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2k 發表於 2009-11-18 10:00:47

[轉貼]如何迴向才能讓功德享用不盡?

<br><br>所謂迴向,回者回轉、向者趣向,即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大乘義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 也就是說,依靠發願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迴向。以比喻說明:一塊黃金是用來做馬桶、裝飾品,還是做佛像,主要取決於主人的想法;同理,我們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也取決於迴向,故迴向至為關鍵。<br><br>不管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包括坐一次禪、聽一次法、講四句偈,甚至念一遍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一剎那間憶念出離心、菩提心與產生信心,乃至在日常生活中做一次取捨善惡之事等,在完成之後都可以立即迴向。<br><br>如法的迴向,是對善根的保護。若作了善事一直不迴向,善根就有耗盡的危險。就像一堆乾草,以一粒火星就能焚毀無餘;或者一滴水,在烈日下很快就會消失。初學者的善根本來就如乾草與水滴一樣微弱,而相續中的瞋心、嫉妒、邪見、傲慢等惡分別念,卻如大火、烈日一般猛烈。如果沒有及時作迴向,一旦產生這些惡念,就會摧毀以前所造的善根。所以大家都應養成做完善法後迴向的好習慣。<br><br>毀壞善根有四種因。頌云:「積纍善根後,顛倒不迴向,宣揚生悔心,滅善根四因。」 意即:在積纍善根之後,如果顛倒迴向,或不迴向,或宣揚自己的功德,或對善行產生後悔心,這四種因就能將以前積纍的善根無餘毀滅。<br><br><br>下面次第講述這四種因。<br><br><br>一、顛倒迴向<br><br>比如,我今天行持了誦經、念咒、放生等善法,但我卻這樣迴向:願某人不要快樂,願他痛苦,願對手馬上遭殃,這就是顛倒迴向;更可怕的是,我現在就修一個降伏法,願我的怨敵馬上家破人亡。這種顛倒迴向,不但毀壞善根,而且結果極為不妙,所以大家一定要杜絕這樣顛倒的心行。<br><br>另外,大乘修行人將所積纍的善根迴向健康發財,也是不究竟的,很容易浪費了善根福德。這也可以算是一種顛倒迴向。<br><br>若將福德迴向給他人,願他人增福添壽,又如何呢?這要看那人是否有智慧,是否有正知正見,是否對眾生有益。若是作惡之人,你還要將福德迴向給他,讓他一切順利,那他可能會更加不知悔改, 在作惡的路上越走越遠。<br><br>佛教講究的是福慧雙圓。我們讀佛經,往往只注重經中提到的多少多少福德,卻忘了經文在賜予我們福德的同時,也給予了我們智慧。須知人身是有漏之器,欲望是永遠都填不滿的無底深淵。古語云:欲壑難填。若缺乏駕馭欲望的智慧,就算有再多的福德,生生世世去填,都填不滿欲望的無底洞。所以,若只將福德迴向給他人,是不究竟的,所迴向的福德也很容易耗盡。<br><br>那麼,如何迴向才能真正幫助他人呢?答案是:應將信根、智慧迴向給別人,願別人信敬三寶、永不退轉。衹有信敬了三寶,別人才具有自己積纍福德的能力。這就好比,你好心給別人一筆錢,但別人大手大腳亂花,很快就花光了,錢也不一定用在真正對他有益的地方;但若你教會別人賺錢的方法,教會他避免無意義的消費和虧錢的陷阱,那麼他就有了自給自足的能力,以後也不用再為錢擔憂了。<br><br>同理,若能將信根、智慧迴向給他人,使他人信敬三寶、知曉因果之理,懂得行善積德、止惡免禍,那麼,雖然那人仍然有漏,他也能自己積纍福德,生生世世享用不盡。對於惡人亦是如此。佛教導我們要平等慈悲,所以我們不是不迴向給惡人,而是要有智慧地迴向,迴向時應該願惡人改惡從善、信敬三寶、永不退轉,這樣才能真正挽救惡人。<br><br>三界六道眾生,包括天魔,都是有漏的。無漏的神通,六神通之至尊—— 漏盡通,衹有成佛者才能得到。佛就是由於無漏,才能具有無窮多的福德,才能堪受眾生尊奉。所以,我們若是真為了某人好,就應該在迴向時,願那人生生世世信敬三寶、永不退轉,並最終成佛。<br><br>(* 「漏盡」 並不是 「漏到沒有了」 的意思,而是 「漏停止了」 的意思。)<br><br><br>二、不迴向<br><br>若做完善法後根本不迴向,那當出現一些惡分別念,或出現毀壞善根的違緣時,以前所積纍的善根就可能徹底毀滅無餘。因此,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善於保護善根。如果能以菩提心攝持而作迴向,那就像把錢存在銀行且有極高利息一樣,善根不但不會失壞,反而會日日增上。