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語言磚家個謬論
本帖最後由 正正 於 2010-2-20 16:36 編輯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转帖] 转自百度吴语吧 http://tieba.baidu.com/f?kz=625876219 作者:小杜楠 2009-8-11 15:14 ..反駁語言磚家個謬論..谬论1:由书面汉字和普通话发音构成的现代白话汉语,是「高级文化」,不能以这种方式书写的方言就属于从属于它的「低级文化」。
.反驳:任何汉字都可以用不同的方言发音,任何一篇文章即使是用普通话写的,同样能够一字不差地用上海话读出来。上海话不仅能书面读写,在生活中更有着生动的表达,并且能将这种生动渗入到书面写作中。例如,用上海话(吴语)读古诗比普通话要优美动听得多,而很多生活场景只有用方言才能表达出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如此流行的原因。不能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而否定这种语言有这样的功能,当然,你也是可怜的,因为我们从小剥夺了在语文课中接受方言教育的权利,并且绝大多数大众传播媒介中接收的信息都是普通话为载体。. .
谬论2:方言的衰弱和普通话的主导地位是语言自然竞争的结果,所以方言衰退是必然的。
.反驳:这种谬论如果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感到可笑。所谓自然竞争就是没有外界强力来限制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最后某种语言夺得了主导地位。事实上,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政府强力支撑的,而方言在公共场合是受到极力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方言譬如上海话仍然有非常强的生命力。生命力如此之强的语言为什么要被如此限制?古今中外的游戏规则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语言传播得最广,如果没有外力强加,自然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
谬论3:现在外来人口多了,势必要放弃方言,选择普通话。
.反驳:从古到今的道理都是外来移民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而不是当地人为了移民而集体放弃自己原本的东西。上个世纪30-40年代,上海作为全球第五大都市,汇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以及外国的人口,但是上海话始终是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包括外国人。在对话中,当对方听不懂上海话时,使用普通话是应该的,也是最佳选择。如若对方听得懂上海话,你说上海话就是应该的,并且,如果他不是上海人,你说上海话还能为他提供学习上海话的机会,帮助新移民融入这个城市。从上海开埠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新移民不断地融入上海,并为这个城市带来新鲜的东西。这个就是移民社会的和谐,有融入才能和谐。
..谬论4:上海话/方言本身没有标准,所以学不好
.反驳:由于从小没有方言教育的背景以及大众传媒上方言使用的限制,很多上海话说不好的人或者不会说上海话的人就开始诟病上海话没有标准。如果稍微懂得一点语言学的人就会知道,上海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你不知道并不代表没有。而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一字多音也是很正常的,好比普通话中的多音字。近来很有的学者编订了上海话词典,可谓功德无量,每个上海人都应该好好去翻看一下。传承上海话是传承上海文化的第一步。. .
谬论5:普通话的推广必须以方言的衰弱甚至灭亡为前提
.反驳:香港是一个同时盛行三种语言的城市,即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其中,英语和普通话是他们和外国人、外地人交流的工具,而粤语是这个城市的主流语言。粤语的盛行丝毫不妨碍香港人使用英语、国语对外交流并且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相反,粤语成了香港对外交流中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普通话是重要的,它是各地人们交流的语言工具,但是它不应该也不能代替方言作为某地居民在公共和私人场合进行交流的主导语言。普通话和方言是共存共荣的,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所谓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就是以吴越文化为主体,博采神州各地和西方文化所长。没有吴越主体地位,海派文化就是没有特色的大杂烩。而作为吴语代表的上海话就是这整个海派文化的基座,没有上海话的海派文化只有形式没有内涵。..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