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发祥地——封开
1993年,我们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文教组正式成立。开始时,我们考虑到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文化咨询,必须熟悉岭南文化的来龙去脉,下一番功夫研究考察岭南文化。我们从史料看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分界广东、广西之“广”,也是指广信。广信在哪里呢?一说是广西梧州,一说是广东封川(今封开)。我们意识到这是岭南文化之“来龙”,很有弄清的必要。于是我们便于1996年3月初前往封开、梧州考察,结果证实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西江)处,也即地封开与梧州交界地方,而且明确了广信正是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时的军政首府。当时整个岭南划为九郡,全由一个名为交趾部的军政机构管理(开始是负监督职能,后来则负责管辖)。所以,我们当时即称这古广信所在地为岭南文化古都,当即召开了倡议会,会后由我以省政府参事名义,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开发岭南文化古都的建议》。同年8月,省参事室、肇庆市文化局和封开县政府,又联合召开了“岭南文化古都论证会”,数十位来自省参事室、文史馆、省博物馆、省考古所、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江大学和肇庆市、封开县的专家学者与会,认同这个结论并支持这个倡议。会后《西江大学学报》发表了这论证会的论文专辑。在当时和稍后一段时间,《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港澳、泰国、美国的媒体都发表了消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从1996年到现在整整八年时间了,时间考验了我们当年的结论和倡议,都是正确的。当年曾参与论证的谭元亨教授受我的委托,将我当年考察研究的结果,在观点和资料上作了系统的梳理,重新编写为一部系统的学术论著《封开—岭南文化古都论》,
最近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于此书不是论文集、但又是吸取了当年提交论文的论证观点和材料编写而成,所以将所引论文的作者都列为本书的编委,以志鸣谢之意。如有不当,请予指正和谅解。现在我们举办的“岭南文化发样地——封开论坛”,就是以这部书首发为契
机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我们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证。我们当年为封开定位为岭南文化古都,也即是岭南文化发祥地的意思。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广东文化“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始然”就是开始形成,也即是发祥。西汉时的岭南首府首先在封开所设的广信府,岭南文化的开始形成地或发祥地自然首先是在封开。当然,首府不完全等于发祥地。文化发祥地的标志主要在于是否是某种或某地文化产生的开始或源头。封开是岭南文化发样地的主要依据,也在于它是岭南文化产生的开始或源头。首先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的儒学文化,最早在此进入岭南,并形成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被屈大均尊称为“粤人文之大宗”的陈钦和他的儿子陈元,是广信人:在西汉创立了震动全国、历时三代的“古文经”学派,使得《左氏春秋》立为官学。东汉时的交州太守士燮,也是广信人,他兄弟四人都曾任太守,既是官又是学者,都继承陈钦、陈元的“古文经学派”,又参与了当时轰动京师的关于古文《尚书》的论争。陈钦、阮元父子和士燮兄弟,可谓岭南儒学文化的开山祖。佛教即是来自印度的一种文化,进入中国之后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个重要内容。从现有史料看,佛教最早是从广信传入中国的,因为第一部中国人写的宣传佛教的著作《理惑论》的作者牟子是广信人,这部著作也是他在广信完成的。仅从这些汉代在广信源起的重大文化事件上看,即可见屈大均所说的“始然”、 “大宗”之用语,是言之有据而恰如其分的。所以,称封开为岭南文化发祥地是有理可据。1964,广东考古工作者在封开黄岩洞出土的一批古人类遗物中,发现两个古人颅骨化石:特别是在1978年和1989年,又先后发现两颗古人牙化石,经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共同鉴定,距今已有14.8万年历史,比1958年在曲江马坝人,还早2.8万年,可见封开人是岭南人最早祖先,自然封开也就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确切地说,岭南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南下之后,与岭南原有土著文化对撞交融而产生的地域文化,由于在秦汉及其以后受历代政权的压制涤荡,以及在汉文化占统治和主导地位条件下的文化对撞交融,有的仍顽强存在,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已经变形或变异,有的与汉文化结合化为一种新型文化。这种交叉混杂的状况,在粤西南地区是较普遍较典型,所以,我称之为百越后或百越文化带。照我看来,广府文化即是中原汉文化(尤其是楚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新型文化。这种文化典型地体现在粤语方言中。