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 發表於 2008-10-25 16:56:26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轉)

<P><A href="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MediaInternetJournal/mediaIntJrl20081016.aspx">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MediaInternetJournal/mediaIntJrl20081016.aspx</A></P>
<P>&nbsp;</P>
<P class=content>作者:  speakcantonese</P>
<P class=content>原載: <A href="http://cantonesestandard.wordpress.com/2008/10/16/%E3%80%8A%E5%B8%B8%E7%94%A8%E5%AD%97%E5%BB%A3%E5%B7%9E%E8%A9%B1%E8%AE%80%E9%9F%B3%E8%A1%A8%E3%80%8B/"><FONT color=#0000ff>正讀™?點讀!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2008年10月16日</FONT></A></P>
<P><FONT color=#0000ff></FONT>&nbsp;</P>
<P><FONT color=#0000ff>&nbsp;</P>
<P>
<HR width="100%">
</P></FONT>
<P></P>
<P class=content>1992 年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不以《廣韻》為尊,不求以「正音」獨霸天下,亦不先以韻書音為正音,再一邊「無奈接受」一些與韻書音不同的讀音,一邊以「習非勝是」排斥與韻書音不同但廣為人所接受的讀音。以下是此書的前言及說明文,各位可由此知道「何文匯正讀派」以外的聲音。 </P><BR>
<P class=section>前言 </P>
<P class=content>在香港,廣州話最流行,目前它仍是中文教學的主要媒介,因此許多在香港出版的字典都有粤語注音,但這些粤語注音,卻有部分跟香港通行的實際粤音有距離,令人感到無所適從,下面是一些例子: </P>
<P class=poem>字典音  香港通行粤音<BR>診     <BR>賄     <BR>肘    (走) (爪)<BR>蚱     (炸)<BR>饅     (蠻) (慢)<BR>戀      </P>
<P class=content>在《廣韻》中,上列各字的反切是: </P>
<P class=poem>診  之忍、直刃二切<BR>賄  呼罪切<BR>肘  陟柳切<BR>蚱  側伯切<BR>饅  母官切<BR>戀  力卷切 </P>
<P class=content>由此可見,字典音比香港通行的實際粵音更接近傳統的反切。可是,要全面照顧韻書上的反切是不可能的,請看下列例子:</P>
<P class=poem>反切        香港通行粵音品 丕飲切     <BR>薏 於力切     <BR>孕 以證切     <BR>壓 烏甲切     <BR>檄 胡狄切     <BR>打 德冷、都挺二切  </P>
<P class=content>同一反切的字,到了現在,也有分化為不同音的,例如:</P>
<P class=poem>反切        香港通行粵音<BR>鶯  烏莖切    <BR>櫻鸚 同上     <BR>麗  郎計切    <BR>戾唳 同上     <BR>隸  同上     <BR>敬  居慶切    <BR>竟  同上     <BR>膝  息七切    <BR>悉  同上     <BR>剔  他歷切    <BR>踢  同上      </P>
<P class=poem>反切        香港通行粵音<BR>憶億臆抑 於力切  <BR>薏    同上   <BR>鴨    烏甲切  <BR>壓    同上   <BR></P>
<P class=content>正如明代陳第 (1541-1617) 《毛詩古音考,序》所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B>文字和語音,都是會演變的</B>。就以文字為喻,「春」字小篆作萅,《說文解字》說:「萅,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楷書作「春」,「芚」旁變作「<IMG src="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MediaInternetJournal/images/mediaIntJrl20081016-part.png">」,可說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但我們還不是照樣把它寫作「春」嗎?這就是約定俗成。</P>
