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之死 (陶傑)
粵劇在香港,很難像永利街的舊房子一樣,說聲不許拆,就「保育」起來。沒人聽,也少人學,必定衰微。莫說香港是只講賺錢之地,沒有文化,即使大陸京劇也無法一代代傳承下去。我這一代真幸福,生長英殖民地時代,中西薈萃的好地方,小時候總算看過點民國殘餘的京戲。上一代的三巨頭富連盛──譚富英、馬連良、裘盛戎,早年還來香港的普慶戲院表演,那時我尚未出生,但小時聽過黑膠唱片,一齣《群英會》,一齣《借東風》,只覺得唱腔裏時而湖海激盪,時而城堞高巍,有說不出的悵惘和哀愁。只是後來場景急轉,大陸爆發「文革」,忽然轉成毛婆江青監製壟斷的「樣板戲」,雖然齣齣「革命」,主題充滿厭惡性,可憐民國過來的一干藝術家,戴着銬鐐趕上舞台,成為政治的奴隸。例如《智取威虎山》,唱主角楊子榮的,是名武生童祥苓。在台上,童祥苓飾演解放軍英雄,台下一邊練功,一邊拉去批鬥,揭發他的姐姐童芷苓,因為姐姐在「解放」前給中華民國的特工領袖戴笠上門唱過堂會。京戲的文化土壤,在於一個家族、一個社會,都愛梨園。童祥苓還有一個姐姐童葆苓,也唱京戲,太太張蘭雲,還是梅蘭芳入室弟子。今日哪裏會這樣?哥哥唸 MBA,姐姐嫁上市公司主席,弟弟讀電腦,發揚京戲?沒門。在《智取威虎山》裏,飾第二主角少劍波的,也是一位武生,叫沈金波。沈先生五代都是京劇弟子:曾祖父沈三元,是譚鑫培的搭檔;祖父沈福山,唱大花臉;父親沈玉秋,叔父沈玉斌。這齣戲,由於那時畸形的環境,我被迫看了十多遍,所以還記得。童祥苓現居上海,接受訪問,說他家牆上還掛着跟「毛主席周總理」的合照,感到無限光榮。看到這裏,就叫人興味索然。沈金波則不知去向。京戲後繼無人,有也沒有那般根底。因為這門藝術非要戲園子、胡同、城樓,還有老舍的舊京片子,才配得上套,北平舊房子拆光,高樓大廈,就像魚離開了水,京戲一定完蛋。完蛋就完蛋好。這一代以後的中國人,連一個美少女取名,也叫做「獸獸」,反正不配擁有優美的事物。只要走向世界,學好英文,沒有粵劇和京戲,毫無損失,英國還有更偉大的莎劇嘛,還有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這輩子也享受不完,眼看着一些文化在愚昧中自我滅亡,也算恭逢其盛,在夕陽滿眼,此生不枉,真好。 戏曲失去了与之相配的载体,一如无本之木,想吴死都难! 唔單止係劇~其他都消失啦..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