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日笑 發表於 2008-10-30 22:09:28

明朝內閣制 有感

<P>&nbsp;</P>
<P>頭先喺某個群度睇到有人發下面li段文字:</P>
<P>&nbsp;</P>
<P>&nbsp;</P>
<P><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5>「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開明的朝代,大明的內閣制正是西方民主的前身。明朝先進的政治體系能讓皇帝幾十年不用上朝,國家照樣正常運轉,至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或朝代能達到如此先進的水平!」</FONT></SPAN></STRONG></P>
<P><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5></FONT></SPAN></STRONG>&nbsp;</P>
<P><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6></FONT></SPAN></STRONG>&nbsp;</P>
<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4>好多屎學家都只係識批評明朝皇帝嘅懶惰無為,而忽略咗li個喺中國封建王朝裡頭極為成功嘅內閣制。世上好多嘢就係噉,往往會導致某啲反效果。<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lol.gif" border=0 smilieid="12"></FONT></SPAN></P>
<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4></FONT></SPAN>&nbsp;</P>
<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4></FONT></SPAN>&nbsp;</P>
<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4>不過,話時話,好多事情都係有檢驗作用嘅!俗語都有話喇「唔嫖唔知身體好,唔賭唔知時運高」吖嘛<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lol.gif" border=0 smilieid="12"> </FONT></SPAN></P>
<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ize=4></FONT></SPAN>&nbsp;</P>
<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PMingLiU;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SPAN>&nbsp;</P>

使君子 發表於 2008-10-30 22:23:15

「大明内阁制是西方民主的前身」,又有唠佬在意淫了。<div><br></div><div>嘉庆铲和珅,说明什么?</div><div>明有阉党魏忠贤,清无,又说明什么?</div><div>明有文字狱,清又有文字狱,又说明什么?</div><div><br></div><div>唠人唠国,始终没有勇气去正视,「天朝上国」的反动落后性,不肯接受西方文明的改造。<br></div><div><br></div><div>「明粉」的高产地——江淮,正宗的唠区。</div>

成日笑 發表於 2008-10-30 22:47:52

<P>原帖由 <I>使君子</I> 於 2008-10-30 22:23 發表 <A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15570&amp;ptid=13200" target=_blank><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 「<FONT color=red>大明内阁制是西方民主的前身</FONT>」,又有唠佬在意淫了。嘉庆铲和珅,说明什么?明有阉党魏忠贤,清无,又说明什么?明有文字狱,清又有文字狱,又说明什么?唠人唠国,始终没有勇气去正视,「天朝上国」的反动落后性,不肯接受西方文明的改造。 ... </P>
<P>&nbsp;</P>
<P>&nbsp;</P>
<P>明朝內閣制同西方議會內閣制形式上有相似之處,不過症治大環境不同,微妙嘅雷同……</P>

vincent10 發表於 2008-10-30 23:24:16

明朝係漢人嘅江山,而滿清就係 落后民族對先進民族嘅一次毀滅性嘅征服

penkyamp 發表於 2008-10-31 12:07:00

<a href="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amp;q=%E6%98%8E%E6%9C%9D%E5%85%A7%E9%96%A3%E5%88%B6+&amp;btnG=Google+Search&amp;meta=">http://www.google.com/search?hl=en&amp;q=%E6%98%8E%E6%9C%9D%E5%85%A7%E9%96%A3%E5%88%B6+&amp;btnG=Google+Search&amp;meta=</a><br>明朝內閣制<br><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826511.html?fr=qr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826511.html?fr=qrl</a><br>在性质上,明代阁臣只为兼职而无法定地位。但清沿明制,将之法定化,官秩到正一品,原官本衔与大学士之兼职同等,职位自此居于六尊之尊,为文官之最高荣耀,故就性质而论,明内阁只是政治上之中级机购,清内阁除在政治上之中枢机构外,更是法律上之最高行政机关。
<br>议会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立宪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形式又称议会君主
制。国家的行政管理由内阁负责。内阁的首脑为首相,他由通过选举而在议员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
员,然后提交君主任命,组成内阁。君主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并无实际行政权力。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
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这时,君主亦只能照例表示同意,所以,君主是按内阁的意见行使形式上的权力,并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君主尽管是「虚位元首
」,但仍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象征国家的尊严。这种类型的政体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某些国家情况特殊,当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时,革命不彻底,而保留
下君主制的形式特点所致。它首先于1686年出现于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然后,一些国家亦仿效英国建立此种政
体。目前,除英国外,君主立宪的国家还有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日本、泰国等国。<br><br>相关内容
   
         
            
