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香港政府拼音,你有什么建议?
本帖最後由 高涼那海 於 2010-8-5 11:33 編輯香港政府拼音其實是一個很嚴謹的拼音。我今天上維基查看到香港各個地名的英文轉寫。
發現,原來港拼是很嚴謹的。
聲母表:
pp'mf
tt'nl
tsts's
chch'shy
kk'ngh
kwk'ww
港拼給人不嚴謹最重要是源於平氣送氣音不分。而實際上這套拼音一開始是分的,用後加「'」來表示送氣音。但後來為了純拉丁文輸入而去掉。
其次,我們從很多地名上都能看得出來,港拼是分平翹音的。
如尖沙嘴Tsim Sha Tsui。荃灣Tsuen Wan。上環Sheung Wan。。。
像灣仔Wan Chai這樣弄混的現象為少數,而且還是故意的(為了區別另一個灣仔)
韻母表:
长aaaiauamanangapatak
短a[Λ]âiâuâmânângâpâtâk
长o[ɔ:]ooiomonongopotok
短o[ə]ô(ou)
长e[ε:]eeieuemenengepetek
短e
长i[ i:]i/ziuiminipit
短i[ ι ]ingik
长uuuiunut
短u[ ʊ]uiunungutuk
圆iuuenuet
圆eeungeuk
--------
港拼還有一點讓人難於接受的是長短a不分。這套拼音一開始是分長短音的。用á表示長a。也是由於純拉丁輸入而去掉。
(在表上,為了區別長短a,我在短a上面帶上了帽子)
還有一個是「o」與「ou」不分。但早期穿衣載帽表示長短音時,是用ò來表示「ou」。也是在後來去掉了。所以才弄混「o」與「ou」。
有些人為了區別兩者,用oh來表示「o」。這個始作俑者是劉錫祥拼音。但在香港地名翻譯時,沒有見到過oh的出現。
附加一個,有三個韻母已經消失的。z與om,op。一般來說,z對應的是普通話中平舌音的zi,ci,si。但現代粵語韻母為ei的例外。
om,op現在已經合併入âm,âp當中。如果現代粵語中對應的是âm,âp,但在普通話中是讀成長音an或者a的。那古韻就是om,op。如「紅墈」的墈。現代粵語讀成hâm,普通話中讀成kan,為長音。那古粵音就是hom。所以紅墈寫成Hung Hom。
如「火炭」=Fo Tan。「將軍澳」=Cheung Kwan O。由地名上「ou」比「o」要多,所以,就出現了這種誤會。
最後一個是長短u的不分。也就是「本」與「春」的韻母。而事實上這兩個聲母是互補的,ui,un,ut跟b,p,m,f,w,相拼是長音。跟j,ch,s,y相拼時是短音。只有跟g,k相拼時長短都有。
而港拼解決的方法是長音的聲母用gw,kw。
如「觀塘」Kwun Tong。「打鼓嶺」 Ta Kwu Ling。
而單字母u跟j,ch,sh相拼是,被認為是ü去掉兩點。
---------------------------
香港 Hong Kong(疍家口音)
九龍Kowloon(例外)
新界New Territories(英譯)
灣仔Wan Chai(例外)
油尖Yau Tsim
旺角Mong Kok(疍家口音)
深水埗Sham Shui Po
黃大仙Wong Tai Sin
觀塘Kwun Tong
大埔Tai Po
沙田Sha Tin
西貢Sai Kung
荃灣Tsuen Wan
屯門Tuen Mun(並不是劉式的Moon)
元朗Yuen Long
葵青Kwai Tsing
上環Sheung Wan
西營盤Sai Ying Pun
蘇豪Soho(沒考證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
阿公岩A Kung Ngam
天后Tin Hau
柴灣Chai Wan
太古城Tai Koo(應該是現代人按英文拼法來拼寫的)
杏花村Heng Fa Tsuen(突然出現一個Heng,不知道是疍家音,還是客家音)
小西灣Siu Sai Wan
薄扶林Pok Fu Lam(用fu,而不是用foo)
古澳Shek O
官湧Kwun Chung
火炭Fo Tan(唯一出現的單韻母o)
慈雲山Tsz Wan Shan(tsz清朝古音)
------------------------------
港拼事實上是很嚴謹的。造成現在這種混亂。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1,表示送氣與表示長音的附加符號消失。造成了平氣送氣不分,長短音不分的現象。
