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粤语会不会在新一代深圳人中失传?
<P><STRONG>粤语在深圳进一步式微,此现象对城市性格有何影响</STRONG></P><P>「去年我带的一个班,20个小朋友里只有一个人会说粤语,今年带了40个小朋友,会说粤语的一个都没有。」虽然莲花二幼亲子班教师姜岩面对的情况有点极端,但从深圳多所幼儿园反馈的信息来看,粤语的接受群体日益缩窄已是不争的事实。</P>
<P>不仅幼儿园,在整个城市的日常生活里,我们讲粤语的需求和机会越来越少,深圳人越来越将普通话视作日常交流的正式语言,去粤语化的趋势显露无遗。深圳这么一个紧邻香港、被粤文化圈包围的城市,粤语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复合着主流、时尚、财富等多重意义,甚至被全国人民追捧,如今却萎缩成小众和非主流。粤语在深圳可以预见的式微,会对整个城市的特质产生怎样的影响?它有没有被拯救的必要,或者说它还可以寻求另一个重生的方式?</P>
<P><STRONG>1 深圳幼儿园讲粤语的小朋友越来越少</STRONG></P>
<P>「去年我带的一个班,20个小朋友里只有一个人会说粤语,今年带了40个小朋友,会说粤语的一个都没有。」莲花二幼的老师姜岩回忆,十八年前,幼儿园里最多的就是讲粤语、潮州话和客家话的孩子,这帮根本听不懂普通话的孩子至少占了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想要跟孩子进行基本的交流,「非广东籍的老师们得艰难学白话」。</P>
<P>在晶晶教育机构董事长马克荣的印象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机构下属幼儿园里会讲粤语的孩子还占着三分之二,如今减至三分之一左右,「连这三分之一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不到半个月就开始学习并逐步习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P>
<P>东方格林幼儿园园长张俐没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对比数字,不过她同样感受到讲粤语小朋友锐减的事实:「尤其是最近几年,不会讲粤语的孩子越来越多,跟十多年前完全反了过来。」以前的幼儿园里,不仅小朋友,连部分广东籍的家长都只会讲粤语,老师们如果不会讲点粤语,难以跟家长交流不说,连「吃饭、上厕所」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没法跟孩子沟通,甚至有些幼儿园招聘教师都设置了会讲粤语的要求。「现在幼儿园里统一讲普通话,当初那些学了白话的老师,由于根本没机会用,水平都在下降。」</P>
<P>「我们教学中所接触的有些家庭,父母都是广东人,但只要跟孩子交流,一定用普通话。」加州儿童会负责人杨帆颇有感触,如今会说粤语的孩子实在太少,甚至很多广东或香港背景的家庭都不教孩子说粤语,而是刻意营造普通话和英语的学习氛围。</P>
<P><STRONG>2 再过十年,在深圳就很难听到粤语了?</STRONG></P>
<P>从前后十年的对比看,至少在掌握语言、学习方言的黄金时期即幼儿时期,讲粤语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甚至某些区域已经出现了粤语断档的情况,再过十年,粤语是否会在更新一代的深圳人里失传,这么一个被岭南文化、粤语圈包围的城市里,却再难寻觅粤语踪迹?</P>
<P>「失传或者说消失倒不会。深圳这个城市,不断有新的广东籍移民补充进来求学或就业,间断、不间断地注入粤语力量。宝安、龙岗还有不少本地人形成的粤语社区,也在传承。」尽管不觉得粤语会在深圳消失,但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承认,任何方言文化在深圳这么一个高度移民化社会、拼盘文化里,肯定要走向式微,粤语也不例外。</P>
<P>「深圳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基本用不到粤语,缺乏粤语学习环境,反倒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幼儿园、学校里,由于讲粤语学生的数量比较多,又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很多移民子弟掌握了粤语。」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认为,受各地移民涌入深圳、国家持续推广普通话以及粤语从中国现代化的标志地位上滑落等因素影响,深圳讲粤语的群体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比例,教育体系里也保留不了粤语传承,城市民众无论从文化崇尚还是实用角度都对粤语不再存有强烈愿望,「从当下幼儿园小朋友这一代起,粤语的急剧衰落很难避免」。</P>
<P>受访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对粤语在深圳的式微持肯定判断,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教学语言到非正式交流,粤语几乎被挤压得没了生存空间,「现在的幼儿园里,大家都讲普通话,讲粤语的需求和机会基本不存在」。张俐对此有切身体会,她的女儿在深圳呆了十年,如今白话还讲不周全。「深圳大学的学生粤语使用很少,这点跟广州的大学区别很大。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外地学生一入校,首先就是努力学白话,以融入校园生活。」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李艳观察,尽管每年招收大量的本地学生,学校里却很少见学生用粤语交流,大家都自然选择普通话,「校园广播又常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内容,感觉像在北方」。</P>
