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4:56:52

映象广州·行走 小楼从此名思复 不尽千秋父子心

<P>  繁华的江南大道中,车水马龙,熙熙攘攘。</P>
<P>  密密麻麻的高楼中,从一条叫东街的僻静的小路转进去,没多远,便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园子,在一片灰色的钢筋水泥中,围起一片绿阴。它是如此的沉默,高高的铁门紧紧闭锁,往里张望,一座白色的六角亭子,在绿树掩映下,格外引人注目。</P>
<P>  这座亭子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思复亭。</P>
<P>  这不是一座普通亭子。它是为纪念一个叫陈复的革命烈士而建。在70多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他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坚定而执著,直至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P>
<P>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亭子。它寄托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尽哀思和真挚的爱。陈复的父亲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元老。虽然分属不同党派,但跨越一切界限的父子情深,令两人的心紧紧靠近。儿子牺牲后,陈树人发出「已非吾子是吾师」的悲泣,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P>
<P>  多少热血多少柔情,尽在思复亭中……</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4:58:09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0/B2/res03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陈复烈士墓。</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03:09

艺术家之家

<P>  陈复,又名陈志复,祖籍广东番禺县明经乡,出生于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艺术家家庭。</P>
<P>  他的父亲陈树人,本号韶,一代艺术大师。陈树人题画时常用「拈花微笑子、葭外渔子、二山山樵」等名。他小时曾在私塾读书,但天性爱好画画,17岁时,负笈到广州河南隔山乡(位于如今广州海珠区)十香园,师从被称为「岭南画派启蒙祖师」之一的居廉学画,成为居廉的关门弟子。</P>
<P>  当时,居廉的哥哥居巢的孙女居若文,也住在十香园。居廉见陈树人品性纯良,潜心学画,深为喜爱,便对居若文的母亲王氏夫人说:「我看树人不但品学兼优,且相貌不凡,特别双目炯炯有神,将来必有所成就,是学生中数一数二的人才。我欲将阿满(居若文的乳名)介绍给他,未知意下如何?」当时王氏听了,十分高兴,说既然是七叔公的眼力,一定不差,于是应允婚事。</P>
<P>  1903年,居廉做媒,陈树人与居若文共偕连理,并于1907年4月,诞下长子。陈树人对这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很是喜爱,给他取了个含义深远的名字:志复,寄予「以复兴中华为己任」的希望。</P>
<P>  上个世纪初期,革命思潮激荡神州大地。和许多怀着救国梦想的青年一样,陈树人在追寻革新画坛的梦想的同时,参加同盟会,忠实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知书识礼的居若文,思想开明,同宋庆龄、何香凝等革命家时有往来。</P>
<P>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父母的一举一动,陈复从小在心里播下民主革命思想的种子。</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05:30

才华横溢「圣人儿」

<P>  陈复5岁时,到广州南武小学读书。1915年,由于陈树人当时在日本东京立教大学读书,居若文伴随在身边,年纪小小的陈复,也东渡日本,来到父母身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不久便入读横滨华侨小学。虽然两地相隔不远,但陈复便开始受到独立生活的磨炼。</P>
<P>  1919年,深受孙中山器重的陈树人,以特派员兼美洲加拿大总部部长身份,赴加拿大负责国民党全党党务,居若文随行。他们对从小自立能力很强的陈复,比较放心,把他单独留在广州,由其外婆居王氏和居若文三姐居逊卿照顾,升读广州南武中学。</P>
<P>  少年陈复,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从表面上看,他性格内敛,沉默寡言,手不释卷,类似「书痴」,但那颗年轻的心,就像燃烧着的一团熊熊烈火,对国家时局格外关注,老师和同学都很喜爱他,称他为「圣人儿」。</P>
<P>  1922年,陈树人奉孙中山之命,回上海国民党总部工作,把陈复接到上海复旦中学读书。其时,正是中国CCP成立的第二年,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迅速传播。在这股热潮中,陈复开始阅读有关书刊,接触马克思主义,渐渐地,他深深为这种理论折服,对革命有了较深认识。</P>
<P>  1923年开始,怀着救国救民梦想的陈复,投身上海工人运动。为深入到群众中,他脱下学生装,换上黄包车工人的衣服,以拉车子作掩护,在群众中散发革命传单,宣传革命道理。</P>
<P>  陈复还经常与在广东革命政府工作的父亲通信。他在信中洋洋数千言,评论时局,针砭时弊,其出色的论辩才能和精辟的见解,使父亲十分惊讶。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时,常向陈树人索阅陈复信件,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华很是佩服,报章也常登载信件内容。陈树人后来在《哭子复》诗中写道「至理名言惊老辈,一时传诵到中枢」,所说的正是这件事。</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07:03