          <table class="relateTable" id="qbRelate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 id="qbRelateTableBody"><tr><td class="gray" valign="top" width="10">• </td>
<td class="f14"><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47595.html?fr=qrl&amp;adt=0_974" target="_blank"><cr>明朝内阁</cr></a></td></tr><tr><td class="gray" valign="top" width="10">• </td>
<td class="f14"><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227937.html?fr=qrl&amp;adt=0_974" target="_blank"><cr>中国明朝的内阁和美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cr></a></td></tr><tr><td class="gray" valign="top" width="10">• </td>
<td class="f14"><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105301.html?fr=qrl&amp;adt=0_974" target="_blank"><cr>内阁制和宰相制的差别</cr></a></td></tr><tr><td class="gray" valign="top" width="10">• </td>
<td class="f14"><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73910.html?fr=qrl&amp;adt=0_974" target="_blank"><cr>明朝内阁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谢谢</cr></a></td></tr><tr><td class="gray" valign="top" width="10">• </td>
<td class="f14"><a href="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05353.html?fr=qrl&amp;adt=0_974" target="_blank"><cr>内阁是什么时候创立的</cr></a></td></tr></tbody></table><br><br>其他回答&nbsp;&nbsp;&nbsp;&nbsp;<span class="f12 gray" style="font-weight: normal;">共 <span id="total_count">3</span> 条</span>




<a name="203575204"></a>
<div class="f14 p90 pl10">
      <span id="reply_content_203575204"><cn>1国家性质不同。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
<br>2、两国内阁是不同性质的。中国明代内阁是专制主义的产物,说明白其实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英国内阁则是走向成熟的国家主权机构,并使英国国王走向「统而不治」
<br>3、所管辖的范围不同.明代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英国内阁则是管理国家事务
<br>4、两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中国明代走向专制主义的高峰,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机构以辅佐皇帝走向专制顶峰,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国家爱走向资产阶级道路,资产阶级必定会产生相应的机构来巩固资产阶级政权。</cn></span>
      
    </div>


<div style="margin: 5px 5px 8px;" class="gray" align="right">回答者:


<a href="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mp;aid=6&amp;un=%C0%B6%EA%D8%C2%E5%D1%D5#2" target="_blank">蓝曦洛颜</a> - <a href="http://www.baidu.com/search/zhidao_help.html#n5" target="_blank">初入江湖 三级</a><span id="im-user-162ac0b6ead8c2e5d1d5d203" title="蓝曦洛颜">&nbsp;</span><span class="answer_time">7-9 21:10</span></div>









<a name="203705640"></a>
<div class="f14 p90 pl10">
      <span id="reply_content_203705640"><cn>对第一个的提出不同点~~~英国「光荣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了&lt;&lt;权力法案&gt;&gt;,这时的国王还有比较大的权利的,但他的权利是议会授予的,所以受限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国王才是国家的象征~~~~~~
<br>政治体系的发展是靠经济为基础的</cn></span>
      
    </div>


<div style="margin: 5px 5px 8px;" class="gray" align="right">回答者:


<a href="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mp;aid=6&amp;un=%BC%C7%B9%FD%BD%F1%B7%C7#2" target="_blank">记过今非</a> - <a href="http://www.baidu.com/search/zhidao_help.html#n5" target="_blank">助理 二级</a><span id="im-user-bfa9bcc7b9fdbdf1b7c7a504" title="记过今非">&nbsp;</span><span class="answer_time">7-10 09:53</span></div>









<a name="203712290"></a>
<div class="f14 p90 pl10">
      <span id="reply_content_203712290"><cn>上面三层楼的答案真乃我平生仅见之奇文。从始皇帝以降,中国的专制制度是不断削弱的。胡清那一套可以说是内阁吗?雍正以后就是大臣跪受笔录的军机处了。我建议想了解明朝内阁真相的朋友去看杜车别的文章,不要信那些抄抄维基百科和念了几本历史课本感觉良好的傻鸟<br><br><br><a href="http://club.pchome.net/topic_1_15_1760776.html">http://club.pchome.net/topic_1_15_1760776.html</a><br><br></cn></span>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br>
<br>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br>
<br>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
权的文官症苦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
内阁成为症苦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br>
<br>
  永乐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专 制皇帝,在永乐以后,专
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懒惰都无所谓(如隆庆);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崇祯17年换
52任内阁),那就是在勤政也是要亡国!
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满清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事必躬亲,因
此勤政成为大多数满清皇帝的特点。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
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br>
  <br>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br>
  <br>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br>
  <br>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br>
  <br>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
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
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br>
  <br>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
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br>
  <br>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br>
  <br>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br>
  <br>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br>
  <br>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br>
  <br>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br>
  <br>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br>
  <br>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img alt="downloading" src="http://img.club.pchome.net/html/images/icon/ico17.gif">
<br><br><br><br><img src="http://www.365road.com/webedit/uploadfile/2007817225429307.jpg" onerror="checkErrorImage(this)" border="0"><br><a href="http://tieba.baidu.com/f?kz=344754317">http://tieba.baidu.com/f?kz=344754317</a><br><a href="http://bbs.tiexue.net/post_2004455_1.html">http://bbs.tiexue.net/post_2004455_1.html</a><br>
      