2,香港政府尊重當事人的轉寫原則。所以你可以選擇政府拼法,也可以選擇英式拼法。如古寫成koo。
---------------------
所以我建議通過附加符號來分清平氣送氣,長短音。而在譯寫時,將這些符號去掉,就跟傳統的拼法一致了。
1,想辦法分清平氣音與送氣音。可以恢復送氣符號。也可以使用濁輔音來表示平氣音。
2,想辦法分清長短音。可以附加^在短a與o(ou)的上面表示短音。也可以用aa來表示長a。用ou來代替原來的短o。
3,至於平翹舌音可以做為傳統而保留下來。
4,譯寫時,儘量按照港拼的標準,少使用英式或者漢語拼音式的譯寫。
從呢個方案嚟睇,廣州地名的翻譯如下,括號裏表示加咗附加符號。
廣州 Canton/Kwong Chau(Kwong Châu)
越秀 Yuet Sau (Yuet Sâu)
荔灣 Lai Wan (Lâi Wan)
芳村 Fong Tsuen (Fong Ts'uen)
東山 Tung Shan (Tung Shan)
黃埔 Wong Po (Wong Pô)
海珠 Hoi Chu (Hoi Chu)
天河 Tin Ho (T'in Ho)
白雲 Pak Wan (Pak Wân)
番禺 Pun Yu (P'un Yu)
南沙 Nam Sha (Nam Sha)
籮崗 Lo Kong (Lo Kong)
花都 Fa To (Fa Tô)
從化 Tsung Fa (Tsung Fa)
增城 Tsang Shing (Tsâng Shing)
深圳市:
深圳 Sham Chan (Shâm Chân)
羅湖 Lo Wu (Lo Wu)
福田 Fuk Tin (Fuk T'in)
南山 Nam Shan (Nam Shan)
鹽田 Yim Tin (Yim T'in)
寶安 Po On (Pô On)
龍崗 Lung Kong (Lung Kong)
光明 Kwong Ming (Kwong Ming)
坪山 Ping Shan (P'ing Shan)
珠海市
珠海 Chu Hoi (Chu Hoi)
香洲 Heung Chau (Heung Châu)
拱北 Kung Pak (Kung Pâk)
金灣 Kam Wan (Kâm Wan)
斗門 Tau Mun (Tâu Mun)
橫琴 Wang Kam (Wang K'âm) 國際音標最嚴謹 但系部分香港音标拼出黎噶发音同正宗广州话有差别,个人都系比较中意以广州话发音为标准噶粤拼 嚴謹無市場,最重要多人應用。
正宗不正宗也是同一道理,
你說你的廣東話是正宗,但無人聽得明也是枉然。
就似依家香港的新一批古老讀音當時興的搞作,完全脫離群眾的閉門造車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就像「時間」及「時奸」的爭拗一樣!
香港政府拼音的前世今生:
本帖最後由 高涼那海 於 2010-8-4 21:45 編輯香港政府拼音没变,是广州音变了
香港政府拼音的前身:
歐式習慣拼法:(發明者:衛三畏)
長音符á é í ú éu
短音符ò
曲音符ü
聲母表:
p p' m f
t t' n l
ts ts' s
ch ch' sh
k k' ng h
kw k'w y w
韻母表:
á ái áu ám án áng áp át ák
z' ai au am an ang ap at ak
é éu ém én éng ép ét ék
o oi òòm on ong òp ot ok
í íu ím ín ing íp ít ik
ú úi ún út
ui un ung ut uk
ü ün éung üt éuk
當時不存在ei這個韻母。ei韻母的字在當時都讀作í。
當時存在平舌音。平舌音的字,現在讀ei的,當是讀í,如四sí(sei)。而現在讀i的,當時讀z。如思sze。而翹舌音與i相拼,現在跟當都一樣讀i。
估計這套拼音是描述當時的西關音的,西關音最大的特點是平舌音與止韻相拼時,會讀成tsz,ts'z,sz。但是其他口音卻未必有這種現象。雖然粵劇界一直以西關音為正統。但上述特點卻沒有保存下來。
香港政府拼音的今生:
香港政府拼音:(發明者:不詳)
聲母表:
p p m f
t t n l
ts ts s
ch ch sh
k k ng h
kw kw y w
韻母:
a ai au am an ang ap at ak
z ai au am an ang ap at ak
e ei eu em en eng ep et ek
o oi oom on ong op ot ok
i iu im in ing ip it ik
u ui un ung ut uk
u uen eunguet euk
事實上,這個時期,香港屬於萬語奔流時期,廣州話,四邑話,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普通話。。。
而香港政府在翻譯人名地名時,尊重當事人的選擇,你可以用自己的母語來翻譯姓名與所在地名。於是,每個漢字都出現了很多譯法。如黃可以按廣州話Wong,也可以按潮汕話Ng。也就是說,香港政府拼音,其實是一個多兼容的方案。也就是通過這個方案,可以譯寫廣州話,四邑話,潮汕話,客家話,上海話,普通話等等。而這種兼容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音值太多,所以還是要使用附加符號。如,使用á來表示長音,還有p'來表示送氣清音。(因為潮汕話、上海話中存在濁音)。
第二個代價是跟英語有關。由於英語中不使用附加符號,所以在公文中,那些表示長音,送氣的附加符號等都要去掉。就成了上面的表格那樣。
而這種去掉附加符號的拼寫法,就成了現在的香港政府拼音。並一直沿用到現在,唯一改變的是它所拼寫的其他語言,已經慢慢在香港消失了,僅在某些姓氏中留下遺跡。
在維基上收集香港地名的翻譯,發現有幾個特點,一,還是分清平翹舌音,並且與平舌音的舌尖元音z依然保留。(而這種發音已經在香港市民口中消息了)。二,韻母ei出現。雖然在個別字中,ei韻母依舊還是翻譯成ee,但比較標準的是寫成ei。三,長短a不分。四,哥,高的韻母都是寫成o。不存在所謂的oh。五,華翻譯成Wah也是不正式的翻譯,標準是寫成Wa。六,ü在有韻尾跟冇韻母時寫的不一樣。七,長u與短u合並,根據聲母來區分長短。七,om,op也保留。
香港政府拼音的未來————拼音嚴謹化?
聲母部分。政府拼音最大的問題由於送氣符號的消失,導致平氣音送氣音不分。
如果恢復送氣符號,可以符合傳統,卻不利於鍵盤輸入。所以我認為可以使用濁輔音字母來表示平氣輔音。
聲母表:
b p m f
d t n l
dz ts s
j ch sh
g k ng h
gw kw y w
這時又出現一個問題,要不要保留平舌音與翹舌音的區別。
我個人偏好是保留。因為有助於輸入。如清字,可以有兩個拼音,Tsing,Ching。打Ching的時候會優先出現古翹舌音常用字,然後出現古平舌音常用字。然後出現古翹舌音生僻字。最後才是古平舌音生僻字。
對於tsz=dzz,ts'z=dzz。
其次,如何分辨長短音呢?可以在短a上面加上一個抑揚音符â,來表示短a。而在打字法的時候,使用字母q來代替這個特殊字母,因為q很像手寫的a。同時也在A鍵位的上面。同時在政府拼音中,q字母也沒有使用。可以做為代替鍵位。而長短o。也就是「哦」與「澳」。用o來表示「哦」,用ô表示「澳」。在打字法的時候,使用ou來表示ô。同時也是符合大從對於o與ou的區別。
在翻譯人名地名的時候,可以使用改良後的可以政府拼法,也可以使用原來的拼法。只要將b,d,g,dz,j改寫成p,t,ts,ch。也將â與ô改寫成a與o。 用abc甚至用國際音標嚟拼音/注音只係表面嘅事。讀唔讀到標準嘅粵音先重要。 我想問,如果用樓主嘅拼音
「攰」拼作「gui6」
噉 「巨」又係拼作麼呢?又係「gui6」? 唔知,我可唔可以同樓主你一齊完善呢套基於香港政府拼音方案嘅注音方案呢? 都是在論壇裏冒泡的。你說你的看法就行了 本帖最後由 高涼那海 於 2010-8-4 22:57 編輯
回3樓javincent關於正宗廣州音的問題。
關於你說的所謂正宗廣州音。語音是不斷變化的。清末的時候,以西關音為標準。但今天的西關音已經不是以前的西關音。甚至西關音的最特徵的舌尖元音都被認為是不正宗的。
我們反觀普通話,普通話的正宗是什麼?北京音?事實上,並不是嚴格按照北京音來定普通話。
關於北方人的兒化音。拼音方案是怎麼處理的呢?承認兒化音的存在,並在教材上強調掌握兒化音是掌握「地道」的普通話的重要一部。
回顧我們廣東話,詞尾變調也是我們廣東話「地道」的一個標準。而「時gan1」事實上就是「時間gan3」的一種詞尾變調。這樣一想,那這個爭拗是不是沒什麼必要呢?