被捕入狱 坚贞不屈

<P>  1925年,对陈复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当时,广东革命政府接受苏联的倡议,选送一批青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陈复与廖承志、蒋经国等人,一同被选中前往学习。在留苏期间,陈复系统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了中国CCP,更坚定自己的人生道路。</P>
<P>  1929年,陈复毕业回国,被安排到CCP广东省委领导的香港《工人日报》任副社长。当时,革命斗争环境异常艰苦,报社经费严重不足,陈复一方面鼓励大家士气,站稳革命立场,另一方面动员大家勤俭节约,同心合力渡过难关。</P>
<P>  与此同时,陈复还设法与家庭秘密联系,取得经济上的支持,而《工人日报》在多方努力之下,艰苦经营,最终能在困境中坚持了下来,成为向群众宣传革命斗争思想的阵地,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力。</P>
<P>  1930年春,陈复化名陈志文,到天津任CCP顺直省委宣传部长,秘密开展党的宣传活动。居若文对儿子所从事的工作很担心,劝他不要干冒险的工作。陈复理解母亲心情,但革命救国是他毕生的理想,他向母亲表明态度:「为了工农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即使丢了脑袋也心甘情愿。」</P>
<P>  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陈复印发报刊,传递进步书籍,传播革命思想,自然成为反动派的眼中钉。不久,他的行踪为敌人察觉,被捕入狱。</P>
<P>  聂荣臻当时是陈复的战友,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对这件事有这样的描述:「新省委由贺昌同志任书记,我任组织部长,陈复同志任宣传部长……陈复同志是国民党元老著名改组派人物陈树人的儿子。这个同志年轻,很活跃,有能力,经过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来。我离开天津时,他住进了我住过的房子,不久被捕。」</P>
<P>  在狱中,敌人为逼供,对陈复多次施行「插指甲」的酷刑。十指连心,陈复的手指被插得鲜血淋漓,疼痛钻心,但这个坚强的青年,咬紧牙关,始终不说出党的半点机密,敌人也无计可施。</P>
<P>  爱子被捕,心急如焚的陈树人,请其故交罗文干设法营救。罗文干于1930年秋,将陈复保释出来,掩护陈复在他家的地下室住了大半年,才返回广东。出狱后,党派陈复返回广州,出任CCP广州市委宣传部长。</P>
<P>  然而,反动势力并没有就此罢休,一年多后,一场更大的风暴袭来。</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11:32

江南秋雨黯羁魂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0/B2/res11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陈复烈士像。</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13:42

刑场上的呐喊

<P>  年纪轻轻便锋芒毕露的陈复,死于一场有预谋的绑架暗杀。</P>
<P>  上世纪30年代初,陈复回到广州,隐居在父亲在广州的私宅:樗园(如今东山口陈树人纪念馆一带)。他「莳花艺果,闭门读书」,以陈家的「表少爷」身份作掩护,暗地里积极开展地下党的宣传工作。</P>
<P>  当时,主持粤政的是被称为「南天王」的陈济棠,为搜捕CCP人,他的爪牙遍布全城,对像陈复这样的骨干力量,自然更不会放过。</P>
<P>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复遇到另一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女儿,其行踪马上被反动当局觉察,受到秘密监视。但由于陈树人有一段时间也住在樗园,投鼠忌器,侦缉队不敢贸然动手。</P>
<P>  1932年4月,陈树人离开广东北上,反动当局认为机会到了。这年8月10日下午,陈复离家外出。他在东山署前路登上公共汽车后,立刻被两名侦缉驾车跟踪。当陈复在仓边路口下车时,尾随的侦缉将他强行绑架到小汽车内,一直驶向维新路(今起义路)市警察局里。</P>
<P>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陈复没有被吓倒,被捕后,拒绝透露任何关于党的秘密。反动当局对这个「顽固分子」没有任何办法,但他们也知道,由于陈树人的关系,如果不迅速把陈复秘密杀掉,就会夜长梦多,引来很多「麻烦」。</P>
<P>  晚上8时左右,侦缉长梁子光把陈复押至天字码头号,用汽船开至当时反动政府屠杀革命志士的魔窟:南石头「惩戒场」,用假名向场长桂玉仲郑重交代:此案重大,须严守秘密。</P>
<P>  当晚1l时,梁子光亲自把陈复押上刑场。就义前,陈复一再厉声抗议,高声呼喊:「我无罪,你们不得无礼!」然而,罪恶的子弹仍然射进他的身体,陈复倒在地上,鲜血染红南石头那块土地。</P>
<P>  这一年,他仅有25岁。</P>
<P>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陈复的遇害十分震惊,作诗挽陈复:「门绪承通德,才名擅特殊。少年有芒角,山路尚崎岖。抚卷唯增感,斯人忽已徂。平生真勇在,应不惜糜躯。」</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14:53

