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年轻的岭南民俗文化
———“南海青年文化讲座”第二讲侧记时报记者 王海军 王晖 报道
6月20日晚,由共青团佛山市南海区委、珠江时报、南海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南海青年文化讲座”第二讲在南海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如期开讲,青年朋友们饶有兴趣地聆听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生先生的精彩讲座。
叶春生教授主讲的题目是《岭南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就岭南民俗文化历史渊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色、岭南民俗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主办方表示,这个讲座是公益性质的,每月20日都会准时在南海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行。凡有兴趣者都可以免费听讲。为满足没到现场的读者的需要,记者特整理出以下叶教授当晚讲课的部分重要观点和精彩内容。
岭南民俗文化的特色
由于古越族先民特别的天赋,对中原同化无形的抗拒,岭南民俗仍然保留了它的许多特异现象,从中我们还可探究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特色一: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
至今岭南民俗中仍保持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民族的特别禀赋,传统节日的气氛特别浓烈,但由于它地处南疆,又有绵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的影响,这古今中外的撞击,处处迸发出新民俗的火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他们一面过春节,一面过圣诞;一面游花街,又一面给情人送玫瑰花;一面舞龙舞狮、扭秧歌,又一面跳迪斯科、唱卡拉ok;一面操着电脑预测市场风云,一面又供着财神,占卦算命。
特色二: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这是由岭南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决定的。他们没有历史的负重,对故土不多依恋,很快与土著民族打成一片,构成新的民系,加上水上生活的特殊要求,使岭南民俗异于他乡。这里有水乡特色的“水色”,充满浪漫情调。还有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特色三: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味
广东人感情比较细腻,不善表露,没有北方人那种热情豪爽的风格,但他们决不会当面笑脸相迎,背后唾沫远送。在人际交往中一旦相知,便极重情义。“自梳女”们对自己的金兰盟友的深情自不用说,水上居民姑娘出嫁时那班姐妹陪泪的场面,也真叫人感动。广东华侨那种爱国爱乡之情,早已闻名四海,除了赤子之心外,人情磁场不可排斥,至今广东人生活中的“人情”开支仍占相当的比重。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岭南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
岭南文化,根在中原。岭南民俗,从中原民俗演变而来,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便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术,改变了本地的人群结构和经济面貌,很快反客为主,至今梅州地区仍有几个纯客家人县市。在广府民系中,至今保留有古越语的词汇,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岭南先民开基创业的优美神话,反映他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的传说,表现他们宽广情怀、兼容开放的爽朗故事,以及充满南国情调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唱。特别是节日民俗方面,处处可见团年饭必是包饺子,广东人主要是宰鸡杀鸭。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吃不上饺子,因当时广东没有面粉,只好做豆腐,在豆腐内夹进肉馅煎之,以“豆腐角”代替饺子,寄托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岭南文化的特质
正是这些民俗特色,揭示了岭南文化的特质。
特质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特质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康有为、梁启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抗英虎将林则徐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特质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叶春生教授还就岭南民俗文化开发的问题与对策谈到了许多精彩的观点,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列出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