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壇知識堂] 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廣東漢樂
本帖最後由 正正 於 2010-2-25 21:46 編輯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转帖] 转自大洋論壇http://club.dayoo.com/read-yyqlu-55334.htm### [楼主]茉-莉发表于: 2009-10-25 16:44..[粵壇知識堂] 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廣東漢樂..广东音乐的乐队演奏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初期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俗称「五架头」其演出场合较广泛,或为戏曲演出的垫场,或在茶楼、酒肆由流浪艺人表演,或为婚丧喜庆助兴,或为百姓自娱。大批粤乐家自编自创,已积累了数百首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饿马摇铃》《连环扣》《赛龙夺锦》《平湖秋月》《孔雀开屏》《娱乐升平》《金蛇狂舞》等地方器乐..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家代表队入场仪式上,就有一段背景音乐放的是欢快好听的《步步高》,还有像中央电视台每年的《过年七天乐》等节目也把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 潮州音樂..潮州音乐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和世界潮人聚居的地方。起源可追溯到唐、宋年间。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
.
潮州音乐品类繁多,如按器乐组合来分,可分为锣鼓乐、弦丝乐、笛套乐、细乐和庙堂音乐五大类。锣鼓乐又有潮州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花灯锣鼓和鼓伴音乐之分。现在经常演奏而广泛流传的《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等就是潮州小锣鼓的优秀作品。弦丝乐又叫弦诗乐,是一种由几个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悦耳,具有南派音乐的韵味,是潮汕农村最流行最普及的乐种。而笛套音乐可分笛套锣鼓和笛套音乐类,它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风格庄重古朴。潮州细乐则是潮州弦丝乐的变种,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要乐器组合演奏的乐种,清新细腻,极具抒情韵味。庙堂音乐则是一种从事佛事活动时演奏的曲子,悠扬典雅,现在各庙堂演奏的就是这种乐曲。潮州音乐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
.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曲目丰富。它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最初是中原音乐和土著音乐融合的民间音乐,但自宋元以来南戏传人潮州后,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互为影响,于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派系。至清末,已成为独立而完整的音乐体系;潮州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虽然五大类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称为「潮乐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这十大套的名称是《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红》、《平沙落雁》、《凤求凰》、《月儿高》、《玉连环》、《黄鹂词》、《大八板》、《锦上添花》。这十大套,多数是古谱,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旋律古朴优美,保留了古典的韵味。
.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音乐经过整理、改编和创新,曲目更加丰富,演奏水平也不断提高,备受好评。早在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的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就获得了金质奖章。.. 廣東漢樂..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4世纪魏晋时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人不仅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中原音乐,「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
.
据此,广东汉乐已有1600多年历史,即使是宋亡前后算起也有700多年了。广东汉乐不仅传承了宋元明清以来的古韵遗风,还融入了浓郁的南国情调,有着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
婉转儒雅,古朴大方,刚存幽雅,柔含高亢是广东汉乐突出的艺术风格。从汉乐曲牌名称看,既有高贵气派的《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风范的《出水莲》、《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贴近大众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卖杂货》、《嫁好郎》等。
.
在当今的影视艺术舞台上经常可以听到汉乐《出水莲》那优雅高洁的旋律,它已经成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作。从广东汉乐演奏的乐器看,有文乐和武乐(打击乐)之分。文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唢呐和筝;武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大锣、豌锣、当点。
.
广东汉乐的曲目丰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有谱可查的曲目就达600多首,其部分乐曲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保存了唐代宫廷乐律,如中军班乐曲《大乐》、丝弦音乐《南进宫》。广东汉乐广纳百家之长,如《渔樵问答》是由古琴曲演变或摹仿而来的;有原属琵琶曲的,如《浪淘沙》;有原属戏剧曲牌的,如《得胜令》;也有由民歌、小调转化的,如《剪剪花》。
.
广东汉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如广东的梅州及惠州、韶关、河源、深圳、汕头,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台湾及东南亚等华侨聚居地,尤其是在「汉乐之乡」大埔极为盛行,大埔县志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
.
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负责人饶先生介绍说:
.
