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字解讀﹕吃.喫
(明報)1月21日 星期三 05:05<br><br><div class="bd"><div class="livewords" name="livewords"><p>【明報專訊】宋人魏泰《東軒筆錄》記載:</p>
<p>「北宋史學家劉攽喜歡開玩笑。王汾口吃,他就嘲笑這名同僚:「恐是昌家,又疑非類,不見雄名,惟聞艾氣。」</p>
<p>「昌」、「非」、「雄」、「艾」指的是歷史上四名口吃名人:周昌、韓非、揚雄和鄧艾。周昌是西漢名將,漢高祖想廢掉太子劉盈,周昌極力勸阻:「臣口
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期」就是「極」的意思,周昌因為口吃,所以重複說成「期期」。鄧艾是三國名將,也患口吃,
提到自己名字時總是「艾」、「艾」連聲。後來,「期期艾艾」就成了成語,用來形容口吃、說話結巴的樣子。</p>
<p>口吃的「吃」,現在一般認為等同於喫飯的「喫」,都讀hek8,普通話讀(圖列1)。然而在古代,「吃」和「喫」是兩個不同的字。</p>
<p>「吃」原本寫作「(圖列2)」,《說文解字》解釋:「(圖列3),言蹇難也。」「言蹇難」就是說話困難、言語不流利的樣子。所以,「吃」的本義是口吃、結巴,不是吃東西。</p>
<p>「吃」以前讀「吉」音,普通話讀(圖列4)或(圖列4)。有一種遊戲,將聲音接近的文字編成句子,快速讀出,一不小心,就容易讀錯,有如口吃一般,
故稱「吃口令」。「吃」、「急」音近,這種遊戲既要拗口難讀,又講求速度,所以又叫做「急口令」。古代還有一種詩,用同一個聲母的字寫成,讀起來有吃口令
的效果,稱為「吃語詩」。</p>
<p>在古籍中,表達吃東西這個動作,最早用「食」字。大概在東漢,出現另一個表示吃東西的字—「喫」。到了唐代,這個「喫」字的使用率已經超過了「食」
字,成為常用字,宋初文字學家徐鉉就把「喫」字收入《說文解字》「新附字」中。徐鉉解釋:「喫,食也。」清代學者鄭珍認為,「喫」的本字是「齧」,二字形
符「口」、「齒」差不多,二字聲符「契」、「(圖列5)」的讀音也接近。「齧」有啃咬、噬食之義,鄭珍的說法看起來也有道理。</p>
<p>「喫」讀hek8,粵語也讀為jaak8,民間根據這個讀音,又造了一個「吔」字,因此,「喫飯」俗字又寫作「吔飯」。</p>
<p>宋以後,「吃」、「喫」混用。而「吃」字筆畫少,容易寫,到後來,使用率也就超越了「喫」字。</p>
<p>文:香港<a class="vl_kwlink" onclick="ondemand('城市大學','10');" style=""><span id="城市大學" style="display: inline;"><span class="vl_kw vl_vlkw">城市大學</span><span class="vl_icon"> </span></span></a></p>
<p>中國<a class="vl_kwlink" onclick="ondemand('文化中心','3');" style=""><span id="文化中心" style="display: inline;"><span class="vl_kw vl_vlkw">文化中心</span><span class="vl_icon"> </span></span></a>導師 洪若震</p>
<p>■作者簡介</p>
<p>洪若震,畢業於<a class="vl_kwlink" onclick="ondemand('香港中文大學','18');" style=""><span id="香港中文大學" style="display: inline;"><span class="vl_kw vl_vlkw">香港中文大學</span><span class="vl_icon"> </span></span></a>中國語言文學系,並於該系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現任<a class="vl_kwlink" onclick="ondemand('香港城市大學','20');" style=""><span id="香港城市大學" style="display: inline;"><span class="vl_kw vl_vlkw">香港城市大學</span><span class="vl_icon"> </span></span></a>中國文化中心導師,教授中國文化課程。主要研究範圍為古文字學、漢語俗字及音韻學。</p>
</div></div><br> 食比喫早?但係最近呢個世紀,係喫慢慢畀食代替。 舊時鄉民多語喫,唯今城裏盡多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