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竞逐纳粹原子弹幽灵 德小镇藏惊天秘密
盟军竞逐纳粹原子弹幽灵 德小镇藏惊天秘密纳粹在研制原子弹吗?从1943年起,一支来自美国的秘密小组开始探究德国核研究的进程,追踪纳粹的铀反应堆。与此同时,法国人也希望得到这个猜测中的宝藏。于是,一场诡异的竞争在美法这两个盟友之间展开。
「阿尔索斯」特别工作队
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开始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随着名为「曼哈顿工程」的研制工作不断深入,美国人越来越担心德国———在核物理学方面,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海森堡等人与爱因斯坦齐名,再加上德国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在赶在美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色列历史学家迈克尔•巴尔•佐哈尔在《追猎德国科学家》中称,希特勒正打算用原子弹毁灭对手。
美国人还认为,即使德国人不会抢先造出原子弹,也不能让它有这种潜在能力。而且,他们知道,法国科学总管伊夫-安德烈•罗卡尔,正在全欧洲寻找流散的德国科学家。被美国核项目负责人格罗夫斯称为共产主义者的诺贝尔奖得主约里奥-居里也建议苏联,在美国人之前,把德国科学家的原子秘密搞到手。这让美国人坐立不安。
1943年,格罗夫斯成立了一个情报小组,专门负责搜集德国有关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情报。小组的名字叫「阿尔索斯」,负责人是物理学家、出生于荷兰的鲍里斯•帕什中校。他们要破坏德国可能用于原子能计划的一切工业设施,夺取德国人手中的铀及矿石,抓捕德国科学家。同时,不让苏联人和法国人接管德国发展原子能的工业设施。
1944年,帕什在伦敦建立了一个基地,在法国等地获得第一手资料。1945年2月,「阿尔索斯」随美军进入了德国的阿琛附近。他们发现,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苏联人预定的占领区内,那是德国的一个工厂,专门从事铀的提炼工作。「阿尔索斯」不愿它落入苏联人手中,建议炸掉该厂。与此同时,「阿尔索斯」从英国情报局收到一个瑞士告密者的报告。这位亲纳粹科学家称,他正帮助德国人研究一种比黄色炸药威力大1000倍的炸药,实验室就在黑兴根一个未使用的纺纱厂内。第二份情报是美国邮政检查员截获一封由黑兴根寄来的信,信上说一个美国战俘正在一个「D」号实验室做苦工,德国许多秘密机关都已迁往那里。之后,很多情报显示,德国著名原子物理科学家海森堡等人都住在黑兴根附近。「阿尔索斯」猜测,两个符腾堡州小镇———黑兴根和海格尔洛赫可能藏有惊天秘密。
一个不起眼地下室的秘密
镜头回放到1944年秋季的海格尔洛赫。这个位于德国南部施瓦本富裕地区的小镇已经有850多年的历史,也是具有几百年家族历史的霍亨索伦家族的王宫之城。这里还有罗马塔、雄伟的文艺复兴宫殿教堂。在它们的下面,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地下室,9岁的约翰•贝克的父亲把地下室入口用来存放冬天取暖用的木材。
「1944年9月,一名男子来找我的父亲。他指示,必须把木材从地下室搬到外面。他要改建里面。他还要求父亲不准把这件事告诉他人。」约翰•贝克在他的笔记里写道,「我们的木材被搬走后,建筑公司的工人们来了。他们开始在地下室挖洞。工程完成后,禁止其他人靠近,只允许德皇威廉研究院的人进入。」
这里指的是成立于1917年的德皇威廉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那是整个欧洲原子物理学家集中的地方。1937年,希特勒就批准了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铀计划」。但由于柏林遭到频繁轰炸,研究机构被迫转移到海格尔洛赫地带,大部分科学家也不知去向。之前,海森堡和一群年轻的、天分极高的物理学家,从柏林搬到黑兴根,又在海格尔洛赫的城堡地下室建造核反应炉。约翰•贝克见到的就是海森堡这群科学家用来搞原子能实验的场地。1945年2月,早就定好的铀和重水从柏林运抵海格尔洛赫,所有的物理学家聚集在地下实验室,要见证这个核分裂的关键实验。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反应炉里中子数从10增加到67,但数量还是不够,实验失败了。但对海森堡而言,这不算失败,因为至少验证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而且他早就预测,如果要造一个反应炉,所费不菲,何况是一颗原子弹。
让法国人「入圈套」
1945年3月,「阿尔索斯」进入海德堡,占据了当地的一些实验室,并俘获了几位重要的科学家。据他们交代,德国在原子能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家有20多个,著名的奥托•哈恩已经撤到斯图加特以南的小镇泰耳芬根,而海森堡在附近的黑兴根。「阿尔索斯」立即制定计划,准备突破黑兴根等几个南部小镇。但一件意外的事使「阿尔索斯」伤透了脑筋。
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德国被分成英、美、苏三个占领区,后来又决定建立法国占领区,而由美国让出去的符腾堡州地区正是德国原子能研究机构所在地。当时,法军也向该地区挺进。美国军方坚持要占领这块地方,但遭到政府的坚决反对,于是格罗夫斯和战争部长史汀生、参谋长马歇尔一同研究制定了一个「掩蔽作战法」。
根据这一计划,美军必须抢在法军的前头,斜插过法军的阵地,找到「阿尔索斯」感兴趣的人,并把有关的实验设备全部毁掉,不让任何有用的东西落入法国人之手。这样,美国又一次背叛了自己的盟友。
「阿尔索斯」不等大队人马到来,便带着少数支援部队深入到德军阵地,抢先进入泰耳芬根,并在一所古老学校抓到了哈恩和劳埃。几乎同时,法国的摩洛哥部队也到了这个地区。他们人数不多,并且认真地和散布在各地的德军小股部队作战,并未顾及到美国人的行动。
哈恩等人很快被送到海德堡,然而海森堡还未抓到,这是「阿尔索斯」最担心的事。他们怕他落入苏联人之手,这比让法国人抓住还要糟。不过,后来海森堡在拜仁他的家乡乌尔费耳德被抓。经过三天的讯问,德国物理学家们终于吐露了实情:德国在海格尔洛赫一个地下室里还有一个原子能实验室。
美国人的胜利,法国人的耻辱。
就在「阿尔索斯」准备行动的同时,法国军队开始空袭海格尔洛赫。4月20日,法军来了,街上还出现坦克。不过,法国人在经过地下室门前时,并没有什么行动。显然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的秘密。
之后,美国人赶到,很快占据了秘密地窖。这时真相大白。原来里面就3个房间,那里有一个反应堆,用一吨半重水作减速剂,燃料包括664块立方体铀,拴在78根链条上。
