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星加坡曾经时常谈论「亚洲价值观」?
<P> </P><P> </P>
<P> </P>
<P> </P>
<DIV id=textstyle_183885>
<P></P>
<P></P>
<CENTER><FONT class=p1 color=#025c8e size=5><STRONG>为什么星加坡曾经时常谈论「亚洲价值观」? </STRONG></FONT>
<P><FONT size=2><FONT color=#025c8e><FONT class=p4><STRONG></STRONG></FONT></FONT></FONT></P>
<P><FONT size=2><FONT color=#025c8e><FONT class=p4><STRONG></STRONG></FONT></FONT></FONT> </P>
<P><FONT size=2><FONT color=#025c8e><FONT class=p4><STRONG> </STRONG></FONT><FONT class=p4>(2006-01-03) </FONT></FONT></FONT></P></CENTER>
<P><FONT color=#025c8e size=2></FONT></P>
<P></P>
<P> </P>
<P><FONT size=4> [引言]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本文和一般互联网上谈论的「亚洲价值观」的角度不同。 </FONT></P>
<P><FONT size=4> 笔者想谈的只是:形成星加坡「亚洲价值观」的一个内在文化因素。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正文]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作为与亚洲价值观的讲法有一定关联国家的人民,若将来人们向我们问起,「我国社会为什么曾经时常谈论亚洲价值观」,我想在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历史解读中,或许会有人指出: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1:无论国际上有没有其他国家和我国争辩这个课题,我们还是会谈到它,因为星加坡亚洲价值观的提出或它最初在本地的形成,主要是出于我国社会真实的内在需要,即回应文化变迁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任何只偏重以政治因素中的自由民主观念及人权问题来解读和争辩亚洲价值观的人,将无法完整理解我国的情况。</FONT><FONT size=4><BR></P></FONT>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2:从需要及辅助(文化与教育)体制不足的角度看,星加坡亚洲价值观的讲法显然主要是要讲给星加坡人民,而不是亚洲或世界人民听的。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3:这种比较注重本土文化因素的解释,对于不少经历过1970年代末以来社会变化的国人而言,应该是适当的。因为这些正是他们当时所看到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一。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当时我国的社会,基本上已经摆脱50、60及70年代初期的政治与经济波动状态。国家正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阶段中。而在社会文化方面,随着各语文源流学校迅速被英文学校取代趋势的继续发展,我国开始面对各族人民将来可能在语言、文字、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文化吸收能力及偏好方面深受西方影响,或甚至全盘西化的长远危机。这种方式的西化及危机,是(现代的)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更不是他们的社会所需经历或理解的,巨大的文化变迁挑战。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我们回应这种挑战的方式之一就是坚持各族必须接受双语教育,即<STRONG><FONT color=darkgreen>英文第一语文,母语第二语文的教育。</FONT></STRONG>通过这种同时强调及坚持母语教育的双语体制,我们才可能让每一个星加坡人都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本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及文化,做到平衡注重西方及亚洲文化的基本目的。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当然,从世界多数国家都难以教好第二语文的情况看,想单靠第二语文水准的母语教育传承价值与文化显然是不足的。所以从1979至1982年的几年时间里,我国政府还推出:道德与宗教教育计划、特选学校计划等等,来加强我们对西化危机的回应。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然而,在我们最终能确定这些新的计划或体制,能够长期有效的平衡西化的影响及负起文化的传承重责之前,我们根本无从摆脱文化危机感的隐忧。所以在整个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REF2></REF2>,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或看到我国许多政治人物、学者及社会人士在不断的强调和宣扬,学习母语及东方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当时人们的共识及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星加坡变成一个「伪西方社会(pseudo-Western society)」。<REF3></REF3><BR></P></FONT>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这些相信主要是起源于集体文化危机意识的言论,若综合起来并从宣传的角度看,确实可以被看着是,我们在宣扬亚洲价值观(或至少是亚洲价值观的雏形)。不过,我们宣扬的对象,显然只是星加坡人。</FONT></P>
<P><FONT size=4><REF4></REF4><BR></P></FONT>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这种一边让年轻人接受全盘的英文教育,一边向他们宣扬亚洲价值观的特殊做法,在任何公正的人看来,当然能明白,这并不是在反对西方文化,而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动作。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我们希望能通过,不断「明显强调」亚洲文化与价值观的方式,来尽量平衡年轻人由于使用英文而直接受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程度。这种对星加坡人宣扬亚洲价值观的方式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但是,这种「明显的」宣扬方式,一旦脱离星加坡特殊的文化变迁处境,在外国人听来,特别是西方人听来,显然就会不以为然了。</FONT></P>
