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10-1-26 02:05:09

紐約時報:中國能成科學大國 為何留美人才想回國

<DIV class=innertube><BR><SPAN class=newstext>  中國正在加緊努力,以吸引旅居海外的頂級科學家回國效力。這些是否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者呢?在營造一個能使科學家茁壯成長的研究氛圍方面,中國又面臨著哪些障礙?《紐約時報》就此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辯論。<BR><BR>  <STRONG>青年參考</STRONG>1月25日報道</STRONG> 據路透社1月2日引述湯姆森路透集團發布的報告報道,目前,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的科技論文在數量上僅次于美國。如今,中國的技術學院和大學培養的學生數量,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美國《紐約時報》1月6日也載文稱,中國正在加緊努力,以吸引旅居海外的頂級科學家回國效力。這些是否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者呢?在營造一個能使科學家茁壯成長的研究氛圍方面,中國又面臨著哪些障礙?《紐約時報》就此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辯論。<BR><BR>  <STRONG>面臨讓世界信任的挑戰</STRONG></STRONG><BR><BR>  文/喬納森·莫雷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倫理學、歷史學和社會學教授)<BR><BR>  中國能否成功扭轉人才外流的局面,特別是讓諸如干細胞研究這樣的前沿領域的人才回流,將不僅取決政府對人力資本(如年輕科學家)和物質條件(如實驗室),進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資。雖然中國的集權體制有著無可辯駁的優勢,但透明度卻仍然是能使科學高效的氧氣。<BR><BR>  即便是在谷歌與中國政府爆發此輪舌戰之前,我前不久已經在北京的大學校園里發現,瀏覽一些看似無害的網上內容(如美國的科研要求)也存在困難。<BR><BR>  在競爭激烈、疑心重重的全球生命科學家圈子里,中國要發展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角色,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的投資,要遠遠落后于在生產有臨床應用價值方面的努力。中國私營醫療中心會給絕望的病人提供可疑的干細胞,而這方面缺乏足夠的監管。<BR><BR>  但無可否認,中國正成為再生醫學領域日益重要的角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近的一項分析表明,中國科學家2008年發表的有關干細胞的學術論文,是2000年的20倍。中國的實驗室至少培育出了25個人類胚胎干細胞系,甚至有可能多達70個。干細胞研究的例子是中國在生物學方面取得進步的一個縮影。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近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在生物醫學方面發表的論文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美國之所以尚處于領先地位,部分原因在于中國決定將當前的重點放在化學工業方面,但長期趨勢不得不令人有所注意。<BR><BR>  <STRONG>數量優勢能轉為質量優勢嗎</STRONG></STRONG><BR><BR>  文/約翰·高(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前教授,《美國還是創新國家嗎》一書作者)<BR><BR>  中國要想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持續不斷的進步,有賴于其將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的能力。<BR><BR>  我將中國目前正在推行的舉措稱之為「暴力」戰略,它設立了許多新的高等教育機構,從而培養出了數目可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其中的潛臺詞似乎在于,數量上的優勢將能自動轉化為質量優質;換句話說,人才儲備達到一定數量之后,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就會瓜熟蒂落。<BR><BR>  但中國要想獲得質量上的優勢,還必須掌握有關培育人才和支持創意文化的技能。中央計劃、對專利和出版物實行配額制,這樣的做法還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不能適應創新型經濟的需要。另外,中國能否建立一個完整的創新體系,將其在科技方面日益增長的實力與企業家、設計和社會創新等方面銜接起來,這對于能否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至關重要。<BR><BR>  與此同時,中國在持續不斷地建立自己的人才引擎,人才向中國回流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多。但在中國現有體制下,本土人才和外來人才如何融合,將是數量優勢能否轉化為質量優勢的一個難點。<BR><BR>  <STRONG>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受限</STRONG><BR><BR>  </STRONG><BR><BR>  文/肖鋼(華人科學家、美國布朗大學納米科學與軟物質研究中心主任)<BR><BR>  中國的優勢在于有一個堅決支持科研發展的中央政府,不利之處則在地方一級。<BR><BR>  中國一旦確定這些目標是未來所必須的,就一定能夠實現。只要認為新的想法和做法是必要的,中央政府就完全能夠適應。只要是覺得有必要,中國在分配資源、實施有效的政策方面極具效率。<BR><BR>  但實際上障礙也很多。在以資歷和人際關系建立起來的研究界里,面對早已存在的森嚴等級,海歸會遭遇文化沖擊。在內部和地方的評估程序當中、在資源分配和資金申請方面,主觀因素往往會壓過客觀標準。在地方政府和大學這一級,在提供必要的服務、支持方面、在履行科研資金承諾方面,都可能會有延遲。海歸在遭遇種種挫折之后,很難下決心在國內長期待下去。<BR><BR>  要形成有利于發現和創新的研究環境,現代化的研究設施和金錢遠遠不夠。學者需要能夠獨立思考,不受干預地形成合作網絡,并能自由地分發和獲取信息。對科學家來說,互聯網是最具生產力的工具之一。雖然中國政府無意阻止基于科學研究去獲取網絡信息,但缺乏全面的互聯網服務,將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帶來限制。<BR><BR>  <STRONG>為何多數留美人才想回流中國</STRONG></STRONG><BR><BR>  文/維韋克·瓦德瓦(美國杜克大學創業精神與商業研究中心主任)<BR><BR>  當我2005年開始參與杜克大學的工程管理碩士培養項目時,幾乎所有面臨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都告訴我,他們計劃在美國至少要停留幾年。大多數人希望美國能成為自己新的家園。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也顯示,在過去20年里,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比例,一直徘徊在90%的高位。<BR><BR>  現在我與我的中國學生交談時,我發現他們大部分回國時只會買單程票。2008年10月,我所在的研究團隊曾在杜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只有10%的中國學生希望在美國永久居留,52%的受訪者認為最好的工作機會在中國,而高達74%的受訪者最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BR><BR>  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美國參議院卻出現了歇斯底里的反移民情緒(新的立法已經提出要限制外國人簽證),也難怪中國學生會選擇回國。<BR><BR>  你如果現在去參觀中國跨國公司的研究實驗室,去會見當地的企業家,會發現許多高級職位都是由海歸人員所把持。他們帶回了有關西方市場的重要知識和發展創新技術的寶貴經驗。而且,他們還會告訴那些目前仍然待在美國的朋友們,回國究竟有多好。<BR><BR>  2008年我們還進行了另外一項調查,以圖了解637名海歸回國后的狀態。7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能發揮所長。擔任高管職位的比例也從在美國的9%上升到了36%。高達77%的受訪者表示,珍惜歸國后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機會。<BR><BR>  但并非每件事都讓海歸舒心:他們會抱怨環境污染、不適應國內文化、兒童教育條件不如人意、官僚作風滋生、醫療保健質量低下,這都會給他們帶來挫折感。 </SPAN><BR><BR></DIV>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紐約時報:中國能成科學大國 為何留美人才想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