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 發表於 2009-7-24 17:49:05

尖团合流的六大弊害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141650>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BR><FONT color=black size=2>转自晉语吧&nbsp;&nbsp;作者:林化义&nbsp; 发表者 59.40.156.*&nbsp; 发表于 2008-4-16 19:45 </FONT> &nbsp;<BR><FONT color=blue>转贴者声明:本帖观点不代表转贴者的观点.</FONT>.<BR>.</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BR><FONT color=purple size=5><STRONG>再论推广普通话,不应砍尖音</STRONG></FON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FONT color=#0000cc><A href="http://tieba.baidu.com/f?kz=357403774">http://tieba.baidu.com/f?kz=357403774</A></FON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FONT color=#0000cc></FONT></SPAN>&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STRONG><FONT color=red size=7>尖团合流的六大弊害</FONT></STRONG> </SPAN></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P><BR>  </P>
<P>国罗派学者人为地砍掉尖音,合并尖团,对民族共同语的完善和发展绝不是有利,而是弊害多端,捡列六条如下:</P>
<P>&nbsp;</P>
<P><BR><STRONG><FONT color=red size=5>(一)、降低了汉语表情达意清晰、准确的功能。 <BR></FONT></STRONG>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越简捷明确越好,而尖团合流的作用正相反,本来一听就明白的语言,反而所不明白了,比如,有人说「拿jian来」,听的人是去拿「剑」呢,还是去拿「箭」呢?再比如说:「他要开qiang了!」,究竞是「开枪」射击呢,还是要「开腔」说话呢?这样的例子数以千计,因为520个尖音字变成了团音的同音字,会造成无可计数的同音词,这样的同音字词的大量增加能不降低汉语表情达意的功能吗?另一方面,砍掉了42个尖音音节,正是砍掉了汉语总音节的十分之一,就像汉语的十指砍掉了一指,能不降低汉语的表音功能吗?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绕口令」的方法,训练孩子们说话要咬清字,不要「咬舌子」,不要有惰性。国罗派学者却迎和幼儿学语的惰性心理,硬要子孙后代去学「咬舌子」,难道不是把语言拉向倒退吗? </P>
<P>&nbsp;</P>
<P><BR><STRONG><FONT color=red size=5>(二)给文字改革和中文信息的现代化设置了障碍 <BR></FONT></STRONG>  汉字繁难需要改革,而汉字改革不论是走拼音化的道路,还是走意音结合的道路,数量众多的同音字就是拦路虎。要清除拦路虎,增加音节,分化同音字是最理想的方法,凡是为文字改革动过脑筋的人都会有此体会。而搞尖团合流,砍掉汉语原有的四十二个音节,增加五百多个同音字,正是为汉字改革设置了障碍。汉字改革,可以不必急于求成,但中文信息的现代化却是迫在眉睫急如星火的事情。尖团合流也同样给中文信息的现代化处理设置了障碍,因为不论是电脑翻译,还是人机对话……,大量同音字的存在都是令人头疼的事情。</CC> </P>
<P>&nbsp;</P>
<P></SPAN>&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STRONG><FONT color=red size=5>(三)破坏了声母及音节含字量的均衡 <BR></FONT></STRONG>  乍一看,汉语的每个声母和每个音节的含字量是不均衡的,但若对它作点分类统计,又发现它们的含字量趋于均衡。如:汉语里有声头母23,平均每母含字368。如果不搞尖团合流,三个舌面音里共有字1075,平均每母含字360;三个舌尖音里共有字1112,平均每母含字369。两组声母的平均含字量都与声头母含字量的总平均值368接近。搞了尖团合流,舌尖音的520字被迁移到舌面音里,舌尖音里只剩下592个字,每声母含字仅有193,而舌面音里增加到1595个字,每声母含字高达532。舌尖音里每个音节含字只有12个,而舌面音里每音节含字高达40个,成了超含量大字节的「重灾区」。只要你翻翻《新华字典》,看一看舌面音和舌尖音的音节含字量,你就会发现尖团合流造成的这种音节含字量极不均衡的情况,你就会感到尖团合流的始作俑者并不比造字的祖先聪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P><BR><STRONG><FONT color=red size=5>(四)破坏了字音和字意与发声学的联系</FONT></STRONG> <BR>  历经四千年沧桑的汉字,在造字法上有着深邃的构思,每个汉字不仅形、音、意之间相结合,而且形音意又和发音部位、方法、态势、气流等声学原理有密切的联系,字的意象和发声学保持着和谐的统一。