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法道文化誕生了民主「禪讓」制
<br><br>《黃帝四經》的「十六經」,中說:「昔者黃宗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位履三,是以能為天下宗」。<br><br>這一段話白話釋意,就是:從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黃帝,他的資質純樸近道(無名天地之始——《老子·德道經》),崇尚對大道的信仰。<br><br>行為舉止都傚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象恭滔天——《書·堯典》)。<br><br>慧識與智識同觀於四面(並舟同行為方),輔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識判斷,他的修為就像《老子·德道經》中所說:雙足不出大門,能知曉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戶之外,能通曉天道之義。神運能四達而無礙,信息反饋都自然歸納於虛靜的心中。<br><br>他並不因此而疏懶懈怠,還是深入慧觀與智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黃帝四經》)。左右之陰陽,前後之陰陽,一體而觀,並且同時參予前後左右身邊具體事務的實踐,參和悟併舉。<br><br>「踐位履三」,他處下不爭,謙虛謹慎,對登上高位堅持辭讓再三。黃帝他是履行了「三推三讓」的「禪讓」儀式後,才被民主推選為黃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天下的宗主,「是以能為天下宗」。<br><br>這一段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堯舜禪讓」由來的千古之謎。<br><br>相傳黃帝在乘龍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據《史記》所記載,堯有通神之智、高天之愛,凡事敬畏大道。<br><br>孔子曾讚歎:「偉大崇高的堯啊!獨尊上天為大,一心傚法天道!寬廣坦蕩啊,人們無法形容!」<br><br>《五帝本紀》上說,堯帝的仁德如天,智慧似神,同樣是一位修身有明顯成就者。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眾按照節令從事生產。<br><br>堯在位七十年後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袖說:「四岳,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此重任」。<br><br>四岳看到堯的探詢目光,就繼續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是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力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堯說:「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舜的德性品格。」<br><br>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歷山耕田,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裏,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br><br>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遇上了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具備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br><br>舜於是觀測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並且寬減五種刑罰制度。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各地,向諸侯言傳身教地講述治國的道理。<br><br>堯帝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br><br>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br><br>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裏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由於這樣,他才登臨帝位治國。<br><br>堯舜治世之時,百姓自覺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br><br>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意思是: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平等慈愛的,見具有德性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都是因為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br><br>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唯道獨尊,尊道貴德,清靜修身,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br><br>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大道恭敬順從、唯道獨尊、自然地信仰天道的時代,而那時代的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順應天道,從而使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br><br>堯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舜;舜也未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禹;禹帝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啟,卻傳給益。這一段佳話,史稱「禪讓」。<br><br>生活在黨同伐異、明爭暗鬥的後世之人,丟失了「修之身」對大道進行體悟的人,不相信在尊道貴德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品德能誕生出最和諧的民主。<br><br>許多學者對這段史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那是愚腐,有人說那叫德行,有人乾脆說那是一場虛構。《尚書》和《史記》,其實都忠實地記載著在仁治時代,人心離道失德遠未達到後來那麼嚴重,尊道貴德而民主推選,是一個必然的社會規則。<br><br>大禹說:「舜,你是非常信奉大道、順應大道旨意的一個人。由於你順應大道旨意,上天就總是賜下幸福給你。」舜聽到大禹講這樣的話,就說:「啊!你看,神州列祖的神就降下來了,鳳凰也來了,百獸也起舞了。」他又說「奉天之命治理萬民,唯有順應,唯有敬虔,要敬虔直到永遠」。他就以對大道恭敬的心讓位給大禹。<br><br>古經《左傳》上說:「所謂道,忠於民信於神也」。