就如一些人說北方人說兒化音是將普通話語音模糊化一樣,沒必要。。。
回7樓xiss關於巨與攰的問題
與「攰」同音的字並不多,而且除了攰之外,沒有常用字。而攰這個字用於地名人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沒有證實攰這個字在政府拼音是怎麼拼的。
而從「官」字拼成Kwun來看,應該是Kw+u-表示長音,用K+u-表示短音。所以攰應該拼作Kwui。而改良後,拼作Gwui。短音「巨」就用kui,改良後為gui。
Ps:港拼後來是怎麼變成大薈萃的。
1,政府出於尊重當事人,允許使用方音。如「李」的lei與lee。Lei在嚴格意義的廣東話港拼。而Lee可能源於普通話,可能源於客家話,也可能源於潮州話。也可能源於四邑話。甚至也可以是古粵語。。。這些方言都翻譯成lee,就標準廣東話例外翻譯成lei。
2,英語與劉式拼音的加入。隨著香港人英語水平的提高,與接近英語的劉式拼音出現。於是在翻譯時,有時並不是嚴格按照港拼來寫,而是沿用英語標準,或者劉式的標準。比如長u用oo來表示就是一個。太古=Tai Koo(實際上是Tai Kwu)官=Koon(實際上是Kwun)
正由於香港政府尊重當事的人原則,所以才讓人名地名翻譯中混合了非標準的成分。所以,才讓人覺得港拼是一個大薈萃。
當然,我們可以將以前政府那個廣東話轉寫標準(不包括其他方言)認為是「港拼」,也可以將這種多方言,並引用英式的稱為「港拼」。而我們需要整理的,只是當中最根本的部分——嚴格意義上的港拼。
如何分辨長短a
本帖最後由 高涼那海 於 2010-8-5 23:08 編輯港拼的改良幾乎步入尾聲。而現在只剩下最後的難題——如何分辨長短a。下面有幾個常見的方案。不知道各位怎麼想?
我平時是使用方案一與方案三比較多。在我的手機電話本中,我一直在這兩個方案中游離。。。
一,使用Αα表示長a,用Aa來表示短a。
也可以使用希臘字母α(alpha)來表示長a,也就是說短a上面的彎在手寫的時候也是要寫出為的。
用alpha的好處在於,alpha也有很多穿衣戴帽形式ὰάᾱᾰᾶ(短a:àáāăã)
輸入法的時候,也是使用q來代替α.(在Tahoma的字體裏,兩個字母很像)
美中不足是大寫兩者是不分的。可以使用Q來做α的大寫,也就是將手寫體的α大寫化。(在編碼上,不合大小寫轉換的規則)
引用希臘字母的做法在客家話羅馬字裏已有先例。使用μ來表示空韻。但方案裏並沒有說明其大寫形式是怎麼樣。
在翻譯轉寫時,還是使用a來表示。
二,Ąą表示長a,Aa表示短a。
在立陶宛語中,使用Ąą來表示長a。(a下加一個鉤)
如果引用這個符號來區別長短a,在手寫時,可以將ą寫成q,很像手寫的α下面加上一撇。
輸入時,用Qq來代替Ąą。
三,使用Ââ來表示短a。
為了單韻母是長元音的統一性,a表示長a,再引用其他來表示短a會比較合理。
在越南語中,會使用â來表示短a。如果引用â表示短a。在輸入法上,可以使用q來代替。
在輸入時,可以使用q來代替â(位於a的上面)。或者使用v代替(v是â上加符號的倒轉)
四,使用Λ來表示短a。
為了更直觀地表示短a的音位,可以引用國際音標的Λ來表示短a。而美中不足的時,在一般字體中,是沒有收錄到Λ的小寫形式。大寫形式可以用希臘字母lamda來代替。一些專門描述國際音標的字體中,會有小寫的Λ。但是在一般網頁上是顯出不出來的。
在輸入法中,可以使用v(倒過來的Λ)來代替Λ。在粵語中,不存在v的音位,或者與w形成互補。
五,雙寫aa表示長a。
這是絕大多數輸入法與拼音所使用的方法。這樣做可以表示aa與a的關係。但aa的雙寫,總感覺不怎麼美觀。並且,並不存在單韻母的短a。所以有些使用a來表示單韻母長a,這樣做不統一。而有些使用雙字母aa表示單韻母長a,則總感覺有點彆扭。
輸入法上直接按拼音鍵入。省去特殊字母輸入難題。
六,使用z來表示短a。
在客家話中,真,陳,神等字的韻母被認為是舌尖元音的前鼻音。使用zïn,cïn,sïn來表示,ï表示空韻的舌尖元音。而真陳神的讀音也很類似粵語中的讀音。而舌尖元音在港拼中使用z來表示,那也可以使用z來表示短a。
七,使用e來表示短a。
在廣拼中,使用這種方案。在這種解決方法中,那對來e的設置就成了一個問題。不過在粵語中,長短a的字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比重最小的,估計就是e類韻母了。
不過這要做會,對e的設置就構成了大問題。用é來表示e類韻母。但這樣做不利於鍵盤輸入,並且否定了利用穿衣戴帽來解決聲調的可能性。畢竟用/來表示高升調,很多符號標調拼音方案的作法。