这种方言,保留厂较多古汉语成分,又有不少百越族的音标词语,其中封川古标话浊塞音特重。由此,语言学家叶国泉、罗康宁提出粤语发源于古广信的观点,向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在国内外引起重视,最近出版的《广东省志•方言志》也收入了他们论证这观点的论文,可见作为广府文化主要标志之一、又是岭南三大语种之一的粤语,也是发源于封开。从民俗文化上说,西江龙母的故事和对龙母的崇拜,也可以说是中原汉文化与百越文化结合的产物:五条小龙对龙母感恩,听命于龙母:秦始皇要请龙母上京,小龙要河水倒流接龙母归来;人们视龙母为江神,向她祭拜,祈求生子和平安。在这传说中,五条小龙的说法,秦始皇的说法,都分别有百越和汉文化的色彩,小龙报母恩既是百越的母性崇拜,又是汉文化的伦理观,两者结合也即构成一种新型文化体了。这种民俗文化产生并流行于古广信。这也是岭南文化发祥地的一个佐证。岭南地区位五岭之南,南海之北,整个地域大都山峦起伏,江河纵横,平原盆地相对较小,海岸线长,江河出海口多,造成江海一体之特色。这样的自然条件,是岭南文化的自然环境墓础。这样的基础产生相应的人文环境并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物质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山、江、海交叉、结合的特点,而又以江海一体为主要的特质,并以海洋性特强为优势。这些特质和优势,既是这样的自然环境所使然,又是与其相应的人文历史和人文环境的独特所造成的。汉武帝在派张骞通西域而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不久,即公元前111年平定岭南的同时,派黄门驿长从广信出发,到雷州半岛的徐闻乘船出海,经北部湾的合浦到越南、印度。这是在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这段记载,证实了徐闻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同时也说明了古广信、也即是现在的封开是连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接点或通道。史书已讲明从此地到徐闻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当时的首都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汉武帝大军也由此出发征伐岭南,经广西桂林灵渠下桂江至广信,或者经湖南永州潇水下贺江至广信,这也即是延伸陆上丝绸之路到广信,从而与徐闻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所以,封开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一个最早交接点或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具有海洋性成分的缘由和历史的重要标志。封开是海陆丝绸之路最早的对接点,也就意味着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海外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和来自北方的中原文化,最早在此对撞交触,从而产生集这些文化大成的岭南文化。显然,这是封开具有山、江、海交叉一体的自然环境,同时具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的人文历史与环境,才能集这些文化大成而形成具有江海一体特色和优势的新型文化的。所以,这也是封开堪称岭南文化发祥地的一条理据。尤其有意思的是:我们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自1996年从封开开始对古广信文化研究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延伸性的研究,如:从岭南文化延伸珠扛文化研究,从广信文化进入海上丝绸研究、又进入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研究,从西江文化进入对北江文化、东江文化、韩江文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从西江盘古文化、龙母文化进入对珠江文化始祖舜帝和珠江文化哲圣惠能的研究,从西江古文化进入到珠江三角洲(广州、东莞、深圳、珠海等)的现代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研究,从珠江文化的概念、物质、精神的研究到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合作区城的文化基础与战略的研究,等等。我们发现,这些延伸研究直接或间接地以古广信为始发点或归宿,无论是追溯寻根,或者是延伸进发,都离不开它。我感到古广信文化,在珠汀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里,有似珠江的多龙争珠、珠光四射的形象中那颗珍珠那样,具有总根和轴心的意味,延伸进发的功能无穷。从这点体会和意义上而言,古广信所在地封开,既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进行文化大省建设和泛珠三角合作中,对其再进行明确的历史定位,发挥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弘扬其历史文化精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作者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
Re:岭南文化发祥地——封开
封开系粤语文化的发祥地, 甘韶关的珍珠巷就只系一个历史的重要支流罗.甘都好,好多宗教都有几个圣地,我地粤人有几个都没关系的.河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