<P class=content><B>同樣地,廣州話的訂音,也有許多學者贊成約定俗成。問題是,哪些音我們接受,認為是約定俗成;哪些音我們不接受,認為是誤讀。</B>「刊物」的「刊」,讀 還是 ?「綜合」的「綜」,讀 還是 ?這對小學教學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小學生比較單純,如果同一個字,不同老師有不同的讀音,將會他們造成困擾。《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的出版,將會減少異讀,這無論對小學語文教學或粵音規範化來說,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P>
<P class=content>不過,由於長期以來,各安所習,對訂音的標準、原則以至每個字的建議讀音,相信都會有不少不同的看法。希望各位讀者多提意見,使這本讀音表能及早作出修訂。</P><BR>
<P class=section>《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說明</P>
<DIV id=tblctx>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width=60>一、</TD>
<TD>香港日前絕大部分小學的中國語文科都用廣州話授課。教師在備課時,如果對課文漢字讀音有懷疑,往往求助於字典、辭典等工具書。今人困擾的是:不同工具書間的讀音往往並不一致,使人無所適從。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有見及此,於是發起「常用字廣州話讀音研究」,先由院內工作小組(另見下文第十段)根據七種常用的字典、辭典、韻書找出有爭論性的漢字讀音,然後組織「常用字廣州話讀音研究委員會」(另見下文第十三段),擬訂「建議讀音」。《常用字廣州託讀音表》就是委員會的討論結果。</TD></TR>
<TR>
<TD>二、</TD>
<TD>本表是一份以小學語文教師為主要對象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目的在減少小學語文教師因漢字廣州話異讀太多而產生的困擾。至於教師講授其他用廣州話授課的科目時,當然也可以參考本表的資料。</TD></TR>
<TR>
<TD>三、</TD>
<TD>本表共收常用字4761個,包括語文教育學院1986年出版《常用字字形表》所收4721字(本表前面4719字與《常用字字形表》字碼一樣,*);另分別參考三種的漢字頻率統計中最常見的2000字,增加常用字和異體字42個,其中包括《常用字字形表》「附錄」中的異體字和「補遺」的字)。三種漢字頻率統計是:
<TABLE>
<TBODY>
<TR>
<TD>1.</TD>
<TD>《國民學校常用字彙研究》,國立編譯館,1967年,台北。</TD></TR>
<TR>
<TD>2.</TD>
<TD>《現代漢語頻率詞典》中的《漢字頻度表》,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杜,1986年,北京。</TD></TR>
<TR>
<TD>3.</TD>
<TD>《香港初中學生中文詞滙研究》中的《常用字表》香港教育署教育研究處編,香港症苦印務局,1986年,香港。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四、</TD>
<TD>本表每字給予編碼,正文(4719字)與補遺(42字)內容分別按部首順序排列;另有廣州話及普通話讀音索引,方便查問。</TD></TR>
<TR>
<TD>五、</TD>
<TD>本表每字資料分五欄編排,依次為:<BR><BR>1. 字碼; 2.漢字; 3.普通話讀音; 4.廣州話讀音; 5.廣州話讀音備註 <BR><BR>我們採用中文電腦(《國喬》軟件)編印字表及索引,標準字形方面資料,請參考《常用字字形表》。普通話讀音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83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印行的《現代漢語詞典》。1985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公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我們也根據這個表作了適當的修訂。本表所收4761字中,不見於《現代漢語詞典》的字,我們就參考其他詞典,其中包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1982年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的《重編國語辟典》。常見破讀字音在讀音欄內依次排列,並附詞例。所用音標系統另見第8頁《本表所用音標簡介》。 </TD></TR>
