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干部」二世祖果然有钱仔!
-http://konglong.5d6d.com/thread-12219-1-1.html
今年本地应届毕业大学生人工是千八文左右,复旦做一次SNP单倍型测试又要千八,咪即系用晒成个月粮。
哩兜友,父母皆是1950年代之后北京派落来「镇住」广州的南下干部,大概是山西河南等地。佢上两个月走去复旦测,结果出来,Y单倍型是M134-O3a3c。佢自己亦在贴中强调,同粤人血统无关。 吴姓似乎比较独特,其发展方向是主要向北,是极少数的百越起源却成为北族大姓的姓氏之一。
吴姓源于吴越,但是自从晋朝迁都至建康(南京)之后,吴姓开始向北扩张,更吸收了许多同原本吴越贵族无关的中原人甚至是塞北胡人的父系血统,所以吴姓的父系血统已经极度混杂而无法辨认其本源的单倍型。
比如明末清初的 吴三桂,是辽东人。
欧姓(含 欧阳、区)也源于吴越,不过就没有怎么向北扩张,主要是向西,即是 江西湖南。
同化能力超强的东亚姓氏系统
-http://konglong.5d6d.com/thread-7616-2-2.html
这里有张贴提到:
东亚的姓氏密度同欧洲不具可比性。东亚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一个姓氏对应一个SNP(也就是同一个父系)。
想比于东亚的人口基数,东亚的姓氏数实在是少得可怜。北平的前六大姓——王、张、李、刘、赵、杨,加起来总人口超过北平全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在欧洲,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在不少欧洲国家,就算把前100大姓全加起来,人口也不会超过其总人口的20%,要实现每个姓氏和每个SNP的逐一严谨对应当然可以做到了。而东亚就不行。
根据现有信息,东亚某些大姓,在一个很小的样本容量里(譬如一条村)已经得到了多达7种SNP类型,也就是7个不同的父系。各份样本中,大部分姓氏完全属于同一个SNP的样本,不会超过两例。甚至是一些很小的姓氏,也不能做到完全对应同一个SNP。所以东亚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姓氏和SNP的一一对应。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东亚姓氏本身的源流复杂度决定的,是历史因素。 干他老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