譬如:前后的「前」cian,是在舌的最前部发音;前后的「后」hou,是在舌的最后部发音。再如用来描写声音的洪、细、圆、尖四字,「洪hong」的声道宽阔,气流洪大;「细si」的声道狭窄,气流细小;「圆yan」的声母是撮口,口型是圆形;「尖zian」的发音部位在舌尖。这样的意象和发声学和谐统一的例字并不是特倒,而是古人造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凡表示尖、细、小等意象的字,都用和发音部位相对应的舌尖细音(尖音)表示,如纤sian和线sian有细意,「箭zian」有尖意,「星sing」有小意。表示尖、细、小概念的字很少用舌根音和舌面音。拿团音字表示的物象和尖音字表示的物象作对比也能明显地看出来这个差别。如剑jian和箭zian,「锏jian和剪zian、纤qian和线sian,它们在「尖细」程度上是大相径庭的。古人造字,把字的意象和发声学结合得如此和谐统一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而尖团合流就破坏了这种字音和字意在发声学上的联系,能说不是践踏科学,亵渎古人的粗陋之举吗? </P>
<P></SPAN>&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BR><STRONG><FONT color=red size=5>(五)破坏了形声字声符示源的动能</FONT></STRONG>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汉字中90%的字是形声字,它们是由形符和声符拼合而成的。「但声符的选择也并非任意的,有很多是在音义关系基础上,挑选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见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31页),使所选声符蕴含的意义在形声字里再现。例如:扦、钎、阡、纤四个形声字的声旁都是千,千的原始意义现在还不很明白,如果根据它的形状和它属于舌尖细音字两点分析,「千」的本义可能是一端带尖的细杆子。因为用「千」作声旁的字都有尖、细的源意素。如阡,是田间小路(陌宽阡窄);扦、钎都是一端有尖的细杆;纤sian,有细的意思。而尖团合流之后,原为团音的纤绳的纤,简化为「纤」,用了尖音字的声旁,一则破坏了声旁的示源功能,因为纤qian是绳中较粗者,没有尖、细之意;二则混淆了尖团音两大字系。单纯的尖团合流,很可能只有百年之害,一旦人们认识到区别尖团音比尖团合流更好,把两组字音分开就行了。但是把尖、团音的声符混淆起来造新形声字,危害就更大了。区别尖团音之后,象「纤」、「牺」这样的字音,读尖音好呢,还是读团音好呢?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SPAN>&nbsp;</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
<P><BR><STRONG><FONT color=red size=5>(六)造成了普通话群体语音的混乱</FONT></STRONG> <BR>  自古以来,汉民族共同语一直区别尖团音,这是无争的事实。二十世纪初的汉语北方话大众语音区别尖团音,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由各省会员投票确定的「国音」是分尖团的,1931年问世的反映北方话大众语音的「北方话拉丁新文字」也是分尖团的。国罗派学者一不尊重传统,二不尊重北方话大众,借着国语罗马字运动的左倾思潮搞了尖团合流,其结果是搅乱了中华语音,造成了现代普通话群体尖团音的混乱,即老、男多团音,女、幼多尖音。学界也有了「女国音」(尖音)和「男国音」(团音)的称谓。实际上,「女国音」和「男国音」的分歧,并不能以性别来界定,男性发尖音的也大有人在。这种混乱完全是由尖团合流造成的。因为社会上广大的群众分尖团,而字典上却把尖音字改成了团音(舌面音),解放前后的几十年间,凡是上学识字的人(男性居多)都按字典的标音发音,学会了发团音,而不上学的人(女性居多)仍然按传统习惯发音,分尖团,有尖音。这是形成老、男多团音,女、幼多尖音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十年,男女都上学了,都学习尖团不分的「标准音」了,凡是受团音影响重的人就认为jqx的发音近于舌面中部,他就发团音;凡是受尖音影响重的人就认为jqx的发音在舌面最前部,接近上齿龈,他就发尖音。因为尖音和团音,都是老祖传下来的,活在现代人口语中的语音,你可以把箭(尖音)读成剑(团音),我也可以把剑(团音)读成箭(尖音),谁也没有理由说谁不对。各级电视台的播音员都尽量选取不尖不团的中和音,但这种中合音就像墙头草,不是偏尖就是偏团。于是全国人民的语音出现了全团、全尖、偏团、偏尖以及尖团相混的混杂局面。 </P>
<P><BR>&nbsp;</P></SPAN>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P></SPAN></DIV>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尖团合流的六大弊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