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公權力干預方言護粵語運動
為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月前,廣州政協委員提出,在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的主時段播出普通話,以配合參賽和旅遊的國內外賓客的需要,激起廣東人的反對。世界有七千萬粵語人口,不至「滅」,他們反對的或許就是行政干預文化的權力。去年出版的《大廣東》中書介直言:香港可以說是「最後廣東」。梁文道在序言裡說,「人們好像在珠三角熱火朝天的融合中發現了新大陸。而當年人人都曉得什麼叫做珠三角:(廣州)省城、香港地、澳門街。」不過此書真的要說的是:香港之源,源自廣東。
香港屬英國殖民,不受近代中國政治風暴影響,因而嶺南文化語言保留在庶民階級,至今,說著「普通話」的華人到香港,多少帶點語言挫折,因為大部分港人仍無法流利使用粵語。甚至,粵語使用以及其創造出來的粵語流行文化,在八○年代從而確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在七○年代香港和廣東間的界線關閉後,「香港意識」由此類粵語文化而生,甚至遠播到東南亞華人區,產生了諸多影響。
領袖不能講方言
粵語流行文化北上中國大陸或東進台灣,不免受到普通話霸權影響,而以「國語配音」取代方言地位。如去年熱播的《潛伏》由地方電視台配以方言遭廣電總局禁令,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表示,「大量使用方言拍攝電視劇的數量有所增加,其中一些劇碼存在使用方言失度、過濫的現象,這種製作傾向不符合國家推廣普通話的一貫精神。」他甚至強調,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視劇、少兒題材電視劇以及宣傳教育專題電視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電視劇中出現的領袖人物的語言也要使用普通話。
去年正逢CCP建政六十周年大慶,歷史劇產量極大,為了「推廣普通話」,從老毛到老蔣,通通重新回鍋配了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為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月前,廣州政協委員提出,在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的主時段播出普通話,以配合參賽和旅遊的國內外賓客的需要。激起了廣東人的反對,主流民調顯示這項提議僅獲得當地民眾20%的支援,更多人要求捍衛粵語播音,捍衛粵語文化。是為「撐粵語運動」,儘管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不受影響,但也不免加入撐粵語運動。這也反映了香港回歸後,社會民眾屢屢擔憂文化主體被大中國稀釋的憂慮。
對此,政府的回應是:「從未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有過推普廢粵一說的表述和意思,更不存在這樣的事實。」他們說「推普廢粵」一說純屬子虛烏有,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語言的政治性
儘管官方說法如此,但在「推普」的方向上,粵語區民眾的憂慮是其來有自。浩浩蕩蕩的撐粵語運動後,上海人都感到羨慕,畢竟粵語在廣州公共領域的地位明顯:公車報站有粵語,電視播放許多粵語節目,飯店服務生以粵語為客人點菜……但上海人卻不太說上海話了。
在中國,沒有那個方言影響力比得上粵語。它是目前運用最廣泛的方言,共有七千萬人口,看來不可能「被滅」,但廣州與香港市民反彈並非語言本身,而是政府從上而下的控制。
廣州知名學者李公明為此多次發聲表示,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之間並不存在一個你死我活的邏輯與實際情況,政府不應該用自己的行政權力和主觀意志來主導語言的發展。
「地方語言在文化的層面上來說有很深的意義,和種族、民族、政治有深層聯繫。對於方言的劃分、存廢的爭論背後隱藏著很多政治因素。」
李公明接受《東方早報》採訪時表示,在以中國百年史來看,語言統一的爭論一直在社會革命和轉型之間。1955年推廣普通話成為重要的政治任務,隔年,毛澤東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也指示推廣普通話。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的台灣也出現「推行國語運動」,足見語言的政治權力地位。
對權力反感
李公明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城市不停改造,但城市文化面貌決策者的訴求和地方文化、傳統價值的保存與認同無關,只有對政績與城市新面貌的追求。「官方使用的說法是我們一貫熟悉的引導論,公權力應該引導公眾認識廣州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廣州電視台使用普通話作為播音用語間的必然關係;在這樣一種引導論的話語背後隱藏著一種威權的色彩。」李公明表示,好像如果你不贊成廣州電視台使用普通話作為播音用語,那你就是對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有懷疑或者尚未認識清楚,而這次用動也反映出民眾對「以權力推廣文化政策」的反感和懷疑。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