    </div><br><p class="bbsp">    在大明帝国近300年统治期间,创建了许多制度,「内阁制」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项。
</p><p class="bbsp">
大明帝国创建初期,为了巩固政权,洪武帝废除了宰相,把宰相的权力收归自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分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
使司、承宣布政使司等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样就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能力等因素,皇帝不能真正
意义上地总揽六部百司的政务,因此,在永乐帝期间,内阁制就应运而生,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所担任的官员其官阶比较低,权力也很有
限。但从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到了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2, 252, 204);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
经过大明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明朝分内廷、外廷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完全对称。外廷有内阁,内
廷有司礼监,外廷有三法司,内廷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
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
</p><p class="bbsp">
其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
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
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这样就形成了决策权归皇帝,议政权归内阁,行政权归六部的权力平衡局面。
</p><p class="bbsp">在内阁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权力平衡这一主线,而且君主和臣属自觉不自觉地逐渐把内阁塑造成了实际上代替宰相的机构,但又和以往宰相不同,内阁在制度上始终没有监督六部百司执行皇帝诏令的权力。其最大特点:
</p><p class="bbsp">内阁拥有「票拟」之权。也就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以及批答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的文书。它可以是先与皇帝共
同讨论,作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也可以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呈送皇帝审批。其结果便是: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
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和限制。同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其做法是:各类文书全归口于
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但必要时皇帝也可在禁中主动提出自己关干政事和用人的意见,通过手诏、中旨(或宦官传口谕)下内阁票拟。对于
这类手诏等,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全都合法。这就使内阁在限制皇帝滥下诏令的斗争中,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p><p class="bbsp">
而且内阁在大明从形成到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在中期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惯例,即在这种制度惯例下,内阁成员不是皇帝直接可能任命的,而是必须经过推
选,不经过推选的内阁没有合法性。这样就保证了内阁成员的稳定,也直接增加了文官集团对抗皇权的筹码,这也是大明内阁制的一大特点。在明代,表面上废去宰
相,君主独断专行更加厉害,实际上发展的结果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在制度上受到的限制比过去更大,想要独断专行的困难更多了。在明代,皇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
的,经常不得不向内阁低声下气,甚至发生向内阁成员行贿的千古奇谈,而且还常常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终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
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连当时的利玛窦曾这样评价内阁的作用:
</p><p class="bbsp">   「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得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2, 252, 204);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症苦形式是君主制,但从前面所述应该已经很明显,而且下面还要说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有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p><p class="bbsp">  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否则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大其权力。当然皇帝可以对和他家族有关的人进行赏赐,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但这笔赏赐不能列为公家赠款,皇帝所做的赠礼也不能从公款中提取。」
</p><p class="bbsp">  几年前,当今皇上想册立他的次子而不是长子为储君,因为这个幼子受到他和皇后的宠爱,这一更易违反了国法,
皇上收到了大量指责他的陈情书,……最后皇上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在大臣们以集体辞职为威胁的条件下,不得不表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改变了主意。」选取《利
玛窦中国札记》第六章《中国的症苦机构》
</p><p class="bbsp">    在中央政权高度集中及王权高度专权的明代,能产生内阁制这一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体制,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由于本人的知识有限,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很是肤浅,非常欢迎各位战友发表高见。 <br></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在明代多数情况下是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六科每日派员到左顺门领取皇帝批红的章疏,审核无误抄发有关衙门办理。六科对
诏旨及批复章疏的审核职能称之为「封驳」。《明史》卷二一五《骆问礼传》:「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明朝授予六科封驳之
权,目的不是限制皇权。
</p><p class="bbsp">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曾对给事中张文辅说:「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
务,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为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明太祖实录》卷一六
五,洪武十七年九月己未条)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2, 252, 204);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可见,六科的这种封驳职能是为了匡正君主的失误,维护皇帝诏令的严肃性。
</p><p class="bbsp">
皇帝自然可以不通过正常渠道发布诏旨,或随意处理章疏。如果臣下的章琉有损君德,皇帝可以把它压下来不送内阁票拟,叫「留中」。皇帝旨意可以不由内阁拟
