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與古漢語的關係
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转帖] 转自百度明朝吧作者:梅花在雪中綻放发表于2009-10-15http://tieba.baidu.com/f?z=655791789&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3%F7%B3%AF&pn=0論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與古漢語的關係..周朝正式提出雅言的概念,并且开始向天下推广,作为周朝的标准语。孔子周游列国,教学所用的语言就是雅言。.
从周朝到西晋这短时间应该说古汉语变化不大,因为使用人数总体上看是增多的(三国时期人口剧减),成分也还是稳定的,外来的语言不多,但是有些旧名词不用的数量增多,是正常的语言变化。历史到此为止是没有疑问的,古典意义上的汉民族的活动中心是在中原的。但是分歧会出现在五胡乱华时期。
.北方汉民族的苦难遭遇文化劫难
. 衣冠南渡时有部分的北方汉民族随皇族移民到南方,包括皇族,士族,和一部分平民,人数不会超过整个民族的20%。绝大多数的人还是留在了家乡。但是就此认为北方汉族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就错了,北方汉民族非正常人口减员非常厉害,比三国时期更甚(整个三国时期人口因为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饥荒,瘟疫人口非正常减员十分厉害据《中国人口报》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资料 一五六年 (东汉永寿二年)五千六百四十九万 二八零年 (晋太康元年)一千六百一十六万)。由于西晋统一时,人口刚刚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人口尚待恢复,不料八王之乱接踵而来,五胡趁机争夺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他们总人口已经达到五六百万,他们互相间不断爆发战争,由于汉民族的势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地区,所以北方汉民族经常遭到屠杀和奴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仇恨极大,所以爆发了冉闵的杀胡事件颁布了著名的杀胡令,以及东晋和后来南朝的北伐,北方的汉民族都是持欢迎态度的,这种现象与其说是汉民族的聚合力倒不如说是北方的汉民族实在是不能忍受异民族的残酷统治了,北方的汉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在倒退。..南方汉民族的艰苦开拓和文化保留
.南方的汉民族花了巨大的精力来开拓原来是蛮荒的地方,人口有一定恢复,特别要指出的是,南方汉民族因为家乡在北方,所以对于保留汉民族的文化特别在意,体现在保留河洛方言,采用汉天子礼仪,诗词的发展。
.中國早期文明雖以北方為主,但中國文化視北方為正宗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因為自東晉天馬渡江之後,北方文化事業屢遭戰亂破壞,大量知識份子因避戰亂南遷,中國文化中心就開始逐漸南移。
安史之乱及黄巢之乱,又有大批北人逃亡南方。此次南迁虽不比衣冠南渡,却也动静可观。.由於數十年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難以見到有關漢族遷徙演變的史實,今天青年人中的大多數對於漢族的血統構成以及漢語的流變過程的認識相當靜止、片面、籠統。他們普遍認為,長城以南的中國人絕大多數世代居住在固定的地方,曾發生民族融合的事件;也只是漢族同化了四周的少數民族,而被同化者謙虛地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尤其是語言,幾千年來並未發生過骨子裏的大變化,而是不受外界干擾的平靜地、緩慢地、桃花源式地自然演變:總之,漢族一直是漢族,漢語一直是漢語,今天的北方話是上古華夏「雅言」的正宗嫡裔。對於古漢語和現代北方話之間的差異,他們認為這是由於語言在歷史變化中的自動刷新替換所致,僅僅是漢語內部的新陳代謝。.境内外各种关于汉语发展史的研究论著一致指出,汉语语音在明清易代前后发生过一次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入声在北方从此消亡,儿化音发展成熟。此种语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今天的南方人,讲不好普通话的最大障碍,还是一个老问题:不会卷舌音,其次是前鼻音后鼻音分不清楚。.明代先后以朱元璋故里的江淮官话和北平地区的华北官话作为官方语言;清代进一步胡化华北官话的语音,大量清洗官话中的古汉语词汇,最终奠定了今天的北方汉语以及日后的普通话的基础。.辛亥革命以后,很多人认识到统一的官方用语的重要作用,于是以原满清帝国首都的北京话为基础、去掉一些土话、并加进少许其他地方的用语。这种统一的「书面化口语」,最终在官话占绝对优势的北洋ZF时代的首都,趁着五四反帝运动的社会激动情绪,击溃了与南方汉语有着血脉联系的古代汉语。南方汉语也因落后、不合潮流而沦为弃儿,成为革命的对象。.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入声,其次是有卷舌音、儿化音。汉人语言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应该是没有北方方言的。唐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化音。.南方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历代南迁汉人带来的古汉语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一部分古代语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追溯古典人文传统的重要资料。南方汉语内部的巨大差异,源于汉族南迁的批次差异以及受官话影响的程度差异。. 唔错支持! 勁撐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