戇「居」實是...
戇車,我猜意作亂碰之車(或人).<br>有无人反對?<br> 原帖由 <I>攸固</I> 於 2008-9-13 01:39 發表 <A href="http://bbs.cantonese.asia/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06641&ptid=12289" target=_blank><IMG onclick=zoom(this) alt="" src="http://bbs.cantonese.asia/images/common/back.gif"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border=0></A> 戇車,我猜意作亂碰之車(或人).有无人反對? 應該唔會有人贊成 <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在一個blog看到:<br><br>戇居一詞的來源:<br><br>一個人神色慌張,目光呆滯,看上去傻呼呼的,有人會說他「戇居居」。「戇居居」其實本應作「戇目目目目」或「戇瞿瞿」,於《粵語探源》一書正有說。(註:「目目」為一字)<br><br>(一)首先是「戇」字:<br><br>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謂:「戇,愚也。」又謂:「愚,戇也。」<br><br>「戇」即是愚蠢。《韓非子‧六反》云:「嘉厚純粹,整穀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戇」、「愚」兩字同義,所以可以並列為「愚戇」。「愚戇之民」就是「愚昧無知的平民」。「戇」在《廣韻》的注音是「陟降切」,讀「壯」。可是在日常的口語中,「戇」的讀音是「昂」之陽去聲,不但聲調改變了,連聲母也改變了。這大概是受到粵地方音的影響。<br><br>(二)至於「居居」,其實應該寫做「目目 目目」或「瞿瞿」。<br><br>「目目」和「瞿」都是很古老的字。《說文》訓「目目」為「左右視也」,「目目」即是左望右望的意思。用「戇 目目 目目」來形容人恍惚、慌張的神情,可謂十分傳神。「目目」在《廣韻》的注音是「舉朱切」,正得「居」音。<br><br>《說文》云:「凡目目之屬皆從目目。」這是說,但凡有「左右視」的含義的字,都從「目目」。「目目」下面加一個「隹」(短尾的雀鳥)便是「瞿」。「瞿」讀曰「渠」。《說文》謂:「瞿,鷹隼之視也。」「瞿」是指鷹隼的銳利目光。人受驚的時候,往往也會像鷹隼般瞪目,故「瞿」又可以解作驚視。由此引申,「瞿」又有驚愕、驚恐的意思。而為了表明這個意義,古人在「瞿」的旁邊加上一個「心」,遂造了「懼」這個字。<br><br>「瞿」和「目目」在古時是相通的,其中「瞿」比較常用。<br><br>(1)《詩經.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瞿瞿。」,這裡的「瞿瞿」是謹慎、顧禮儀的樣子。<br><br>(2)《毛詩傳》云:「瞿瞿然,顧禮義(儀)也。」「瞿瞿」是人拘於禮儀而左顧右盼的樣子,同樣有「慌失失」的意味。<br><br>(3)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曾提到「瞿瞿」:「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毛詩傳》云:「瞿瞿,無守之貌。」而所謂「無守之貌」,唐朝孔穎達《五經正義》謂:「無守之貌,精神不立,志無所守。」古文的「志」是指心意,「志無所守」即是心不在焉。「瞿瞿」所表現的「無守之貌」,就是無精打采,恍兮惚兮的樣子,與粵語「居居」之意相若。<br><br>(4)《禮記.檀弓上》:「既殯,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孝子在父母殯殮後張皇失措、進退失據的神色,也叫「瞿瞿」。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對這句說話分析得尤其透徹,他道:「瞿瞿,眼目速瞻之貌……貌恆瞿瞿如有所失而求覓之,不得然也。」可見「瞿」與張皇失措的「懼」字是意義相近的。<br><br>(5)戰國時的荀子曾在《非十二子》中嘲諷當時學者的狼狽相:「其容簡連,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盡盡然,盱盱然。」<br><br>荀子罵人「瞿瞿然」,就正如今人取笑人「戇居居」一樣。所以更印證了「瞿瞿」即為「居居」的本字。</span> 廣東電視經常寫成「憨居」,有病 我仲估"戇居" 係廣府人岐視祖籍贛州的客家人,等於話你係"鄉下仔"咁添 是不是指「(某物)不该翘起的时候翘起」<br>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