票,也不经六科抄发,而由宦官宣行,叫中旨、内批、传奉。中旨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但朝臣也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皇帝的权力毕竟是至高无上的。
</p><p class="bbsp">
从内阁权力的运作看,内阁大学士也不等于前朝的宰相。内阁议政权最主要的表现是票拟。票拟的程序:皇帝直接或通过司礼监文书房下章奏于内阁,内阁根据圣谕
调帖,经皇帝或司礼监批红后下发执行。在下发前还要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议。赵翼《咳余丛考》卷二0云:「凡本章进御,固由内阁票拟,或因事降旨,不召阁臣
面谕,则令司礼监粗写事目,送阁撰拟。」说明在票拟的过程中,皇帝的意见处于主导地位,其中虽有封还执奏之阁臣,但最终须按皇帝的意见改票,否则就失去皇
帝的信任,其阁臣地位也就会被开除。杨廷和等人的去职,就属于这种情况。此外,司礼监对内阁的票拟也有制约作用。「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
相权转归寺人。」故明代内阁之议政权,与前朝宰相议政权相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完全是皇帝秘书性质而已,张居正这样的权臣只是特例。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br></p>
                                                                                                <p class="bbsp">服了楼主,我啥也不说了。
</p><p class="bbsp">关于这个问题请看我以前的作品《观明—解读明朝内阁》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4, 242, 187);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http://bbs.tiexue.net/post_1852665_1.html</p>
                                                                                                <br>
                                                                                                <!-- 没有日志 -->&nbsp;
                                                                                        <p class="bbsp">一、西方意义上的「内阁制」,其核心是削弱君权,「虚君实相」。东西方的「内阁制」,名同而实异。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内阁首先出现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由于王权的削弱,议会将内阁从对国王负责改变为到对议会负责。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4, 242, 187);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西方的内阁制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其本质是君主立宪制。早在公元9世纪,英国就出台了《大宪章》,以(贵
族的)议会制约君权。内阁一开始是国王的最高私人咨询机构。后来也被议会「抢过来」,演变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因此,西方内阁制的本质,应该叫「议会内阁
制」。它的本质特点是:内阁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但是要向议会负责;而国王的权力被虚化。如果用四个字总结,就叫「虚君实相」。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而明朝内阁制的由来,大家都很清楚,是由于宰相被废除才逼出来的。明朝虽有内阁之名,但是无「西式内阁」之实。某些时期,文官集团所控制的内阁表现得很强硬(包括出现过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但是一旦皇帝勤政或个性强硬的(或太监专权的),内阁的权力很轻易就被虚化了。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二、我个人认为,看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否先进,关键是看它对君权的约束力能有多大(如果要求明朝内阁也「君主立宪」就要求太高了)。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有「名为内阁的机构」不等于有「(西方意义的)内阁制」,事实上,完全西方意义的「内阁制」在中国从未
出现过。英国的内阁制,如果不能体现出贵族集团(以及后来加入议会的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君权的制约力,那就没有进步性可言。同样的,评价明朝的政治制度,
关键不是看有无内阁之名,而是看文官集团(中国没有贵族集团,但是有文官集团)对君权的制约能力如何。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然而遗憾的是,明朝文官集团的力量与唐宋完全不能相比。明朝皇帝如果个性软弱,文臣集团还可以发发威。
皇帝一旦个性强硬(或者是太监专权),文臣集团立刻溃不成军。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皇帝用太监(司礼监)特务(东厂、锦衣卫)牵制文臣集团(内阁)的
权力,这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皇权高度集中。作为皇帝私人鹰犬的太监特务集团,制约了文臣集团(而且经常大占上风),才能确保皇帝的最高决策地位。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虽然万历年间文臣们逼得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似乎很威风。但是后来魏阉专权的时候,文臣被轻易杀得溃不成
军。然而换皇帝(崇祯)以后,魏阉又立刻轻易被崇祯搞定。而崇祯对文臣更是想杀就杀。这都说明文官集团的力量很薄弱,无法有效制约君权。明朝统治从洪武杀
大臣始,到崇祯杀大臣亡,这与宋朝高度依赖文臣集团的支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情形完全不同。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4, 242, 187);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三、最后应该指出,明朝文臣集团的力量有一个起伏的过程。早期文官集团经过洪武永乐两次大清洗,完全无
力制约君权。但是,这是不符合宋以来形成的中国政治传统的。后来,文臣集团的力量逐渐恢复,开始反弹,包括与皇帝进行过拉锯战。某些时候,文官集团(及其
所控制的内阁)表现得很强硬(包括出现过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但是一旦皇帝勤政或个性强硬的(或太监专权的),内阁的权力很轻易就被虚化。譬如崇祯17年
换了整整52任内阁,内阁对皇帝能有什么制约力,也可想而知了。因此总体而言,明朝文臣集团的力量显然远远比不上前朝(最典型的是宋朝)。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没有强有力的文臣集团在背后支撑,内阁也就起不到制约君权的作用。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到了清朝,大体上是照搬了明朝的内阁制,由于皇帝的勤政,大臣们更只要奉命办差就行了,而决策权更少。专制程度也就更加深化了。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所以,如果把明清两朝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就能够更为清晰的全景扫视文臣集团与皇帝的权力争夺的全
过程。先是明初对文臣集团的大清洗,然后是文臣力量的恢复与反弹,然后文臣集团再被皇帝、太监几次摧残(嘉靖、魏阉、崇祯等),最后继承到清朝手里,完成
了专制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汉朝宰相可以驳回皇帝诏书,唐代宰相可以不执行皇帝命令,宋代尚书丞相可以封回皇帝诏书拒绝执行..........明
朝前期任何朝代,皇权受到的约束都比明朝大.明朝内阁作为皇帝秘书处,从法律和情理上讲是皇帝意志的执行机构,是没有任何制约皇权的可能的,六科的封驳权
是针对内阁的,皇帝可以越过内阁六科直接对下面执行机关下命令,没有任何机关可以制约,而内阁成员本身也是皇帝想撤就能撤的,崇帧17年换了50个内阁大
臣就是皇权无上明显的表现;你不趁我的心?换,直到换到一个能完全按皇上意志办事的为止-----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是历史上常见的特例.不能把特例作为普