然而,如果不是唯道獨尊,人們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那麼哪有什麼力量能夠保證孤寡不善、權傾天下的人間帝王「忠於民」呢?<br><br>難怪當萬章詢問孟子,堯將天下讓給舜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時。孟子乾脆地回答說:沒有這件事,堯沒有權利將天下給舜,是上天將天下給舜的。這全是唯道獨尊的必然。<br><br>這就是孔子所神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尊道貴德時代,這就是經過修身實踐而自覺地尊道貴德信於神、畏於天、順於道、敬大道的古老神州。<br><br>儘管人間的罪孽從未中斷過,儘管出現了荒婬暴虐的夏桀與商紂,祖先們卻未失去對大道的堅定信仰。這就是:皇天公義蕩蕩,大道明察昭昭。罪惡必遭懲罰,因果週期律循環必有報應。<br><br>這個道德的信仰,就是揚善棄惡的力量,就是天下大同的基石,也就是孔子當年的夢想。<br><br>從炎黃起,經堯、舜、禹到夏、商、周,凡兩千五百年間,唯道獨尊,尊道貴德,信仰大道,修身證道,是神州大地上的主旋律。祖先們確信,他們與昊天大道之間有天經地義的血緣關係。<br><br>「凡人皆道之子」,「天生庶民,有物有則」。大道是炎黃的大道,是堯、舜、禹的大道,是文武周公的大道。<br><br>在清純古樸的眼睛裏,大道並不遙遠。盈盈萬物,生生不息,無一不是大道的奇妙作為。「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經》),無一不飽含著大道的深情厚愛。<br><br>丟棄對《易經》的學習研究,民族的科學創造力必定會喪失;拋棄對《老子》五千言的學習和實踐,國家的精神文明必定會陷落;扼殺對《黃帝四經》黃帝思想的繼承學習和貫徹遵循,專制與毒材必定張揚,民主和諧將失去蹤影。<br><br><br> [轉貼]《論道德文化復興》摘錄:<br><br><br>歐洲哲學權威榮格,在英文《周易》再版序言中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八卦)。在科學方面我們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常被後來的事實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八卦)相延6000年之久仍具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有相同之處。」<br><br>瑞士一代心理學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讚譽《易經》:「很可能再沒有別的著作像這本書那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生動氣韻。」<br><br>美國哲學家卡普拉(F Gapra),在《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說:「可以把《易經》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祂在中國幾千年來所享有的地位,衹有其他文化中的《韋達》和《聖經》才可以相比。」<br><br>丹麥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玻爾(N.H.D.Bohr),在1927年建立了互補原理,引起世界轟動;但當他在1936年到中國講學時見到《易經》太極圖時,便驚嘆「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了互補的理論思想,並以圖形表示」。他手捧《易經》如獲至寶,將太極圖定為其族徽勛章的標幟圖案。<br><br>日本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時,統禦大權的皇室就宣佈:「不知《易》者不得入閣。」正如唐太宗開國宰相虞世南所云:「不讀《易》不可為將相。」<br><br>德國現代生物遺傳學科學家申伯格(M.Schonbergre),在1973年出版的《生命的秘密鑰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一文中說:「首次發現的六十四個生物遺傳密碼的『詞』,與六十四卦相對應。」<br><br>美國國際易經學會主席成中英,在《大易集成》中說:「我們說《易》是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原點和源頭活水毫不為過……」<br><br>英國劍橋學者李約瑟(J.Needham),在他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中國類似《易經》等古代科學技術知識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為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br><br>《易經》推動西方科學發明的發展,創造產生了豐厚的成果。萊布尼茨(Gottfled Wihelm Leibhiz 1646--1716年),率先翻開了西方易學應用史的新篇章。<br><br>德國人萊布尼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大數學家和微積分的奠基人,1666年獲阿爾夫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他因長年研究數學的成就,與牛頓同獲微積分創始人的殊榮。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11月間,萊布尼茨收到了他朋友寄給他的太昊伏羲氏的「64卦卦序圖」與「64卦方圖」。寄件人是他的好友--在中國的傳教士鮑威特。這位苦於研究二進制的世界著名大數學家看後,大喫一驚。原來,他大半生研究的「算術二進制」,中國的太昊伏羲氏在六千多年前早已解決。萊氏以連畫為一、斷畫為零判斷,不但在這兒發現了數字和符號的涵義,而且由八卦的八個符號的寫法悟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數值意義與數序關係,從而發現了二進制的二元算術理論。<br><br>後來,他在給鮑威特的信中說:「我的二元算術與伏羲易著頗有關係。人們知道伏羲是中國古代的君王,是世界有名的數學家,中華帝國、東方科學的創立者。這個易圖可以算現代科學最古老的紀念物。然而,這種科學依我所見,雖為六千年以上的古物,數千年來並沒有人瞭解它的意義,這是不可思議的。」 他驚嘆道:「中國人,了不起!」<br><br>萊氏正是運用太昊伏羲氏的「算術二進制」,陸續做出了「二元命數法」及其相關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他對「加法器」的改進和製造世界第一臺手搖計算機。更重要的是,他首次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演繹出著名的「數理邏輯」。今天仍為國人仰慕不已、並引以為自己行動圭臬的西方「數理邏輯」思維,其淵源竟是中華古老易學!這又有多少人知道呢?<br><br>萊氏「數理邏輯」迸發出的八卦慧靈,並未就此遏制,其假借萊氏之手又傳到了英國。1854年英國昆士學院數學教授布爾(George Boole LLD,1815--1864年)發表的《思想研究》一書,「對邏輯作一數學分析」,就是萊氏數理邏輯思想的延續。<br><br>然而,對「二元算術」的認識是一碼事,利用「二元算術」大掀波瀾形成潮流又是一碼事。直至1938年,這個塵封六千年的「二進算制」八卦,被美國一個名叫冼能(GlandeE.Shannon)的碩士班研究生所接受。這位碩士研究生以非凡的天才,產生了「火花放電」的世界科技劃時代效應。冼能將二進制邏輯應用於電路中,著《替續器及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論文,打開了伏羲八卦二進制實用塵封的閘門。