「有史以来,大埔在广东汉乐方面有着广泛的群众性,过去大埔几乎村村有弦管,而在粤东的部分城市还设有固定的弦管机构,此外,海外有一些客属社团也有弦管演奏,这些都是大埔的客家艺人传带出去的,汉乐活动在民间时期最兴盛,在那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艺人罗九香、饶从举、饶淑枢等,他们不仅在大埔,而且还带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建国以后,他们也为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五十年代,罗九香、饶从举、饶淑枢等人还随广东汉剧院晋京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同时在1962年和1978年,大埔代表梅州参加广州举行的羊城花会以及广东省音乐周的演出均得到好评。」
.
广东汉乐的基地在梅州,梅州又以大埔为中心。大埔有着良好的汉乐群众基础:民间汉乐活动盛行由来已久,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全县有汉乐队38个,家庭汉乐演奏点60多个,还有专门研究汉乐的大埔县汉乐研究会,有会员300多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音乐家协会会员30多人。
.
如今大埔县汉乐研究会是梅州市会员人数最多,活动最丰富的文艺团体之一,而其成立的宗旨正是推动广东汉乐的创新与发展,饶先生说:
.
「研究会成立的宗旨是广泛团结海内外汉乐爱好者,加强联络,促进交流,提高技艺,继承发扬广东汉乐优秀传统,培养后继人才,使广东汉乐这一古老的乐种得到发展,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文化梅州贡献力量,研究会成立十七年来,在大埔县政府的支持下,大埔县的广东汉乐活动方兴未艾,群众性的汇演每两年举行办一次,广东汉乐成为大埔人休闲娱乐、喜庆、联谊的娱乐形式,在学术研究方面,创办了具有学术价值的会刊--《汉乐研究》,每年一期,共出版了十七期,刊载了大量的论文。」
..
来源:国际在线 廣東漢樂:嶺南文化奇葩
.
.
「到丽江没听过纳西古乐,等于没到过丽江;到了大埔没听过汉乐,也等于没到过大埔……」不少到过大埔的人,若有幸听到被养在「深闺」的广东汉乐,都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广东汉乐,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中州古乐」,由中原南迁而来,逐渐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的一些成分,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也被称为岭南文化的一支奇葩。
.
.
2006年10月,广东汉乐晋京演出。
.
.
家庭式汉乐演奏点遍布大埔县城乡。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卢月燕 摄)
.
.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在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被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大埔广东汉乐是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乐种,具有古雅优美、朴实大方诸特点,较完整地保留着中原宫廷音乐曲目和演奏形式。按照传统演奏形式,有五个类别:一是丝弦乐,俗称「和弦索」。它是广东汉乐中最普及、最大众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时以头弦(俗称「吊规子」)或提胡领奏,配以扬琴、三弦、笛子、椰胡等乐器。二是清乐,又称儒乐。它是较高雅的演奏形式,为文人雅士所偏好。演奏乐器较少,主要有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等,人称筝、琶、胡「三件头」。三是汉乐大锣鼓,又称八音。演奏时以唢呐主奏,另辅以大鼓、苏锣、大小钹、碗锣、铜金、小锣、马锣(八音用)等打击乐器。它主要应用于民间迎神赛会或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四是中军班音乐。历史上它主要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音乐班社演奏,是一种仪仗性质的音乐,多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演奏时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五是庙堂音乐。它是举行宗教法事时演奏的吹打音乐,演奏时以唢呐为主,配以打击乐和若干丝弦乐。
.
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从已整理出版的《广东汉乐曲目集》来看,共有曲目612首,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思夫》,唢呐曲《粉叠》、《普天乐》、《玉芙蓉》,庙堂音乐有《一封书》、《水底鱼》等。
.
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中有几个特别突出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乐圣何育斋」、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被载入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多夫音乐家词典》的罗九香是第一个在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筝艺术者,是他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
.
2006年5月20日,广东汉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有着良好的汉乐基础的大埔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
.
广东汉乐不仅深入到大埔每一个角落,也逐渐在海内外绽放出迷人异彩。2006年10月,广东汉乐晋京演出;2007年3月,大埔县汉乐研究会16位乐手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广东地方音乐巡礼·客家汉乐专场》音乐会;2008年6月,广东汉乐走出了国门,在新加坡一展典雅的中州古韵。
.
据了解,近年来,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的大力推动下,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据统计,全县城乡有汉乐活动点200多处,仅县城就有58家家庭式汉乐演奏点。同时,新涌现的骨干乐手和一大批中青年乐手活跃在城镇、乡村,全县呈现出了「村村闻鼓乐」、「处处弄弦箫」的空前盛景。
(罗娟娟 丘佳纳整理)
..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