遍现实,中外"内阁"的唯一相同处就是清未翻译外国书籍时借用了"内阁"这个词来描述西欧的一种症苦机构.
</p>
<br><p class="bbsp">内阁成员拥有「票拟」权,而且对于皇帝不合理的手诏等,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全都合法,这不是权利吗?。
</p>
<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2, 252, 204);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这种权利远不如宋代宰相驳回皇帝诏书.
</p><p class="bbsp">皇帝可以越过内阁六科直接对下面执行机关下命令,或直接让太监下旨执行,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如有执行不力的,直接让锦衣卫抓起来就行了.
</p><p class="bbsp">其实前面我已说清楚了:
</p><p class="bbsp">皇帝旨意可以不由内阁拟票,也不经六科抄发,而由宦官宣行,叫中旨、内批、传奉。中旨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但朝臣也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皇帝的权力毕竟是至高无上的。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从内阁权力的运作看,内阁大学士也不等于前朝的宰相。内阁议政权最主要的表现是票拟。票拟的程序:皇帝
直接或通过司礼监文书房下章奏于内阁,内阁根据圣谕调帖,经皇帝或司礼监批红后下发执行。在下发前还要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审议。赵翼《咳余丛考》卷二0
云:「凡本章进御,固由内阁票拟,或因事降旨,不召阁臣面谕,则令司礼监粗写事目,送阁撰拟。」说明在票拟的过程中,皇帝的意见处于主导地位,其中虽有封
还执奏之阁臣,但最终须按皇帝的意见改票,否则就失去皇帝的信任,其阁臣地位也就会被开除。杨廷和等人的去职,就属于这种情况。此外,司礼监对内阁的票拟
也有制约作用。「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故明代内阁之议政权,与前朝宰相议政权相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完全是皇帝秘书性
质而已,张居正这样的权臣只是特例。 <br></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明代内阁之议政权,与前朝宰相议政权相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完全是皇帝秘书性质而已,张居正这样的权臣只是特例。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4, 242, 187);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
<br></p>
<p class="bbsp">我们看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不能简单地从权力的大小来看待.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后来逐
步发展实际上代替宰相性质的机构,但又和以往宰相不同,内阁在制度上始终没有监督六部百司执行皇帝诏令的权力。因为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
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明朝分内廷、外廷两个机构,这两个机构完全对称又互相制约,这样就形成了决策权归皇帝,议政权归内阁,行政权归六部的权力平衡局
面。因此,皇帝可以20年不上朝,但大权没有旁落.在皇帝20年不上朝期间,内阁也没能专断朝政.终观明代,没有女后外戚弄权,没有武将跋扈,没有地方割
据.而以往的宰相因为没有其他部门有效的制约,一旦大权独揽,就会架空皇权,横行朝庭,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权力太大不一定是件好事,权力小不一
定是件坏事.
</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其
实,真正要写好明朝的所谓内阁制,不能单从文官集团方面来写,而应结合皇帝、太监一块写才行。比如,写明英宗时期的内阁,你不写王振行吗?写天启时的内
阁,你不写天启皇帝本人,不写魏忠贤行吗?写明武宗时的内阁,你不写朱厚照,不写刘谨、钱宁等人,能完整地反映当时的朝政吗?
</p>
<p class="bbsp">嗯,要完全说清楚明朝的问题,不能光说纸面上的制度,也要分析其背后的皇帝--太监/特务--文官集团的互动关
系。明朝的内阁,在不同的时代地位和权力也不一样。王振、刘瑾、魏忠贤时代,万历、张居正时代,崇祯时代...如果要一一道来,这话就长了。而且,明朝的
很多现象,譬如太监/特务专权的特点,同样可以与皇帝--太监/特务--文官集团的互动关系联系起来,最好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p><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px; color: rgb(252, 252, 204); width: 1px; height: 1px; display: inline; float: right;">[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div><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这个要写,非要好好准备不行。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总的来说,汉唐宋的「君权/相权分立」,文官集团对皇室的制衡等等,都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政治并非天然就
是专制黑暗。但明清两代出现的皇权极度膨胀的现象,确实是逆转了唐宋以来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转折点。整个过程从明朝开始,到清朝
完成,最终达到了一个君主专制的空前高峰。
</p><p class="bbsp">
<br></p><p class="bbsp">如果我要评价明朝的话,估计就是按照这个思路。</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a href="http://www.njschool.cn/Chines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22">http://www.njschool.cn/Chines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22</a></p><p class="bbsp"><br></p><p class="bbsp"><a href="http://www.czt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949">http://www.czt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949</a></p><p class="bbsp"><br></p><table width="92%"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body><tr><td align="middle" height="35"><div align="center"><font class="bt" color="#000000"><strong><span class="STYLE1"><font size="4">中国明朝的内阁和美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标题]>end--></font></span></strong></font></div></td></tr>
            <tr>
                <td align="middle"><br></td></tr>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12">作者:<a href="http://www.cztj.gov.cn/ShowAuthor.asp?ChannelID=1&amp;AuthorName=%E5%AE%8B%E5%9B%AD%E6%96%8C" title="宋园斌">宋园斌</a>&nbsp;&nbsp;&nbsp;&nbsp;文章来源:本站原创&nbsp;&nbsp;&nbsp;&nbsp;点击数:266&nbsp;&nbsp;&nbsp;&nbsp;更新时间:2008-9-1&nbsp;</td></tr>
            <tr>
                <td valign="bottom" align="middle" height="5">
                  <table width="100%" bgcolor="#666666"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height="1">
                  