即陽連畫為一,陰斷畫為零,逢二進一,終於使「手搖計算機」發展成了「電動計算機」,乃至電子計算機,也就是當今風靡全球的電腦。終於,人類打開了電腦時代的閘門。<br><br>八卦的神力,在6000多年後使萊布尼茨的哲學、數學乃至數理邏輯學永載於世界文化寶庫中,使冼能躍居「落實於電路之中」的首功地位。太昊伏羲氏也被推舉為世界尖端科學舞臺的巨擎!<br><br>太昊伏羲氏所創畫的八卦,作為當代世界尖端科學的標幟,被嵌在完成於1946年的世界首台電子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上,成為中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對世界尖端科學貢獻的歷史見證。<br><br>正是由於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世界其他尖端科學亦籍以迅速拓深和發展。當代世界尖端科學,諸如混沌理論、一元數學理論、物元分析理論、天地生偶次序理論、全球地質構造呂德斯線理論、地球經絡穴位理論、地球自然節律理論、自然同期可公度理論、生物全息理論、宇宙全息理論、生物64種遺傳密碼破譯理論、人類基因工程理論等等,其中有十三項的母體理論皆源於「八卦」原理。<br><br>由此可見,古往今來,人們盛贊「八卦」,稱之為「無字天書」,這種說法的確不是空穴來風。正因為八卦以大道最簡潔、最直觀、最簡易的象數形式,高度概括涵納了天地萬物的變易氣理,所以具有無中生萬有的無窮生機和魅力。<br><br>這些智者的真知灼見,以及無可辯駁的科學成果,充分證明《易經》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的易道真理,一個陰爻「○」和一個陽爻「一」所蘊含的自然以及宇宙真理,既簡明扼要又豐富萬有。居於○而用於一,才是駕馭宇宙萬有的根本之道。離開道○和德一而研究萬事萬物,必定自生歧途萬端,最終還是要回歸於道○德一,才能整體把握自然之道。與其遲歸,不如早歸速歸。<br><br>回顧這些史實,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十六世紀後西方取得了如此輝煌的科學文明創造成果,而將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遠遠甩在身後了。當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拋棄尊道貴德,遺棄「修之身其德乃真」以後,在大肆篡改割裂古人道德智慧文章,並且痛加否決毀滅之時,華夏智慧卻悄然西遊歐洲和世界各國,以頑強的生命力在西方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憑藉西方精神文化信仰尚未沙漠化的土壤,結出了令國人驚羨不已的輝煌科技成果,至今仍令炎黃子孫們仰其鼻息。<br><br><br>[ 本帖最後由 cantonhope 於 2009-9-4 08:57 編輯 ] 更多資料:<br><br><br>* 摘自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Binary_numeral_system<br><br>The modern binary number system was fully documented by Gottfried Leibniz in the 17th century in his article Explication de l'Arithmétique Binaire. Leibniz's system uses 0 and 1, like the modern binary numeral system. As a Sinophile, Leibniz was aware of the I Ching and noted with fascination how its hexagrams correspond to the binary numbers from 0 to 111111, and concluded that this mapping was evidence of major Chinese accomplishments in the sort of philosophical mathematics he admired.<br><br>(注:I Ching 即「易經」之音譯。)<br><br><br>* 摘自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Leibniz<br><br>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and mathematician who wrote primarily in Latin and French.<br><br>......He also invented the binary system, foundation of virtually all 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s.......<br><br>Leibniz was perhaps the first major European intellect to take a close interest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he knew by corresponding with, and reading other work by, Europea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posted in China. He concluded that Europeans could learn much from the Confucian ethical tradition. He mulled ove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an unwitting form of his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He noted with fascination how the I Ching hexagrams correspond to the binary numbers from 0 to 111111, and concluded that this mapping was evidence of major Chinese accomplishments in the sort of philosophical mathematics he admired.