<P><STRONG>3 深圳将进一步国际化,英语都比粤语流行?</STRONG></P>
<P>如果从历史角度看,三十年前的深圳,还可以底气十足地将粤语称为自己的方言,但对三十年后的深圳而言,用「粤语曾经是深圳的方言」这个句式来表达更为贴切。</P>
<P>「深圳立市后不久,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的时候,粤语就不再是主流语言,或者说,当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那一刻起,粤语已经不再是深圳的方言。」于长江把深圳高度移民化的特质视为造成粤语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比9个音、学习难度高的粤语,第一代移民更愿意选择简单易学的普通话作为通用交流工具。第一代移民的孩子曾经在学校里面对占据数量优势的粤语同学,很多人学会了讲粤语,但只是昙花一现,与不间断、高密度的移民潮相比,粤语人群的数量少得可以忽略,影响不了城市主流语言的走向。」</P>
<P>「粤语在深圳的衰落很正常,各地人来到深圳肯定要寻找一种通俗语言展开交流,普通话显然成为最佳选择。」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认为,决定一个城市语言环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结构,当移民占据主流时,其所选择的通用语言就会成为城市的主流语言,不仅粤语,各种方言都逃不过式微的命运,「深圳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战略还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现实,移民成分越来越浓,甚至英语都会比粤语发展得好。」</P>
<P>移民组成的家庭也推动了普通话的通行。姜岩的老公是潮州人,但他们的女儿不会听也不会讲潮州话,「大多数移民组成的家庭夫妻双方都讲不同方言,只能选择普通话作为家庭通用语言,孩子受影响,自然把普通话当成第一语言」。</P>
<P><STRONG>4 经济地位滑落、适用性减弱也导致粤语式微</STRONG></P>
<P>尽管城市主流语言决定于人口结构,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粤语在深圳乃至整个内陆地区的风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时候的粤语作为香港的标志之一,代表了先进、发达、时尚、流行等多种复合元素,一度代表了中国所有的现代性。」于长江表示,在特殊历史时段,粤语方言对现代化的代表性触发了人们的崇尚心理和学习的热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转向上海,广东文化不再垄断现代化,现代性特征开始消解,粤语随之丧失了对现代化的代表性,人们对粤语的态度也逐渐从崇尚回复到平常看待。</P>
<P>「经济的确是语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原来香港、广东地区的经济处于强势,粤语也成为时髦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初,白话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粤语北伐就是文化随经济扩张的典型案例。」李艳承认,如今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北方政治经济力量转向强势,加之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将普通话强调为内地的代表性语言,粤语的先锋地位沦丧,「形势扭转,香港人、澳门人还得学习普通话。」</P>
<P>「以前在深圳跟香港人聊天,我们得用很差的粤语去迎合对方,现在则是他们用很差的普通话来加入我们。」杨帆1992年去香港购物,用蹩脚的粤语跟店员交流,大陆妹的本质被对方识破,爱理不理。现在去香港,只说普通话,店员追着她跑。</P>
<P>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于,深圳很多家庭即便夫妻均为广东人,只要孩子在场,就只用普通话交流,刻意培养孩子的普通话能力。「主要还是觉得普通话比粤语重要,适用的范围广,说好粤语只能跟特定地区的人交流,但说好普通话可以走遍全国。」Allen家两口子都来自中山,家庭的通用语言却是普通话,他们着意为孩子培养普通话交流环境从而放弃了家庭内部的粤语交流。</P>
<P><STRONG>5 粤语衰落会让这城市失去某些美好元素?</STRONG></P>
<P>就如不同语言背后对应着差异化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属性,方言亦是如此,深圳从一个以粤语为方言的城市进入到普通话为主流语言的状态,粤语萎缩的趋势很难避免,岭南文化的削弱是否影响到城市文化气质的转变?</P>