<P><FONT size=4><REF5></REF5><BR></P></FONT>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而恰巧(或不巧?)的是,1980至1990年代中旬这段时期,也是亚洲四小龙等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亚洲价值观因此也就成为了一个可能的推动因素,在90年代开始被人们注意及强调。这自然就使本地宣扬的亚洲价值观,最终脱离了我国特殊的处境,成为国际上更广泛争辩的亚洲价值观的部份之一。(注:在国际上争辩的亚洲价值观的形成因素及它所涵盖的问题和范围显然会更广泛,但由于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在此就不多提了。)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另外,对我国「明显宣扬」亚洲价值观的努力不以为然的,当然不只是外国人。一些不明白情况的年轻国人,也会不时质疑我们这么做的必要性。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也有许多好的方面,为什么我们要不公平的指责和对待它们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有这类识见的国人,显然会因为比较熟悉和习惯西方文化的年轻人的增加而逐年扩大<REF6></REF6>,因此,人们自然也会越来越无法理解和认同,我国必须宣扬亚洲价值观,才可能真正做到公正平衡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意义了。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到了1990年代中期之后,笔者觉得,我们似乎比较少提亚洲价值观了。这也许是因为西化的影响已经成为本地社会生活的主流而造成的一个结果吧<REF7></REF7>?同时,在国际上,自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后,原本对亚洲价值观就不以为然的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及他们的媒体,都不忘将这个亚洲价值观数落一般。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但是,当外国的争辩或喧嚷沉寂之后,星加坡人必须依旧记得,我们还在面对文化变迁的挑战。而且,情况似乎变的更严重了。因此,要做为一个始终在语言、文化和宗教上,公正平等对待各族的民主国家,我们就必须在接受英文教育和西方影响的同时,也平衡的确保亚洲价值观和母语也能拥有有效的生存空间和传扬的权力。这些应该是我国每一代人民该维持的文化共识及坚决捍卫的立国目标。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以下是本文的注解(Ref):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Ref1: </FONT></P>
<P><FONT size=4> 换句话讲,对我国而言,在亚洲价值观的争辩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中,文化因素所占的比重应该(曾经?)不小于政治和经济的因素。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Ref2: </FONT></P>
<P><FONT size=4> 其实文化危机感的问题,老早已经在1980年代之前就出现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了。但从它们终於累积「成疾」并促成明显的变化而需要我们以新的体制回应的角度看,笔者认为1979年或1980年之后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分水岭。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Ref3: </FONT></P>
<P><FONT size=4> 我国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在1989年12月26日至29日的「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开幕致词中,就曾提到伪西方社会的讲法: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如果我们放弃双语政策,我们就必须准备付出巨大的代价,使自己沦落为一个丧失自身文化特性的民族。我们一旦失去了这种情感上和文化上的稳定因素,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充满自豪的独特社会。相反的,我们将成为一个伪西方社会,脱离了我们亚洲人的背景。……]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参考:书本,《务实的决策/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华文政策研究/1954.1965》。 </FONT></P>
<P><FONT size=4> 作者:吴元华 </FONT></P>
<P><FONT size=4> 页数:Pg250,Pg258的第89注释 </FONT></P>
<P><FONT size=4> 出版:联邦出版社 </FONT></P>
<P><FONT size=4> 日期:1999年初版 </FONT></P>
<P><FONT size=4> 编号:国家图书馆.SING.306.4495957.WYH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Ref4: </FONT></P>
<P><FONT size=4> 关于我国宣扬亚洲价值观是与文化危机感有关联的看法,人们也许可以从下述的论述中找到: </FONT></P>
<P><FONT size=4> [……实施双语教育政策可以说是一箭数雕的策略…早期主要是希望达到预期的政治/社会目标,解决民族团结与加速经济发展步伐…后来发现以英文为第一语文的学生有西化的倾向,恐将成为无根的一代,于是政府极力设法通过母语的教育,灌输亚洲人的价值观,不致于把星加坡变成一个「伪西方社会」……]Pg246 </FONT></P>
<P><FONT size=4> 另外,以下的论述也值得参考: </FONT></P>
<P><FONT size=4> [……在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后,政府最关注的是如何在社会上保留亚洲人的特性。……]Pg250 </FONT></P>
<P><FONT size=4> 参考:书本《务实的决策/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华文政策研究/1954.1965》 </FONT></P>
<P><FONT size=4> 作者:吴元华 </FONT></P>
<P><FONT size=4> 页数:Pg246,Pg250 </FONT></P>
<P><FONT size=4> 出版:联邦出版社 </FONT></P>
<P><FONT size=4> 日期:1999年初版 </FONT></P>
<P><FONT size=4> 编号:国家图书馆.SING.306.4495957.WYH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 Ref5: </FONT></P>
<P><FONT size=4> 当然,必须指出,西方人对亚洲价值观的不以为然其实主要是根源于政治因素方面的争辩,这与本文强调的文化因素(或更精确的讲法是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别。这是笔者区分国际上争辩的亚洲价值观及星加坡人谈论的亚洲价值观的方法。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Ref6: </FONT></P>
<P><FONT size=4> 关于年轻一代比较熟悉和习惯西方文化的看法,早报社论也曾有类似的评论: </FONT></P>
<P><FONT size=4> [……我们熟悉西方思维和作业方式,对亚洲人的价值观反而觉得陌生,甚至无所适从。这是我们应该改变的时候了。……] </FONT></P>
<P><FONT size=4> 参考:早报.社论.《「混乱」的容许和必要》.05/Nov/2003 </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Ref7: </FONT></P>
<P><FONT size=4> 对西化已经成为本地社会生活主流的观点,一位早报读者曾如此形容他的看法: </FONT></P>
<P><FONT size=4> [……事实上,目前我国不论是硬性或软性文化上,似乎已全盘接受西化,除了皮肤不能漂白之外,生活里哪样不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FONT></P>
<P><FONT size=4> 就因为过去不论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西方文化,都大量吸收,潜移默化,才造就今日「西方式」的星加坡人。……] </FONT></P>
<P><FONT size=4> 参考:早报.交流版.梁启留.《西化让「我是谁」愈趋模糊》.04/Nov/2003 </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早报读者99 </FONT></P>
<P align=right><FONT size=4></FONT> </P>
<P align=right><FONT size=4>《联合早报》</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P></DIV>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FONT>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