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与广东文化
敢为天下人先广东人之各姓氏族谱大多记载自己的祖先来自南雄珠玑巷,珠玑巷是北方汉族人到两广的一个重要落脚点。秦汉时期,有部分汉族越大庾岭进入粤北。唐五代时期,人们越大庾岭后,多在南雄盆地定居下来。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以后,大庾岭取代湘桂走廊和骑田岭,成为进入岭南的重要驿道。两宋时期,有两次大的移民迁徙,一次为北宋末;一次为宋末元初,他们都是由南雄南下迁入珠江流域。
祖宗故居珠玑巷
广东不少人,只要谈起祖先,就说从南雄珠玑巷来的。珠玑巷,是南雄县城的一条街,再往北约40华里就到梅关。整条珠玑巷长约1华里。珠玑巷现有张、雷、周、何等姓。张姓在此定居最久的。据说张姓的远祖张辙在唐代就定居此地,当时叫敬宗巷。张辙地儿子张兴,唐敬宗以张家七世同居,而赐张兴珠玑绦唐敬宗死后,张族人因为敬宗巷这一名称和唐敬宗的庙号相同,为了避讳,便该叫珠玑巷。
另一种说法:南宋初大量的人南迁,,特别是到了宋末,他们经过江西,越梅岭,到达南兴,聚居乡野。有许多人来自开封府的详符地方,详符有珠玑巷,他们不忘故土,所以在南巷暂居的村落也称为珠玑巷。由此珠玑巷成为广东许多族姓的祖宗故居.
文化特征(一)
广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东人的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东人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岭南地区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东文化在岭南各民系(福佬民系、棚民民系、桂柳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广东人的文化特征(二)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东人,在四大民系(广东民系、潮汕民系、棚民民系、桂柳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 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东籍商家中普遍可见到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 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广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由于广东人的文化在岭南占着优越性,故此广东人的建筑也被称为“岭南建筑” ,广东文化称为“岭南文化” 、广东音乐称为“岭南乐府” 等等。
宇宙之广 做人之东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最主要的是接纳听从李斯的意见:"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这段话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能容广纳。这四个字对于廿一世纪完成统一祖国、实现现代化、维持世界和平三大任务的广东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东姓"广"。所谓"广",就应该包括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内外里表、天上地下、高山海洋,非如此,不足语"广"。广东之"广",乃宇宙之广。广东人精神"广"的特点应该表现在:能容广纳。而且,广东人自古以来就具有能容广纳的精神。早在远古时期,广东就能将百越融为一体。所谓"百越",是指吴越、楚越、瓯越、闽越、骆越、南越、蛮越等南方越族人的地方,这些需经斧钺砍伐林木才能行走的古时中国南方森林生长茂盛的地方。"百越"又称为"百粤",除音相通外,更要了解为何今天广东省的简称为"粤"。"粤"字由繁体的"审"字头和"兮"字尾结合而成。"兮"这个语气词是楚辞使用最多的一个词,要知道广东古时是属楚地,至今越秀山上仍有"楚庭"的碑刻。再者"粤"和"曰"音相通,"百粤"则是古时必须审慎呼吸和言曰的南蛮瘴疠之地。
岭南人形成的历史也是由能容广纳精神培育而成的历史。岭南(南粤)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在远古百越(百粤)族人融合的基础上,再和中原汉人相融合的历史。现今广东人、潮汕人、棚民人(广东人叫之为客家)、桂柳人这四大民系都是中原汉人先后来到广东,与百越(粤)人相融合而成的。如果说周朝"五羊仙人"只是传说的话,任嚣、赵佗带50万人南下则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原汉人与粤人融合的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行动。秦始皇开凿的灵渠又带来大大的方便,而张九龄开辟的梅岭则推动了热潮,由中原到珠玑巷再到珠江三角洲及两广大部份地区,这是广东人南来的路线。在韩江三角洲的潮汕福佬人也是中原汉人和闽越族融合后的"福佬人"从福建南迁而来。棚民人则比广东人、潮汕人较迟南迁的汉畲混血的山人,经由江西、福建南来,绝大多数居住在广东的山区里,和当地的瑶、畲、壮等少数民族杂处在一起,这些能讲棚民话的棚民人,还有部份来自西南地区的四川人民辗转迁居岭南的汉族被称为"桂陆人"西迁的汉人。正是岭南这块大地兼容了四个地域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民系不同的人群,在此创造出由广东文化、潮汕文化、棚民文化、桂柳文化构成辉煌灿烂的岭南文化。
广东人不懈地建设着包容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相结合的现代文明。在陆地上过日子比海洋上过日子容易得多,只要会走路就行了,而在海上必须学会游泳和驾船。当今陆地资源已被人类利用得差不多的状态下,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海洋。所谓陆地的"黄色文明"向海洋的"蓝色文明"转移。广东人的这种包容性必然要带来开放性、多元性、先导性等其它特点。广东人要向海外拓展,建设海洋文明,没有开放性,只封闭于陆地文明,那是不成的。还有对外洋文化诸如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多种海外文化也能包容,没有多元性,实现现代文明那也是不可能的。更有对海洋的探险和征服,不敢冒险,没有先导性,没有喝"头啖汤"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那更是不行的。要知道,广东人要做东,也是广东应有之义。广东里的"东"字,不是简化字的"七"、"小"为"东",而应该是繁体字的"日"、"人""十"为"東"。东字的人,每天都是最先迎接新的一日,迎接新的太阳。广东人要敢于做东,这个"东"不只是苍梧之东,岭南之东,也不仅是时空座标"十"的南之东,而应是"十"的西之东、北之东、东之东。广东人不但要做革命之东,而且更要做改革之东。
广东人如果没有宇宙之广的能容广纳精神,没有做人之东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那是名不副实的广东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