                  <tbody><tr>
                      <td><br></td></tr></tbody></table>
                  </td></tr>
            <tr>
                <td align="middle" height="35">保护视力色: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FAFBE6';setCookie('gbcolor','FAFBE6','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杏仁黄"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1.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FFF2E2';setCookie('gbcolor','FFF2E2','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秋叶褐"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2.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FDE6E0';setCookie('gbcolor','FDE6E0','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胭脂红"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3.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F3FFE1';setCookie('gbcolor','F3FFE1','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芥末绿"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4.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DAFAFE';setCookie('gbcolor','DAFAFE','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天蓝"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5.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E9EBFE';setCookie('gbcolor','E9EBFE','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雪青"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6.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EAEAEF';setCookie('gbcolor','EAEAEF','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灰"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7.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a onclick="tb1.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setCookie('gbcolor','FFFFFF','365')" href="javascript://"><img alt="银河白(默认色)" src="http://www.cztj.gov.cn/Article/image/color8.gif" width="10" border="0" height="10"></a>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字体:<a href="javascript:fontZoomB();">大</a>
                                <a href="javascript:fontZoomA();">小</a>】
                                &nbsp;&nbsp;&nbsp;<font color="red">热</font>&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009999">★★★</font></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div id="fz"><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nbs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其
实现在的内阁和明朝的完全不同了,只是在清末,学者翻译的时候借用了这个词,明朝的内阁,成员是内阁大学士,最高大学士叫内阁首辅,职责只不过是协助皇帝
处理问题,而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内阁尤其是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其内阁就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内阁总理就是事实上的国家元首,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o:p>&nbs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span lang="EN-US"><br></span>总统制特征<span lang="EN-US"> </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lang="EN-US"><br></span>第一,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症苦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海、陆、空三军,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毋需副署。<span lang="EN-US"> <br></span>第二,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互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作为行政机关的症苦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span lang="EN-US"> <br></span>第三,由当选的总统组织症苦,总统的选举与议会的选举分别进行,国会中的多数党不一定是执政党。<span lang="EN-US"> <br></span>第四,总统与议会的任期相对内阁制固定。议会不能对总统投不信任票,总统亦无权解散议会。<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o:p>&nbs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span style="">&nbsp;</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议
会民主制,也称议会制,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特点是其症苦首脑需要获得议会的支持才能工作,而这种支持一般通过信任投票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在采用这种
政治体制的国家中,立法体系与行政体系并不完全分立。议会民主制的症苦一般拥有多个党派,而且症苦首脑与国家元首分开。<span lang="EN-US"> <br style=""><br style=""><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行
政体系一般就是症苦的内阁,由症苦首脑(一般是总理或首相)领导。总理或首相以及全体内阁成员一般也是从议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议会中的议席。政
府首脑往往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在很多国家,内阁或内阁内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通过议会对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职。此外,行政体系也可以决定解散议会,重新
举行选举。 <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o:p>&nbs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在
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和症苦首脑的职务分开。在大多数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君主或是总统)是象征性的职位,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例如任
命公务员等。不过国家元首也会保留一些在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是在得到症苦首脑支持后
才会得到实行。 <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o:p>&nbs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议
会民主制在各国之间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国家通过宪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确定了症苦各部门的分工,而有些则只是照惯例执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中政党的数
目也可能因选举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症苦与地方症苦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无论是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的国家都适用议会民主制。 <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o:p>&nbs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议会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于地方症苦中:例如奥斯陆的行政体系就是立法体系的一部分。 <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lang="EN-US"><o:p>&nbs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内
阁一词首先由来于封建社会君主们的统治主体。在中国,君主首先任命一位宰相,然后以宰相为核心建立一界症苦,成为内阁。内阁通常是一个症苦的统治核心。近
代到了欧洲,内阁主要眼用于君主立宪国家。比如英国,荷兰等。像德国,名义上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症苦首脑的国家,总理任命的新症苦也可以称为内阁。中
国也是这样。而像美国那样则称不上内阁,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则直接向国会负责。</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nbsp;</p>
      <center></center>
                                        </div></td></tr></tbody></table><br><a href="http://lsqunyinghui.5d6d.com/thread-1235-1-1.html">http://lsqunyinghui.5d6d.com/thread-1235-1-1.html</a><br><br><h2>论明朝内阁首辅制度的先进性</h2>
                                               