八,直接忽視長短a的區別。
這樣做可以省掉很多(設置上的)麻煩,卻又帶來很多(實際使用上的)麻煩——長短a的字在粵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不知道論壇上各位高手是怎麼想的?或者有什麼好的建議
改良版方案一
本帖最後由 高涼那海 於 2010-8-6 11:39 編輯方案一:
聲母表:
b p m f
d t n l
dz ts s
j ch sh
g k ng h
gw kw w
y
根據古韻,使用dz,ts,s。在輸入法中,dz類聲母也可以通過j類聲母進行輸入。
在翻譯時,b,d,g,dz,j,gw並入p,t,k,ts,ch,kw。
韻母表:
α αi αu αm αn αng αp αt αk
-- ai au am an angap at ak
e ei eu em en eng ep et ek
o oi ou om on ong op ot ok
i iuiminingipitik
u ui um un ung up ut uk
uen uet
eo eung euk
關於長短音:
1,長短a,引用希臘字母α來表示長a。短a用拉丁字母來書寫。在純丁轉寫可以使用q或者aa來替代,在輸入法上,使用q來代替。但在翻譯時,α可以翻譯成aa或者å,也可以與短a合併。在手寫體上,要強調短a上面的彎鉤。
2,長短e,只有ei是屬於短e,其他都是長e,兩者可以互補,同用e來表示。
3,長短o,只有ou是短o。其他都是長o。兩者可以互補。在翻譯時,o與ou都翻譯成o。
4,長短i,ing與ik為短音。其他為長音,兩者互補,同用i來表示。
5.1。長短u。ung,uk為短u。
5.2。ui,un,ut在b,p,m,f,w,gw,kw後面是長音,在d,t,n,l,dz,ts,s,j,ch,sh,y,g,k後面為短音。ui,un,ut的短音實際上是eo的短音。但沿用港拼的傳統,將其定義為短u。
5.3。u在gw,kw後面時讀成長音u。u在j,ch,sh,y後面則讀成ü,實際上是ü去掉兩點。
6。uen,uet相當於漢拼中的ün與üt。
7。eung,euk實際上是eong與eok。寫成eu是尚用港拼的傳統。
聲調表:
53ὰ 35ά 33ᾱ
21ᾰ 13ᾶ 22α
聲調字符:
αὰάᾱᾰᾶ(希臘文字符)
aàáāăã
oòóōŏõ
eèéēĕõ
i ì í ī ĭ ĩ
uùúūŭũ
聲調只用於注音或者當作拼音文字。
在轉寫時,α上面的聲調標在第一個a上面。
在翻譯時與輸入法時,不標聲調。
方案二:
跟原方案一樣,只是在長短a的處理上不一樣。
為了單韻母是長元音的統一性,a表示長a,引用越南語字母â表示短a。
在輸入法與平時使用時,可以使用v來替代â。
在翻譯時,可保留上面的帽子(揚抑符),也可以去掉上面的帽子。
但在字符集上,沒有â上加-,與â上加v的字符。 本帖最後由 lotus7174 於 2010-8-6 13:00 編輯
香港政府拼音其實是一個很嚴謹的拼音。我今天上維基查看到香港各個地名的英文轉寫。
發現,原來港拼是很嚴 ...
高涼那海 發表於 2010-8-3 16:10 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港府拼音的規律化,就是黃錫凌拼音。
而黃錫凌拼音再去掉「多餘的簡化」,就是港府拼音的改良版。
拼音比較參考:
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1841&ptid=24882
請看「黃錫凌」一欄。
平上去入,各分陰陽,聲調參考:
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3600&ptid=23202
謝謝! 黄锡凌去掉了港拼里最有价值的一点——利用声母的不用来区分un与所谓的eun。 在Unicode字符集下處理長短a問題。
在短a下面加點ạ。
ạ́ạ̀ạ̄ặạ̃ạ
實際上這些字母都是由兩個字符組成的。a加上標為一個字符,下面的點又是一個字符。
而在輸入法的時候,還是可以使用z或者v來代替。z鍵在a鍵的下面,表示ạ的下加點。而v則是國際音標Λ的倒轉
不過,還是那句話,不是所有字體都能顯示這些字符。比如PMingliu就不行了。
要用Time New Roma,或者Tahoma。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