《哭子复》

<P>  当年,反动当局残忍杀害陈复后,为掩饰其罪行,到处散布「陈复遭到土匪绑架失踪」的谣言。</P>
<P>  然而,乌云终究不能阻挡阳光。革命者的浩然正气感动了在「惩戒场」打杂的一位工人。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烈士的遗物及被秘密杀害的消息送去樗园陈宅,反动当局的谣言不攻自破。</P>
<P>  陈树人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回广州。知道真相后,他悲愤万分,于1932年10月5日写了《为陈复惨被掳杀报告书》一文,发表在上海《新民报》,揭露反动当局「扬言陈复失踪,为消灭痕迹之计」,并指出「其黑暗残忍之手段,十倍于绑匪撕票,实中外从来未有之耻辱事。」</P>
<P>  作为父亲,虽然和儿子信仰不一,但陈树人对陈复的人生选择抱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他怆然涕下,饱含泪水,写下感人至深的《哭子复》诗八首:</P>
<P>  江南秋雨黯羁魂,三字传来狱最冤。不觉惊疑今宇宙,人情天理已无存。</P>
<P>  无言不戏读书痴,尚记髫年入学时。师长深怜同学爱,同声交誉圣人儿。</P>
<P>  万言几度寄家书,乳臭当年犹未除。至理名言惊老辈,一时传诵到中枢。</P>
<P>  下层工作不辞卑,游学归来更念兹。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P>
<P>  愿娘毋再念斯男,革命捐生我所甘。屡向慈亲挥涕道,语终成谶也可堪。</P>
<P>  一载团圆得在家,辛勤卉树种横斜。樗园此后来游客,忍看烂斑堕泪花。</P>
<P>  依然马阮与高刘,窃柄南朝祸不休。异己诛锄才快意,沉冤那复顾同镳。</P>
<P>  小楼从此名思复,不尽千秋父子心。果汝九泉心未了,好于魂梦再相寻。</P>
<P>  其中,「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一句,感人肺腑,在当时广为传诵。</P>
<P>  陈复之死,对陈树人来说,是重大打击,「小楼从此名思复,不尽千秋父子心。」个中沉痛和思念,无法言说。</P>
<P>  </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17:26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0/B2/res07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思复亭。</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20:22

选址刘王殿岗

<P>  陈复牺牲后很长一段时间,陈树人久久不能释怀,他把陈复在樗园所住的地方,改称「思复楼」。</P>
<P>  此外,根据习俗,尸体需经三年才可以取出骸骨重葬,因此,陈树人为陈复建墓的强烈愿望,在1935年才能进行。</P>
<P>  陈树人把陈复墓地选在隔山乡息园里的刘王殿岗,即如今思复亭一带。当年,息园是陈树人绘画著书休憩的地方,毗邻十香园,风光旖旎,「有树千余株,池亭桥榭,具体而微,名之曰息园……公余之暇,辄邀僚友游宴其间,闲眺冷吟,聊涤尘虑」。陈树人把陈复安葬在这里,正是想让儿子在这优美的山水间得到安息。</P>
<P>  由于政治环境仍然险恶,陈复之墓的兴建颇为曲折。当时,陈树人碍于时局,不能回乡,于是托女婿桂铭敬的弟弟桂铭熹代理。桂铭熹冒着危险,带人到息园的刘王殿岗建墓,并建了一个六角墓亭,陈树人取名叫「思复亭」。&nbsp;</P>
<P>  据后人回忆,当时,亭前有一对石狮,墓碑上「陈复先生墓」是著名书法家、陈树人的亲家桂南屏太史所题。桂铭熹又把陈树人所写的《为陈复惨被掳杀报告书》和《哭子复》诗,分别镌刻在墓碑两边的石板上。</P>
<P>  反动当局发现后,害怕陈复被害真相大白于天下,派人把墓亭里的诗文偷偷凿去,只有那思复亭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十分坚固,难以破坏,仍然屹立至今。</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25:06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0/B2/res09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哭子复》碑。</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27:54

江南几度风雨

<P>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P>
<P>  息园在战火中面目全非,烈士之墓,埋在刘王殿岗上疯长的蔓草之中,一度沉寂。直到建国后,陈复的英雄史迹,渐渐浮出历史地表,他的遗骨,也迁葬至沙河银河公墓。</P>
<P>  1986年10月,政府把陈复遗骸复迁回原址,并扩建了墓园,重修了烈士墓碑和墓亭,加建了门楼及碑墙,在亭中重刻《报告书》和《哭子复》诗文,逐渐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P>
<P>  陈复生前的战友聂荣臻,对这个一生忠于革命事业的烈士久久不能忘怀,他亲笔书写「陈复烈士之墓」几个大字,镶嵌在墓园门口上方。</P>
<P>  墓园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如今,每年到这里瞻仰烈士遗迹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学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他们常常结队来到这个小小的墓园,静静缅怀这位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志士。</P>
<P>  英烈远去,浩气长存。</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29:11

<P><IMG src="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7/20/B2/res05_attpic_brief.jpg" border=0></P>
<P>&nbsp;</P>
<P>思复楼。</P>

卢总 發表於 2008-8-23 05:30:28

<P>  策&nbsp;&nbsp;划:赵&nbsp;&nbsp;洁</P>
<P>  撰&nbsp;&nbsp;文:梁&nbsp;&nbsp;婵</P>
<P>  摄&nbsp;&nbsp;影:王维宣&nbsp;庄小龙</P>
<P>&nbsp;</P>
<P><A href="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7/20/content_262137.htm">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7/20/content_262137.htm</A></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映象广州·行走 小楼从此名思复 不尽千秋父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