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都是小称变音,也就是说,四邑话其实有两种小称变音
一种是低降21,另外一种是升变音
「日头」无论表示「太阳」和「白天」,都不读原调11,都是口语的说法,都是小称变音
只是一个用21,另一个用升变音「11 > 115 > 15」 低降变调是把原来的基本调换成一个全新的21,跟原来的调形是毫无关系的。说到底,小称变调本身就是词汇层面上的东西,原调之所以要变,是因为它要表示小的东西,与
----------------------------------------------------------
音韵毫无关系。因此把与词汇紧密相连的「新入」和与音韵相关的其它基本调放在一起,是非常不妥的
-----------------------------------------------------------------------------------------------------------------
开平护龙「东头村」在开平口语中简称为「东头」,「头」用原调,相邻的「西头村」简称为「西头」,「头」用21调,跟村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完全是起区分的作用。 方言学界之中,「小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仅仅「指小」
它还引申出非常非常多的含义:
1、弱小、亲近、怜爱,因为「小」的东西通常会惹人怜爱
例如广州话「糖」,「方糖」读原调,表示糖果就必须用35变调
因为糖果通常会联想到给小朋友吃,有怜爱亲近的意思
2、熟悉、口语、不正式等等,例如广州话的「门」
「正门」必须读原调,「后门」就读35变调,因为「后门」是不正式的
3、有「动词-名词」,或者「名词-量词」的对立,读变音的通常是名词或量词
例如四邑话的「带」,作动词是33,名词是低降变音21
还有「包」在「面包」中读33原调,但是在量词「一包衫」中读低降变音
这也是从小称而来,因为通常我们能够讨论大小的东西,是名词为多
而量词大部分从名词转化而来(古代汉语是没有量词的),它能更具体地衡量物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地名是熟悉的事物,所以小称「有可能」出现,但不是「一定要」出现
因此,「东头」用原调11,「西头」用变调21,完全正常
通常情况之下,以音韵为条件的变调,是强规则,是能够预测的(predicable)
例如普通话的上声变调,只要是两个上声在一起,前面一个必须要变35
所有的上声,不管它的词义如何,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
但是,以词义为条件的变调(小称),是弱规则,不能够预测,只能够解释
也就是说,它可能变,也可能不变,我们无法预测
例如「东头」没变,「西头」变,我们只能解释「西头」变,是因为这个是熟悉的地名
但是不能以「东头」没变来否认这个是小称变音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些变了,有些没变,才能更进一步验证这种「变音」是词汇层面的,是小称变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名的小称,一般来说都不会「指小」,而是引申为熟悉
所以村名的「西头」,还是小称变音 开平护龙「东头村」在开平口语中简称为「东头」,「头」用原调,相邻的「西头村」简称为「西头」,「头」用21调,跟村子的大小没有关系,跟熟悉不熟悉也没有关系,完全是起区分的作用。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