<TR>
<TD>六、</TD>
<TD>廣州話們所列讀音,在研訂過程中,力求審慎,希望盡可能照顧小學教師語文課堂上的實際需要,並根據一些原則來考慮(見下文第七段);<B>但我們無意樹立「漢字粵語正讀」權威,「廣州話」讀音欄所載的只是我們的「建議讀音」,教師授課時,可以採用我們的「建議」。為減少異讀的困擾,我們在廣州話讀音欄內,只建議一個讀音</B>(只有八字的異讀,委員們難以取捨,結果二讀並存於廣州話讀音欄內,用「或」音表示)。這並不表示見於其他字典詞典的無別義異讀是誤讀或不能接受,況且委員認為可以接受的異讀,我們都盡可能在備註欄說明(詳見第八段)。</TD></TR>
<TR>
<TD>七、</TD>
<TD>研訂字音時,主要根據下列原則考慮:(漢字前為字碼,下同)
<TABLE cellSpacing=0>
<TBODY>
<TR>
<TD>1.</TD>
<TD>字有正讀俗讀,而俗讀為多數人所接受者,取俗讀為建議讀音。例如:<BR>2307 澡 取 tsou3 為建議讀音</TD></TR>
<TR>
<TD>2.</TD>
<TD>無別義作用的異讀,取最常用者為建議讀音,頗常用者放入「備註」欄,不常用者不取。例如:<BR>4476 顆 取 fo2 為建議讀音,lo2 入備註,不取 fo3</TD></TR>
<TR>
<TD>3.</TD>
<TD>有別義作用的異讀(即「破讀」),按常用度在讀音欄內依次排列,並附詞例,不常用音不取。例如:<BR>0627 單  1)daanl 丹 單純     (古人名) sim4 蟬 單于 2)sin6 善 性單</TD></TR>
<TR>
<TD>4.</TD>
<TD>專有名詞的讀音,原則上以文獻或學者考證的意見為依據。例如:<BR>074 可汗  取 hak7 hon4為讀音</TD></TR>
<TR>
<TD>5.</TD>
<TD>因字形接近而誤讀的讀音,仍以正讀為建議讀音。例如:<BR>3038 紊 man6  不取 loen6 (吝)</TD></TR></TBODY></TABLE></TD>
<TR>
<TR>
<TD>八、</TD>
<TD>「備註」欄內,原則上收錄下列資料:<BR>
<TABLE>
<TBODY>
<TR>
<TD>1.</TD>
<TD>常用的廣州話口語讀音。例如:(最後一攔是備註資料)<BR>0022 丸  jyn4 元   (語)jyn2 苑</TD></TR>
<TR>
<TD>2.</TD>
<TD>無別義作用而頗常用的異讀。例如:<BR>0319 凹  nap7粒   (又)aau3 抝</TD></TR>
<TR>
<TD>3.</TD>
<TD>古代漢語通假字的異讀而見於本港中小學語文教材者。例如:<BR>3736 說  1) syt8 雪 說話 (古)同悅 2) soey3 稅 游說</TD></TR>
<TR>
<TD>4.</TD>
<TD>古代專有名詞的異讀而見於本港中小學語文教材者。例如:<BR>2075 氏 si6 是   (古民族名)dzi1 支月氏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九、</TD>
<TD>委員會針對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朗讀語文教材的需要而研訂字音。因此本表不收錄只出現於口語的俗音,如 1652 擁 yung2 不收 ung2;2039 歪 wai1 不收 me2。變調語音亦不收,如 1191 座 dzo6 不收 dzo2。至於 1169 平 ping4 有字典音peng4的(如物價好平)本表不收後者的讀音,因為語文教材不會用方言擬寫,而粵方言中的物價好「平」,書面語應該是「便宜」。 </TD></TR>
<TR>
<TD>十、</TD>
<TD>「常用字廣州話讀音研究」由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下列成員於1987年4月開始工作:
<TABLE cellSpacing=0>
<TBODY>
<TR>
<TD>1.</TD>
<TD>統籌者:何國祥</TD></TR>
<TR>
<TD>2.</TD>
<TD>統籌助理:吳鳳平(鄭崇楷於 1988 年 7 月至 1989 年 4 月吳小姐進修期間擔任統籌助理工作)</TD></TR>
<TR>
<TD>3.</TD>
<TD>工作小組成員:李學銘、何國祥、姜貝玲(1987 年 4 月至 1988 年 5 月)、鄭佩芳、唐唐秀玲、劉關之英、梁燕冰、陳蘇潔玉、鄭崇楷、吳鳳平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十一、</TD>
<TD>工作小組根據下列七種常用字典、詞典或韻書找出有爭論的讀音,供委員會討論。
<TABLE cellSpacing=0>
<TBODY>
<TR>
<TD>1.</TD>