<P>「肯定会有影响,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语言的差异就是世界观的差异。」李艳承认,映射着文化意义的语言的切变,自然导致城市文化气质上的转变,「例如深圳的大剧院、音乐厅可以大规模引入各种形式的演出,读书月活动还把北京人艺请过来表演话剧,如果在广州,话剧的大规模引入就不太可能。但深圳是个很特殊的城市,粤语在深圳的地位就跟其他方言在深圳的地位一样,粤语的衰落导致城市特质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负面,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汇集在一起,各种文化、思维碰撞融合,反倒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城市气质。」</P>
<P>姜岩对比十八年前后幼儿园小朋友的状态发现,当初以粤语为主的小朋友群体很内敛、很自律,带起来省事省心,「现在不一样,孩子们张扬、爱表现,每个孩子都让你花心血、伤脑筋」。</P>
<P>「真正的文明不是根植在文化里,而是根植在方言里。文明由方言创造,再进入普通话。」于长江认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粤语在深圳的萎缩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这种含有大量古汉语、优美情怀的方言能否尽可能地转入深圳的普通话里。」</P>
<P>「粤语有种非常特殊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不是通过实词表达,而是靠语气词、附加词,情绪表现非常到位,没有办法用普通话传译。这么微妙的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在语言区里学习,肯定体验不到。」在吴予敏看来,不管怎么说,粤语的式微终究导致了城市文化里某些美好元素的流失。</P>
<P><STRONG>6 在深圳拯救粤语,既无必要,也不可能</STRONG></P>
<P>尽管粤语在深圳的式微代表着一种文化特质的衰落,尽管它曾是深圳这个城市的方言,但受访专家都表示,在深圳拯救粤语,既无必要,也不可能。</P>
<P>「作为中国北方以外最大的语群,在周边还存在着庞大的粤文化背景下,深圳人不说粤语无所谓。」不过于长江指出,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背后潜伏着有意无意禁止方言的意味,「如果人们自动放弃某种方言,那倒没关系,但不应该禁止。从城市多样性的角度看,方言越多种越好,以便各种文明和文化背景交杂融合。」</P>
<P>「在深圳推广白话教育没有必要。选择哪种语言从来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运用得出的结果。」吴予敏认为,文化的生长应该有自由宽松的空间,刻意不得。即便普通话也不必去着意推广,假如大家在生活里感觉某种方言或语言确有使用的必要,自然会去学。</P>
<P>「在国家大力倡导的背景下,推广普通话已经是政府行为,方言教育很难成行,学校里基本不可能设置方言培训。粤语教育不如交给市场来解决,有需要的人去学就可以。」李艳的外国学生中不乏只学粤语的案例,「他们就是按需学习的典型案例,想去香港求职,就先把粤语学好。」</P>
<P>不过李艳建议,从孩子语言学习特征看,发音器官的开发有时效性,「如果小时候没开发长大再学就很困难,不管东方的西方的语言或方言,如果有条件还是尽量多学一点,也是开发思维的一种方式,今后看问题、想问题会更全面」。</P>
<P><STRONG>7 深圳将粤语精髓融入普通话</STRONG></P>
<P>当然,拯救粤语除了记录保护粤语方言、推广粤语教育外,也不是不存在另一种方式。于长江提出了「转化」概念,简而言之,将粤语的精髓提炼并转入到普通话的队列中去。「普通话作为一种相对简单规范的语言,其实损失了很多意义,隔离了方言的丰富性和情感。但在粤语风靡的年代,我们会发现,不少表述精当的粤语词汇都经由深圳被添加到普通话里,例如『搞定』、『靓』、『老公』等等,这些词汇自有贴切的精准性,并附带文化情趣,说起来很舒服。」</P>
<P>「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一直都在进行,还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李艳以粤语词汇为例,最初进入普通话的内容很多,慢慢地一些普通词汇被过滤,好的就留了下来。</P>
<P>「深圳今后的语言优势在哪里?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大量吸收粤文化里美好的东西,丰富普通话的内容和层次,把方言里的情怀、情感和情趣,把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词汇自动调整到普通话里。」于长江甚至认为,过去的深圳,由于临近粤文化圈,无意中充当了将粤语精髓转化为普通话的桥梁,「其实不仅是粤语,深圳有各个地方的人,有各种方言背景,都可以将方言里的精华转化到普通话里,以使深圳普通话变得更优秀、更优越。深圳的城市媒体缺乏乡音节目,那么多的湖南人,方言都没有一个体现的渠道。如果允许城市媒体制作乡音节目,除了促进方言和文化的碰撞融合外,也能增强城市的归属感。总说深圳没归属感,多几档乡音节目,归属感就出来了。」</P> 唔係晨七咁早失傳咗咩? 啾~~~神七就冇咗粵語啦深圳,呢個本來就唔系粵語城市,罷啦,廣州都保唔住啊,深圳?!本來就唔系一個城市,系某人劃個圈之嘛~~~<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lol.gif" border=0 smilieid="12"> 五湖四海都嚟齊,邊個會講粵語,嗰笪埞講胡語嘎~~ 的確如此。 本地人只會將心思放在收租和做偏門生意。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