                                               
                                                                                                                                                                                                                                                                        <div id="postmessage_4785" class="t_msgfont">中国的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nbsp; &nbsp; <br>
<br>
<br>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nbsp; &nbsp; <br>
<br>
<br>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
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症苦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
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症苦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nbsp; &nbsp; <br>
<br>
<br>
  大明永乐帝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专制皇帝,在永乐朝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
萧洒都无所谓(如隆庆帝和英国女王);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52任内阁),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误国!
大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清朝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把权力全部
抓在自已手中,因此专制成为大多数清朝皇帝的特点。
公元1402年,大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
了。&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后来,大明宣宗朝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
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
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
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nbsp; &nbsp;<br>
<br>
  &nbsp; &nbsp;<br>
   北京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大明朝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nbsp; &nbsp;<br>
<br>
  &nbsp; &nbsp;<br>
<br>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首先,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朝初期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nbsp; &nbsp; <br>
  &nbsp; &nbsp;<br>
<br>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br><br><a href="http://bbs.okhere.net/thread-216399-1-63.html">http://bbs.okhere.net/thread-216399-1-63.html</a><br><br><h2>论明朝的内阁制</h2>
                                               
                                               
                                                                                                                                                                                                                        明
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封建朝代。内阁制是其中央集权举措中最关键也是与其王朝兴亡相始终的制度,之后的清朝也加以继承并进一步完善改进。内阁
制的确立导致了一千多年丞相辅主政治的消亡,他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不朽性」理念追求的产物。而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内阁制为明王朝带来了所谓的「
稳定」,但也扼杀了冲破封建即成理念,从而走向停滞不前,不断衰落的道路。<br>
&nbsp; &nbsp;&nbsp;
&nbsp;明朝的内阁制始于洪武,成于永乐(海外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成于洪熙,即仁宗),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正月以「谋不轨」之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