据称,德国科学家们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原子反应堆,为德国提供能源,但就是这项工作也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之后,美国将铀运到英国,由于重量太大,一共动用了20架飞机往返数次。
对美国人而言,「阿尔索斯」成功结束,美国打赢了这场「追踪德国原子能幽灵」战,那些抢来的德国科学家,对美国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关键性作用。但对法国人伊夫-安德烈•罗卡尔而言,却是法国的耻辱。▲
(《环球时报》2010年05月06日 第13版)
Otto Hahn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0-5-20 17:54 編輯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5%A5%E6%89%98%C2%B7%E5%93%88%E6%81%A9
奥托·哈恩(德语:Otto Hahn 1879年3月8日-1968年7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逝于格丁根,德国化学家,194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我们知道,原子弹制成是基于原子核裂变原理,而这一后来震惊世界的秘密,却是奥托·哈恩首先发现的,这一点则罕为人知。
Otto Hahn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a/Bundesarchiv_Bild_183-46019-0001%2C_Otto_Hahn.jpg/368px-Bundesarchiv_Bild_183-46019-0001%2C_Otto_Hahn.jpg
Größe der Voransicht: 368 × 600 Pixel
Born8 March 1879(1879-03-08)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
Died28 July 1968 (aged 89)
Göttingen, Germany
NationalityGerman
FieldsRadiochemistry, nuclear chemistry
Alma materUniversity of Marburg
Doctoral advisorTheodor Zincke
Known forDiscovery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Nuclear isomerism
Nuclear fission
Notable awards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44)
Faraday Medal (1956)
Enrico Fermi Award (1966)
Max Planck
本帖最後由 使君子 於 2010-5-20 18:07 編輯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9%AE%E6%9C%97%E5%85%8B
麦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Max Planck
麦斯·普朗克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7/Max_planck.jpg/200px-Max_planck.jpg
出生
1858年4月23日
出生地北德意志邦联 基尔
逝世1947年10月4日
逝世地西德 格丁根
研究领域物理学家
著名成就普朗克常数、量子力学
国籍
德国
居住地德国
研究机构基尔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
格丁根大学
母校慕尼黑大学
博士导师菲利普·冯·约利
博士学生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
瓦尔特·迈斯纳
瓦尔特·H·朔特基
麦斯·冯·劳厄
麦斯·亚伯拉罕
莫里茨·施利克
瓦尔特·博特
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1918年)
Werner Heisenberg
http://zh.wikipedia.org/zh/%E7%BB%B4%E5%B0%94%E7%BA%B3%C2%B7%E6%B5%B7%E6%A3%AE%E5%A0%A1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因创立量子力学而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測不準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Werner Heisenberg
维尔纳·海森堡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0/Heisenberg_10.jpg/200px-Heisenberg_10.jpg
出生
1901年12月5日
出生地德意志魏玛共和国 维尔茨堡
逝世1976年2月1日
逝世地西德 慕尼黑
研究領域物理
著名成就測不準原理、量子力学
國籍
德意志魏玛共和国
居住地德国
研究机构格丁根大学
哥本哈根大学
莱比锡大学
柏林大学
圣安德鲁斯大学
慕尼黑大学
母校慕尼黑大学
博士導師阿諾·索末菲
博士學生费利克斯·布洛赫
爱德华·特勒
獲獎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2年)
Erwin Schrödinger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96%9B%E5%AE%9A%E8%B0%94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又译薛丁格,原名埃尔温·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施罗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维也纳埃德伯格(Wien Erdberg),卒于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
Erwin Schrödinger
薛定谔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6/Erwin_Schr%C3%B6dinger.jpg/200px-Erwin_Schr%C3%B6dinger.jpg
出生
1887年8月12日
出生地德意志-奥地利帝国 维也纳
逝世1961年1月4日
逝世地奥地利维也纳
研究领域物理学家
著名成就薛定谔方程
国籍
奥地利
居住地
奥地利
研究机构弗罗茨瓦夫大学
苏黎世大学
柏林大学
牛津大学
格拉茨大学
都柏林高级研究学院
母校维也纳大学
博士导师弗里德里希·哈泽内尔
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