<br><br><br>* 摘自:http://www.math.nmsu.edu/hist_projects/<br><br>During the Autumn semester of 2003 Jerry Lodder developed two projects for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which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binary arithmetic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electronic age. The first project (pdf file) (ps file) begins with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s (1646--1716) work on binary numeration, offering excerpts form his 1703 publication ``Explication de l'arithmétique binaire, qui se sert des seuls caractères 0 et 1, avec des remarques sur son utilité, et sur ce qu'elle donne des anciennes figures Chinoises de Fohy,'' (An Explanation of Binary Arithmetic Using only the Characters 0 and 1, with Remarks about its Utility and the Meaning it Gives to the Ancient Chinese Figures of Fuxi) . For Leibniz, binary numbers represented a confluence of several ideas, including order, harmony, a candidate for his universal language (lingua generalis), an analogy of creation with 0 denoting nothing and 1 denoting God,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xt of divination the Yijing (I-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in terms of binary numeration . Leibniz also cites an ease of calculation with base 2 numbers, particularly for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which do not require the memorization of a multiplication table or methods of trial and error, as is often the case for long division in base 10.<br><br>The project continues with a brief account of 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Moore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uring the years 1943--1945......<br><br>(注:Fuxi 即「伏羲」之音譯;Yijing、I-Ching 是「易經」之音譯,Book of Changes 是「易經」之意譯。)<br><br> 華夏正統文化支持民主和人人平等的理念<br><br><br>《列子·黃帝篇》云:<br>黃帝......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br><br>這裡描述的華夏之母華胥的樂土,「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正是人人平等、民風淳樸、自然而近道的民主社會。這或許是現存中華古籍裡對民主社會的最早描述,而黃帝的政治學理念,亦與此相符。<br><br>黃帝的政治學著述,乃基於其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理天下的經驗。《漢書·藝文誌》載其典籍有:《黃帝四經》4篇;《黃帝君臣》10篇;《黃帝銘》6篇;《雜黃帝》58篇;《力牧》22篇等,共計12類26種。另還有《黃帝內經》等等。黃帝的思想學說是一個「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龐大文化體系。其中以《黃帝四經》論述法於道而修身治天下,最為全面,在漢代與老子《道德經》併稱「黃老之道」,被漢室尊奉而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而唐朝皇室尊老子為祖宗,以道家學說治理天下,則產生了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華人至今仍自稱「漢人」、「唐人」,而漢唐兩朝,皆是尊道貴德以致天下大治,這難道僅僅是偶然嗎?<br><br>《黃帝四經》既是一部「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寶典,也是一部尊道貴德、民主法制的全書。正因其具有符合大道法則、民主與法制和諧並行、修身治世兼備的特點,而為毒材專制所不能容,因此才會被後來的專制統治者故意毀滅,使黃帝所有與政治治國有關的經典驟然從歷史中消失無蹤。專制統治者們的行為,不僅使中華民族一直賴以實現天人合一,從而明徹大道修身治國的寶貴文化在國家教育中喪失,還使中國民主與法制的歷史發展產生鴻溝般的斷層,以致當今不少人竟以為中華文化中沒有民主的基因。<br> <br>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的古佚書中,終於發現了《黃帝四經》,失傳了兩千多年的《黃帝四經》終於重現於世。《黃帝四經》分《經法》、《十六經》、《稱》、《道源》,合稱《四經》。《四經》理論嚴謹,係統周密,邏輯分明,約一萬一千餘言。在惜墨如金的古代,這部經典可謂長篇巨著了。《黃帝四經》中體現出的「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精神文明,不僅是中華精神文明治國之大成,還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精神文明道德治世專著,是一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著。<br><br>「尊道貴德,修身治國」,在《黃帝四經·五正》中有詳細的敘述。黃帝問閹冉:「我想佈施五正以治理國家,你看如何起始去施行呢?」,閹冉答:「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外人。外內交接,乃正於事之所成。」譯成白話就是:順應大道,欲以道德治理國家,首先必須修身,內治於自己的身國。身國內的道德環境達到「中氣以為和」而符合道的法則,然後才能運用自己的「正善治」施治於外環境和他人。這樣外與內都在道法原則的基礎上銜接互動變化,纔是正確地使事情圓滿成功的方法。<br><br>「後身未自知,乃深伏於淵,以求內刑。內刑已得,後乃自知屈其身」。譯成白話就是:後天肉身的智識尚未達到自知而明道的境界時,就需要以道修身進入深靜深定;在虛靜深定之中,求證內在身國法道變化轉換的規律和法則。性命之身內部完成了人法道的變化,身國內的形名都獲得了向大道的真實轉化,也就必然自知尊道貴德,恭服於大道而謙躬其身行事於世間。<br><br>「黃帝於是辭其國大夫,上於博望之山,淡臥三年以自求也」。黃帝於是安排好國事,辭別大臣,獨自登上博望山,依照天人合一、聖人之治的修身方法清靜苦修了三年之久,內證自己身國中的法道治理全過程,而得「內形」。<br><br>以上所述,亦即儒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真義也。<br><br>《尚書·周書·泰誓》云: <br>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br><br>《孟子·盡心下》云:<br>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r><br>可見,對於民主,中華眾聖先賢是英雄所見略同。正如西方民主源於古希臘文化,華夏古文化同樣有著民主的基因。這也是東西方文化同源同歸的旁證之一。<br><br><br> 好文章,應該推介! 值得學習!<br>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