即使不能以菩提心攝持,也要念誦迴向文來作迴向。<br><br><br>三、宣揚自己的功德<br><br>一般來講,善根不應在別人面前宣揚,因為宣揚會導致善根毀壞;而過失則應儘量宣揚,因為發露過失可以摧毀罪業。道教亦有「陰德」、「陰騭」之說。一個人的善行功德無人知道,衹有天地鬼神知曉,就叫「陰德」;若是宣揚出去,就會變成「陽德」,轉換成功名利祿,消耗掉了。所以志心求道之人,必定不欲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亦會堅決推辭高官厚祿。正如《道德經》所云:「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br><br>但很多人恰恰相反,他們喜歡宣揚自己的善根,比如我今天念了什麼經、修了什麼法、供養了僧眾多少錢、做了什麼善事,甚至有的還添枝加葉地宣傳;而自己的過失卻儘量隱藏,不願別人知道,這樣就不好了。<br><br>若是為了引導他人信敬三寶,把自己作為一個好榜樣,宣揚自己修行的好處,則另當別論。不過,在宣揚時也要注意技巧,避免引起他人反感以致謗佛;對自己的宣揚亦應有所保留,以免惹來魔障。<br><br><br>四、後悔自己所做的善事<br><br>比如我今天做一件善事,要麼供養上師、要麼供養僧眾,或者在佛前供養,但過一段時間就生起了後悔心:我當時錯了,那天不應該作這樣的供養。有的人在做完功德之後特別後悔,認為自己當時的選擇完全是錯的,其實這樣的想法也是毀壞善根之因,故大家一定要儘量避免。<br><br><br>在了知做完善法必須迴向的道理之後,我們還應了知如何迴向之理。如果作上等迴向,則所積纍的善根資糧根本不會窮盡。《大乘義章》云:「迴向不同,一門說三:一菩提迴向,二眾生迴向,三實際迴向。」 即:迴向無上菩提、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法界。其中,菩提迴向是緣佛果而迴向,眾生迴向是緣眾生離苦得樂而迴向,實際迴向是緣真如而迴向。<br><br>這三種迴向都是上等迴向,若能隨一而行,則善根不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越來越增上。《華嚴經》云:「所行功德雖微小,悉能迴向廣無量。」 意謂:即使所行持的功德表面上看來非常微小,但若能以三種迴向攝持而作迴向,其功德就無量無邊。<br><br>《慧海請問經》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迴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 意謂:就像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在大海沒有乾涸之前,它就不會耗盡;迴向大菩提的善根也是這樣,在未獲得菩提果之間,它也不會窮盡。其實這就像兩人結伴去拉薩,一人有少量麵粉,另一人有大量麵粉,當他們把所有麵粉合在一起之後,在麵粉未用完之前,少量麵粉也不會用盡。所以,平時迴向時,我們應儘量以三種迴向來印持,這非常重要。若能這樣,那即使形象上再微小的善法,其功德也不可思議。<br><br>的確,一切善法功德的大小都取決於心。《了凡四訓》講了這樣一則公案:以前,一位貧女到寺院供養了二文錢,方丈親自為她迴向。她成為貴妃後,又到這座寺院供養了幾千兩金,但方丈卻讓徒弟為她迴向。她心中不解,於是請問方丈:以前我僅供養二文錢,您親自為我迴向,而這次供養這麼多錢,您為什麼不為我迴向?方丈回答:前次布施雖薄,但心很真切,老僧不親自出面不足以報恩;如今布施雖厚,但布施的心卻不如以前,所以讓徒弟出面就足夠了。<br><br>那麼,應如何迴向呢?首先,不應為了獲得健康、財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迴向,否則如生長的大黃稈一樣:於夏季生長後就立即乾枯,從而化為烏有;同樣,這樣的迴向對自他都沒有真實的利益,無有恒久的安樂,最終將滅盡成為無實法,自他二利一無所成,所以我們不能作這種迴向。<br><br>對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現在許多人修持善法後不迴向,甚至連什麼叫迴向都不知道;有些人雖然迴向,但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獲得有漏安樂而迴向。其實,人天安樂就像雜毒的食物一樣,為了它們而作迴向毫無實義;況且積纍善根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拋棄這種不究竟的下士道迴向,而以清淨心印持而作迴向。<br><br>其次,也不能為獲得聲聞、緣覺果位而作中等迴向,否則趣入無餘涅槃、僅為自利不饒益他眾,最初的發菩提心也成了妄語。