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粵語源流絮談
粵語源流絮談許揚 2005-5-25
粵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它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南部,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加上旅居海外的廣東人(包括香港人),據估計,目前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口已有八千多萬。
粵語又分為好多種地方話和次方言。廣東境內有廣府話、四邑話、高陽話、吳化話、連山話等,這些次方言有的比較接近,也有些差別較大,一般認為,分布在廣州及其附近幾個縣市、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港澳的廣州話是粵語公認的標準語。
粵語的形成和發展經過一定的歷史軌跡。據史籍記載,現在的粵語區,從周秦以前直至近代,都是少數民族地區,春秋戰國時代統稱為「百越」。公元前三世紀,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派遣五十萬大軍到嶺南來「鎮守邊疆」,並大量遷入中原漢族移民,加速了越人的漢化。秦亡後,趙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和輯百越」,提倡與越人通婚,推行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文化,使得秦漢時期的古漢語與少數民族的古台語融合而形成了最早的粵語。
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為了征服南越國,從巴蜀夜郎等地,調派了數以十萬計的士兵。因此,在現代語裡,不但可以找到許多古漢語的基本詞彙和語法形式,而且也可以找到許多古壯侗語的許多基本詞彙和語法形式。只要分別將現代粵語同現代漢語普通話,以及現代壯語和環語作概略的比較,就可以看到它們的相互關係。
專家分析認為,粵語可說是中原漢語、當地土話、少數民族語言和外來語的「雜交品種」。直到現在,粵語中還有不少當年「百越雜處」的痕跡。譬如「這」說成「呢」,就和壯、侗、傣、黎、布依語相同或近似。又如細想叫?,抓住叫掀,一團叫一舊,便是壯語。乜、擰等字都唸陰調,也和壯語相似。修飾詞放在被修飾詞後面,譬如客人叫人客,乾菜叫菜乾,公雞叫雞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壯語的構詞特徵。漢語和壯語雖然都屬於漢藏語系,但畢竟不是同一個語族,粵語卻能將它們熔為一體,融會貫通,大而化之。
專家發現,在有嶺南古都之譽的廣東封開縣的長安和鄰近的懷集縣的詩洞、橋頭、永固等鄉鎮的部分村莊,有一種被當地人稱為「標話」的語言,它完全不同於廣東境內的白話、客家話、潮州話、雷州話,被華南師範大學的語言專家稱為古粵語「活化石」。「標話」許多辭彙跟白話完全不同,例如將「抹桌子」讀做「坐床」、「什麼東西」讀做「門西」、「什麼地方」讀做「奶文屋蕩」、「豬肉」讀做「牛素」、「眼淚」讀做「水眼」、「早飯」讀做「飯早」等等。
據考證,廣東的白話發源於封開,講白話的漢人先祖大都是秦漢時由中原遷徙到封開。而講標話的漢人祖先是春秋戰國時由中原遷來,比講白話的封開漢人先祖要早幾百年。「標話」因保留了古漢語的音節、辭彙,融合了壯族的部分語言,十分難懂。
時至今日,由於廣東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而且毗鄰經濟繁榮的港澳地區,粵語的地位迅速提升,成為一種強勢方言。現在廣東客家話和閩南話地區的城鎮也開始使用粵語,懂得粵語彷彿成了一種先天的優勢。其他省區很多人為了能更方便地和廣東商人或者港商做生意,都紛紛想學粵語,這進一步提升了粵語的地位。
轉自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5-25/tk-405998.htm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