之后,裁撤了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听命于皇上,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
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br>
但事实证明,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所产生的必然矛盾就是权力的无条件单独享受与个人精力之间的矛盾。洪武皇帝在废相之后,繁重的政务与冗长的奏折已使老皇帝
不堪重负,于是于十三年九月设置了春、夏、秋、冬四官以协赞政务(看来是盗版了武则天用过的名号)。十五年又访宋制设立所谓武英殿、文渊殿等殿阁大学士,
批阅奏折,以备顾问。<br>
但即使是这样,仍不能说皇帝的负担有多少减轻。到了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与机务大事,但「不置臣僚,不得专制诸司」,而「批达则出自御笔
」;宣德(成祖孙,其父享国仅一年)初年,开始让内阁和个别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的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书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由皇帝「易红
批出」,英宗因九岁登基,年龄尚小,太皇太后专一委政内阁,从此票拟制度化。<br>
&nbsp; &nbsp;&nbsp;
&nbsp;嘉靖时,皇帝迷信长生不老,将政务委于阁臣,并只与他们见面,长期影响朝政的宦官势力受到排斥,「阁权始专」,形成了长期的门户之争。内阁大学士开始有
「首辅、次辅、群辅」之分,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廷政务都由其调度。为了夺取首辅的权位,大学士联朋结党,攀引门生,互相倾轧排挤,采用各种权术打败竞争
对手。<br>
&nbsp;
&nbsp;&nbsp;&nbsp;万历初年,又遇上了幼主即位,张居正以首辅资格(实际上它是当时唯一的阁臣)教导幼主、治理朝政,自此拉开了明王朝最后一次挽救危机的改革序幕。改
革虽卓有成效,但他在辅政十年后溘然长逝,万历皇帝以乱政不忠等罪名将张居正家室查抄,子孙姻亲累者不计。自此事后,万历皇帝又因遭臣属劝谏过于宠信皇三
子的母亲并欲废长立幼而先勃然大怒,后又「消极怠工」,从此不理朝政,明王朝彻底走向了衰败。<br>
&nbsp; &nbsp;&nbsp;
&nbsp;综上所述,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极至发展与个人生理精力相对有限矛盾的调和。他是在统治者不情愿却又无奈的情况下产生的,是统治者
在具体实践之后,对继续维护乾纲独断的同时,保证政治事务的及时解决,和保全自身生理精力不过度恶性使用所采用的「两全措施」。<br>
&nbsp; &nbsp;&nbsp;
&nbsp;但纵观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内阁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就是明王朝不断衰败的过程。内阁制越是齐备、完善,越是能运作灵便;皇帝也就越昏聩,越不理
朝政。中央集权,乾纲独断是历朝历代君王的理想,也是朱元璋要求子孙后代一贯传承的理念,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发展导致最终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强臣,恰恰就
证明明朝守成的历代皇帝不堪承受这样集权理政的忙碌,他们罢工逃避与作出乖张的做法是在优越生活与辛勤工作之间作出的自然选择。他们显然没有开国洪武皇帝
贫农出身的经历、努力奋斗的历练和为自己创建国家的信念与毅力。明成祖是仅次于太祖又是唯一一个有资格享用这种权利的守成皇帝,但他为宦官势力的抬头敞开
了大门,为明朝的弊端又重重加上了一笔,这是否也是他为了减轻工作压力而采用的一种独特方式呢?<br>
&nbsp; &nbsp;&nbsp; &nbsp;
或许有人说,内阁制产生了一位千古「名相」——张居正,但不要忘了,张居正所处的时期,正是主弱臣强的特殊时期,他的这种方式的存在,即独断专行式的改革
是与封建王朝皇帝集权的政治根本相悖的,所以他虽能在一定的层面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历史也就只给了他十年的时间,小皇帝一旦长大,那种遭受不正统
权威笼罩的不自在就会驱使他为自己正名!政治上的打倒运动与经济上的再一次破坏同步进行也就不显得不合理了。<br>
&nbsp; &nbsp;&nbsp;
&nbsp;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设了「军机房」(即后来的军机处),再一次将内阁制做了改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化于其间」是其开设的原则与宗旨,于是封建
专制又进一步加强,但勤勉的皇帝短短十三年的光阴也为我们留下了积劳成疾的印象。那堆积如山的朱批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难安的深夜······<br>
&nbsp; &nbsp;&nbsp; &nbsp;看来内阁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封建王朝这对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笔者也无意想提出一种更加神奇的方案,在笔者看来,封建王朝的衰败灭亡就如同资本主义也为自己找到了掘墓人一样,笔者只想证明这种必然。<br>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下册)<br>
&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下册)<br>
&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br>
朱元璋传&nbsp; &nbsp;吴晗<br>
细说明朝&nbsp; &nbsp;黎东方<br>
古代政治家的故事 下 中华书局<br>
<br></div><b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朝內閣制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