘口、新圩、程村、上洋等鄉鎮通行客家話(均爲客粤雙方言區)。

  茂名:所轄電白縣那霍、羅坑、黄嶺、沙琅、望夫、觀珠等鄉鎮及霞洞、大衙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高州市根子、雲潭、新洞、泗水、謝鷄、馬貴等鄉鎮爲客粤雙方言區;信宜市合水、錢排、平塘、新堡、洪冠、茶山、貴子等鄉鎮及大成、白石、懷鄉、旺沙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其中大成、白石、懷鄉、旺沙、貴子、洪冠、茶山爲客粤雙方言區);化州市蘭山、新安、官橋、中洞、合江、平定等鄉鎮也通行客家話(除蘭山外均爲客粤雙方言區)。

  湛江:所轄廉江市塘蓮、石頸、和寮、長山、石角等鄉鎮及河唇、石嶺、青平、高橋、河彪、營仔的部分村通行客家話;此外,遂溪縣城西、北坡等鄉鎮,徐聞縣錦和、曲界、龍塘、下橋等鄉鎮,以及雷州市英利鎮,都有一些客家方言點。

  (三)閩語的分佈

  閩語主要分爲兩支,一支分佈於粤東沿海,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及其所轄各縣,汕尾市及其所轄陸豐、海豐兩縣。另一支分佈於雷州半島一帶,包括湛江市遂溪、徐聞、雷州和茂名市的電白縣等地。具體分佈如下:

  汕頭:市屬各區及潮陽、南澳、澄海,均通行閩語。

  潮州:湘橋區、潮安縣及饒平縣黄岡、錢東、海山、汫洲、柘林、大埕、所城、聯饒、浮山、浮濱、新圩、樟溪、湯溪、高堂、坪溪、新塘等鄉鎮,均通行閩語。新豐、三饒、東山、漁村爲客閩雙方言區。

  揭陽:榕城、揭東、普寧、惠來及揭西縣錢坑、棉湖、鳳江、東園、金和、大溪、灰寨、塔頭、坪上等鄉鎮,均通行閩語。

  汕尾:城區爲閩粤雙方言區;陸豐、海豐兩縣爲閩客方言交錯分佈地區,其中陸豐縣的閩語區分佈於潭西、上英、金厢、東海、博美、橋冲、湖東、碣北、碣石、甲子、甲西、甲東等鄉鎮及大安、西南、河西、八方、陂洋、南塘的部分村,海豐縣的閩語區分佈於海城、附城、可塘、大湖、聯安等鄉鎮及公平、城東、梅隴、赤石、陶河、後門、小漠、赤石、鵝埠、連花山、平東、黄羌的部分村。

  梅州:所轄豐順縣湯坑、?隍、東?等鄉鎮爲客閩雙方言區。

  湛江:坡頭、麻章兩區及霞山的海頭鎮,雷州市、徐聞縣、遂溪縣各鄉鎮,均通行閩語(其中少數鎮有粤、客方言點);廉江縣横山、河堤、龍灣等鄉鎮及新民、營仔的部分村,吴川市王村港、蘭石等鄉鎮及覃巴的部分村,也通行閩語。

  茂名:所轄電白縣沙院、南海、旦場、龍山、博賀、小良、麻崗、樹仔、爵山、大衙、馬踏等鄉鎮及電城、水東、林頭、坡心、七逕、霞洞、羊角的部分村均通行閩語 (其中水東、林頭、坡心、七逕、霞洞、羊角爲閩粤雙方言區),茂南區的袂花、鰲頭兩鎮屬閩粤雙方言區。

  陽江:陽西縣儒洞、沙扒、新圩、上洋等鎮屬閩粤雙方言區。

  中山:沙溪、大涌等鎮及南朗、三鄉的部分村均通行閩語(爲閩粤雙方言區)。

  惠州:所轄博羅縣龍溪、義和等鄉鎮及羅陽、仍圖、泰美、觀音閣的部分村,惠東縣吉隆、稔山等鄉鎮,龍門縣左潭鎮的部分村,均通行閩語。

  清遠:所轄英德市浛洸鎮有些村通行閩語。

  雲浮:所轄鬱南縣東壩鎮有些村通行閩語。

  (四)其他漢語方言的分佈

  在廣東,除粤、客、閩三大方言之外,還有一些分佈不廣、使用人口不多的方言,它們有的從原嶺南土著語言演變而成,有的是北方漢族移民帶來的;其中有的與粤、客、閩或北方方言較爲接近,有的則與壯侗語有某些相近之處。

  1.韶州土話

  “韶州土話”是粤北各種土話的統稱,包括星子話、豐陽話、西岸話、保安話、阿 b話、黄圃話、長來話、北鄉話、昄塘話、藍山話、蓮塘話、連灘話、樓下話、煤田話、虱麻話、長江話等十多種,分佈於清遠、韶關兩市的北部,包括連州、連南、樂昌、乳源、曲江、仁化等市縣及韶關市武江區的部分鄉鎮,使用人數約有50萬人。

  連州:山塘、清江、大路邊等鄉鎮及星子、潭嶺、麻步、朝天、龍坪、瑶安、三水、豐陽、朱崗、東陂、西岸、保安、連州等鄉鎮的部分村。

  連南:三江鎮的部分村。

  樂昌:黄圃、慶雲、白石等鄉鎮及坪石、羅家渡、北鄉、雲岩、老坪石、長來、河南、廊田、樂城等鄉鎮的部分村。

  仁化:長江、扶溪、城口、聞韶等鄉鎮及仁化、丹霞、石塘、董塘等鄉鎮的部分村。

  乳源:桂頭鎮的部分村。

  曲江:梅村、重陽、龍歸、白土等鄉鎮的部分村。

  韶關:十裏亭鎮及河西、西聯等鄉鎮的部分村。

  2.標 話

  分佈於肇慶市的懷集、封開兩縣,約16萬人。懷集的標話區在永固、詩洞、橋頭等鄉鎮及樑村、大崗鎮的部分村,封開縣的標話區在長安鎮部分村。

  3.鶴 話

  分佈於清遠市源潭、洲心、龍塘、石角、魚壩等鄉鎮的部分村,約2萬人。

  4.軍 話

  分佈於陸豐的青塘、坎石、海豐的龍吟塘,惠東的平海以及電白的電城等地,約2萬人。

  5.平婆話

  分佈於博羅的長寧、横河、響水、平安等地,約1萬人。

  6.路溪話

  分佈於龍門的路溪鎮,約1萬人。

  7.湘方言

  分佈於連州的星子、東陂等地,約1萬人

leon_jeng 發表於 2006-8-19 17:08:43

Re:廣東省漢語方言概述

應該講“客家民系”是散居的﹐不是“分佈廣”因為他們的人口說到底都是比廣東民系的少了很多﹐客家民系在兩廣是零星散居的。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廣東省漢語方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