<TD>《 粵音韻彙》重排本,黃錫凌著,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87年(初版1941年)</TD></TR>
<TR>
<TD>2.</TD>
<TD>《辭淵》,施庸盦、茅瑩甫主編,華通公司出版,1986年(初版1948年),香港。</TD></TR>
<TR>
<TD>3.</TD>
<TD>《中文字典》,喬硯農編著,香港華僑語文出版杜,1984年(初版1963年)</TD></TR>
<TR>
<TD>4.</TD>
<TD>《同音字彙》,余秉昭司鐸著,光華圖書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1971年),香港。</TD></TR>
<TR>
<TD>5.</TD>
<TD>《中華新字典》,中華書局香港分局出版,1986年(初版1976年)</TD></TR>
<TR>
<TD>6.</TD>
<TD>《李氏中文字典》,李卓敏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TD></TR>
<TR>
<TD>7.</TD>
<TD>《廣州音字典》,饒秉才主編,廣來人民出版社,1983年,廣東。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十二、</TD>
<TD>七種工具書問的讀音分歧,可分八類,加上委員會的建議讀音不見於七種資料,便成下列九類有爭論的讀音:
<TABLE cellSpacing=0>
<TBODY>
<TR>
<TD>1.</TD>
<TD>聲母歧異</TD></TR>
<TR>
<TD>2.</TD>
<TD>韻母歧異</TD></TR>
<TR>
<TD>3.</TD>
<TD>聲調歧異</TD></TR>
<TR>
<TD>4.</TD>
<TD>聲、韻均異</TD></TR>
<TR>
<TD>5.</TD>
<TD>聲、調的異</TD></TR>
<TR>
<TD>6.</TD>
<TD>調、韻均異</TD></TR>
<TR>
<TD>7.</TD>
<TD>聲、韻、調均異</TD></TR>
<TR>
<TD>8.</TD>
<TD>破讀與否不一</TD></TR>
<TR>
<TD>9.</TD>
<TD>建議讀音不見於七種資料</TD></TR></TBODY></TABLE><BR>上述資料經整理後,如有需要,將於稍後發表。 </TD></TR>
<TR>
<TD>十三、</TD>
<TD>「常用字廣州話讀音委員會」於1988年1月成立,至1989年8月期間共召開十一次會議。委員會成員,包括院外和院內人士: <BR><BR>   顧問:羅忼烈教授(香港大學,澳門東亞大學) <BR><BR>   主席:何國祥先生(語文教育學院) <BR><BR>   秘書:吳鳳平小姐(語文教育學院) <BR>   (吳小姐1988年7月至1989年4月赴新加坡進修期間,秘書一職曾先後由姜貝玲小姐及鄭崇楷先生暫代) <BR><BR>   委員:陳志誠先生(香港城市理工學院) <BR>   張日昇博生(香港理工學院) <BR>   張群顯博士(香港理工學院) <BR>   姜貝玲小姐(柏立基教育學院) <BR>   林章新先生(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BR>   李潤生先生(葛量洪教育學院) <BR>   單周堯博土(香港大學) <BR>   余迺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BR>   陳煒良博士(語文教育學院) <BR>   鄭崇楷先生(語文教育學院) <BR>   李學銘博士(語文教育學院) </TD></TR>
<TR>
<TD>十四、</TD>
<TD>字音研訂,亦如字形一樣,往往眾說紛紜,手論甚多。我們不敢奢望本表所列字音,能夠盡如人意,但我們希望本表所提供的資料,能對語文教學工作者有切實的幫助。為使本表減少錯漏,並可在將來有進一步修訂,請語文教師、教育界先進、社會人士不吝賜教。來函請寄: <BR><BR>  香港醫院道二號 <BR>  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 <BR>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研究」小組收 <BR><BR>* 《常用字字形表》於1990年10月修訂再版,所收字數及字碼與1986年初版略有不同。</TD></TR></TBODY></TABLE></DIV>

外外星人 發表於 2008-10-25 17:05:30

未齐噃!<IMG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smilies/default/tongue.gif" border=0 smilieid="7">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