如作中等迴向,雖能暫時得到寂滅安樂,但這僅僅是自己一人離開了三界輪迴的痛苦,並不能饒益廣大的眾生。而我們最初都發了菩提心,但在實際行動中卻不管眾生,只為自利而行持寂滅道,這就與最初的承諾完全相違。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連世人也不會讚歎,更不用說佛弟子了,所以也不能作這種中士道的迴向。<br><br>可能,在座的佛友都會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但大小乘唯一的區分僅在於發心,如果你最初發了菩提心,但所得的善根一點也沒有迴向給眾生,那就非常不合理。這就像一個老闆最初對員工宣佈:「我們賺的錢一起分享。」 但結果老闆把錢全部揣入自己的腰包,那誰還會相信這樣的騙子呢?同樣,發了菩提心的人也不能只為自我解脫而作迴向,否則也會成為眾人所不信的大騙子。<br><br>有人可能會這樣想,既然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迴向都不合理,那我們應該怎樣迴向呢?一句話,三世諸佛如何迴向,我們亦應如是迴向。《三十五佛懺悔文》云:「過去諸佛世尊云何迴向,未來諸佛世尊云何迴向,現在諸佛世尊云何迴向,我亦如是普皆迴向。」 這宣講了迴向的方法。《華嚴經》云:「過去一切諸如來,未來現在諸導師,若能如是知迴向,則與三世諸佛等。」 這是在講如是迴向所具有的功德。故大家皆應隨同三世諸佛而作迴向。<br><br>當然,如果完全能以能迴向者、所迴向的對境以及迴向的善根三者,都遠離一切戲論的方式來作迴向,那就最好不過,因為這是最了義的隨同三世諸佛迴向的方法;但這樣的三輪體空迴向,衹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做到,所以對普通人來講,想作這樣的迴向也不太可能。而藏傳佛教寧瑪派和噶舉派的部分大德認為,修行人安住在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中作迴向,也可以叫三輪體空的迴向。<br><br>以前,阿底峽尊者還說:能迴向者、所迴向的對境以及迴向的善根三者,都以如夢如幻的方式來作迴向的話,也可以說是三輪體空的迴向。所以,我們平時也可以這種方式來作迴向。<br><br>當然,這種迴向方式對很多人來講都很困難,因為這必須以真實或相似的般若智慧攝持。如果不能做到這樣,那最好以世俗菩提心攝持而作迴向,即:為自他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迴向,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在未證佛果之間願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是隨同三世諸佛而作迴向。對廣大佛友來講,可能這種迴向方法最為普遍適用。但很多人在做完善法後,往往願自己身體健康、願親戚朋友快樂幸福……當然這並不是說,完全不能為自己和親人迴向,比如在親人生病時,我們也可為他們專門念經迴向;但平時作迴向時,一定要緣一切眾生,暫時願他們離開輪迴的痛苦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享受大乘法藏,究竟願他們成就佛果。如果在迴向時定要帶上自己和親人,也應這樣迴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以此功德願自己與所有親人早日成佛。<br><br>當然,若能隨學普賢十大願中的第十大願——普皆迴向而作迴向,也是隨同三世諸佛而作迴向。或者在心裏觀想:三世諸佛怎樣迴向,我亦如是迴向,這也算隨同三世諸佛而作迴向。總之,三世諸佛如何迴向,我們亦應如是迴向,這非常重要。<br><br>另外在迴向時,也必須念誦迴向偈或大願文來印持。若有時間,就應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華嚴經·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入菩薩行論·迴向品》、《極樂願文》等大願文;若沒時間,則應念一些簡短的偈頌來作迴向,如:「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或念:「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等等。<br><b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貼]如何迴向才能讓功德享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