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歐洲粵語社區 [原創]
當代歐洲粵語社區粵語群體是指以粵方言為主要社會用語的華人群體,是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華人社會的主要構成部分,粵語自然是這幾國華人社區的通用語言。據英國的老華僑介紹,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歐洲中餐館所能雇用的新工人幾乎都只是會粵語的“香港人”,而且不會說“香港話”就沒法當老闆,換言之,“香港話”成了當地中餐館內部的交際用語。在英、荷=德、比等西歐國家,這一方言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日:不管你來自何處,要想在上述國家的中餐館打工,學會聽、說“香港話”幾乎是“必修課”。
“香港人”實際上是一個外延十分模糊的概念,在歐洲華人社會中,“香港人認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自稱為“香港”人的人群中,除了“香港新界人”之外,還包括以下兩類人“
1 不少廣東寶安人習慣自稱是“香港人“。廣東寶安與香港山水相連,寶安人是最早移居歐洲的中國人群體之一。早在20世紀初,英國、荷蘭等地最早形成的華人聚居區中,都先後出現過在當地華人社會中稱雄一方的所謂”寶安幫“。20年代後,由於中國大陸直接移居歐洲十分困難,因此,有些想離開當地農村的寶安人,即借地利之便前往香港稚??0世紀60年代之後,因香港形勢變化而西歐又凹現誘人的經濟機會,於是寶安人再度成批移民西歐。
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二戰後歐洲經濟的復興,中餐業在英國蓬勃興起,到處繼續中餐廚師幫工。其時,中國大陸正緊?#93;人口向外遷移的大門,而仍然處於英國統治下的香港新界地區則面臨經濟轉性的衝擊期,傳統的稻作農業在進口優質大米的衝擊下一蹶不振,農村請你那紛紛向外智蟪雎贰l妒牵???c香港兩地經濟收入呈現的巨大差額,以及二戰前留居歐洲的“寶安幫“所提供的鄉緣紐帶,帶動了香港新界農村青年源源湧向西歐。
由於不少寶安和香港新界沾親帶故,加之20世紀60年代後移居西歐的寶安人大多先在香港生活過異端時間,而且他們往往是以“香港人“身份移居西歐的 ,因此,他們習慣於說自己是”從香港來的“,或乾脆就說自己是”香港人“。
2 西歐的“香港人“中還包括相當一些祖籍在中國大陸其他省份而經由香港移居西歐者。這一群體大致包括三部分人:一部分是在1949年前後由中國內地遷居香港者,還有一部分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以不同方式”越境“進入香港 的大陸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在香港生活過若干年,能說一口香港式粵語,且以”香港人“身份移民西歐。
在20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尤其是在西歐的華人中間,“香港人的認同”的形成包含有多重的政治、經濟因素。其一,在政治上,相對處於“中性”的香港人身份,可以使他們在祖籍國海峽兩暗對立的敏感形勢下,對雙方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其二,在經濟上,認同於相對人多勢眾的“香港人”群體,有利於他們躋身其中,依靠其勢力,利用其網路,始以求得稚??悖?^以探求發展之利。其三,毋庸諱言,試圖避開當年如何離開大陸不愉快話題,“忘卻”一段不太“體面”的經歷,也是其中部分人認同於“香港人”身份的一大潛在心理因素。
由於如上種種原因,在歐洲國家中,英、荷、比、得四個國家的華人社會已具有濃郁的香港文化色彩為特點:“唐人街”商場的營業員說的是粵語;大多數中文學校的教學用語是粵語;當地中文電臺、電視節目所使用的基本上是粵語;中文書店中的雜誌、出租的錄像帶影碟大多來自香港;當地的中文報紙上也大多辟有“香港專版”,津津樂道於香港的種種“八卦”。“香港人”因而順理成章地成為該群體的集體符號。
廣府南寧仔整理自《海外華人研究論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