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0|回復: 1

[民風民俗] 中山澳門專家聚首共同弘揚香山文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20 09:5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月16日,由中山市社科联及香山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组成的学者访问团专程前往澳门,与澳门社会科学学会会长刘伯龙等澳门社科界学者就「香山文化」的研究进行座谈,两地学者一致认为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香山文化发展。

  座谈会上,两地专家学者均认为,中山提出香山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远,香山文化研究为两地学术界的进一步合作打开了全新局面。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会长郑国强认为,澳门、中山、珠海应该在香山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强沟通与协作,优势互补,打造「大香山经济协作区」。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长关锋强调,在香山文化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应该搭建香山文化研究框架,进行规范化、可持续研究。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监事徐新认为,香山文化研究范围不应仅限于中珠澳三地,还可以走得更远。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张卓夫则提出,语言、风俗、习惯等都是香山文化研究的具体内容,应加以重视。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陈锡侨指出,要利用全社会关注香山文化的契机,加强两地的科技合作。市社科联主席张冠华对澳门同行的建议与意见表示赞同,他表示,香山文化研究内容丰富,任重道远,需要三地密切合作。会后,两地学者均表示,今后将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合作,将「香山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历史同源文化同根——中山澳门两地专家学者共话香山文化

  两地的专家学者均认为,提出香山文化的这一概念意义深远而重大,并为两地学术界进一步合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将这一共有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5月20日,中山率先推出了「香山文化」概念,这一概念甫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媒体及关注香山发展的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6月16日,由中山市社科联及香山文化研究会专家学者组成的访问团一行9人专程前往澳门,与澳门社会科学界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合作推动香山文化发展进行了座谈。

  在此次以「香山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座谈中,两地的专家学者均认为,香山文化的提出意义深远而重大,香山文化这一内涵丰富的平台为两地学术界进一步合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大家应该携起手来,将这一共有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发展大经济

  郑国强(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会长,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监事,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郑国强

  我本身是三乡人,还担任了中山市文化顾问,生长、生活、工作在澳门,但对中山、珠海、澳门三地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社会现实来讲,三地同根同源,是文化上的共同体,它们的根都在文化上。以前,这种文化共同体,我们没有加以总结、提炼,这一次中山提出涵盖三地的「香山文化」概念,做得非常好,也非常必要,在大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推进大经济才更有可能,也才更顺利。

  在前几年,我提出了建设「大香山经济协作区」的想法,实际上,这与三地实际存在的文化共同体——「香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香山」是指原来同属香山县的中山、珠海和澳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在一体化过程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的矛盾中,三地其实可以在经济协作、互补不足、调整扩大合作空间等方面走得更远。如澳门地方虽小,但历史悠久、能量大,联系五洲风云,博彩旅游会展业优势明显;珠海海阔天空,正好补足澳门地域太小的缺憾,成为澳门后花园;中山工业发展及城市建设,近十几年来突飞猛进,第二产业发展优势显著。经济讲规模,不具相当规模,就难以提升效率。如三地能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就能够形成更大的规模,有力带动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这绝对是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头等大事。

  现在,「香山文化」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三地的合作有着良好基础,如今香山文化的推广,也为三地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不仅如此,在对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辉煌一笔的「香山文化」追根溯源式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更多的经验,为我们的未来发展之路提供一种指引。

  在搭建起研究框架后,应形成香山文化研究的可持续系统

  关锋(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长,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经济学课程主任、助理教授):

关锋

  很感谢中山的同行在推出、研究「香山文化」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虽然两地之前在乡土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各有建树,但比较分散,资源的整合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香山文化」的提出,为两地学者,特别是社科界学者合作开启了新的契机,特别是「香山文化」内涵丰富,为合作提供了多个层面和方向,前景广阔。

  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方式,我们了解到,香山文化在推出后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引起强烈反响,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但是,一个文化系统的整理、传承和推广,绝对不仅仅是开座谈会、出版书籍这么简单。如何将香山文化研究规范化、系统化,形成像红学、敦煌学这样稳定的研究框架,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应该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这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澳门,20多年前,包括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在内的民间团体开始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澳门,并逐步形成了澳门学,至今成绩显著,涌现许多著作,澳门的书店几乎都设置了澳门学专题书柜,其范围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秉承从需要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修正、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澳门申遗成功,也是与多年来澳门开展的社会科学研究密不可分的。在「香山文化」的推广过程中,也许可以借鉴澳门在这方面的经验,在提出「香山文化」概念后,首先从方法论上解决「香山文化」研究框架的问题,再根据研究框架开展推广「香山文化」的近、中、远期研究工作。在将研究体系完善后,循序渐进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推进整个研究的深入,并相继开展相关各个层面的推广工作。

  香山文化的研究应有更广阔的天地

  徐新(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监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活动厅人员):

徐新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香山人。最近,我们准备做一个他的专题,为此我们奔赴全国各地,查阅了大量关于他的原始资料。在这个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我对香山人的精神,也是「香山文化」的重要内核,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的认识。

  在他的资料中,我发现了一份文件,其主要内容为郑观应代表轮船招商局为西太后60大寿送去5万两白银。在封建体制下,搞买办、做实业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像郑观应一样为振兴中华民族而不懈努力的香山实业家大有人在。由此,可以看出香山人骨子里的奋斗精神,和在逆境中求生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另外,在保留下来的郑观应的100多封书信中,我吃惊地发现,与他来往的除了达官贵人、政府官员、其他买办,更有不少国内外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这说明,他的社交圈非常广。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香山文化的涉及面很广,其研究不应局限于澳门、珠海、中山三地,研究工作应该涉及到更多区域,尤其应该包括与香山文化紧密相联的、有着大量香山移民的地区,如上海、天津及台湾、檀香山等。

  寻根溯源很重要,与香山曾经发生过紧密联系的地区,和现在仍与大香山地区保持紧密联系的地区,都应该是香山文化研究的对象。在这些区域保存有香山文化印迹,甚至衍生出香山文化的分支。对它们的研究,是理清香山文化现代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我们弘扬香山文化、传播香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语言、风俗、习惯的研究都应是香山文化研究的具体内容

  张卓夫(澳门社会科学学会理事):澳门历史上是香山的一部分,我一直对语言文化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古到今,文化的交流首先是通过言语的交流进行的。对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地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可以从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异中,寻找整个地区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

  澳门、中山、珠海的语言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而澳门许多词语中保留着的中山当地方言,如石岐话的痕迹,更显示出两地密切的联系。如澳门「氹仔」的地名,其实就是来自当年石岐师爷对澳门当地的一种误称。而葡语「TUFAO」和英语「TYPHOON」都可能来自澳门及中山、珠海一带「打风」、「打大风」一词的变异。另一方面,中山的语言也受到了澳门的影响,如现代流行的甜品「喳喳」实际上就是通过澳门传入内地的。

  除了语言,我们更可以看到,在这种语言交流之后的、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澳门人与中山人的许多生活习俗是一样的,包括婚嫁、出丧传统等等,连细节都是一致的。甚至有人提出,正在或者已经在中山消失的老建筑、老手艺,都可以在澳门找到。这就说明二者天生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中山人的饮食习惯等也受澳门人,特别是葡人的影响很大。

  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可以看到澳门在联系海内外、传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山、珠海、澳门三者共同形成的海上走廊也一目了然。香山地区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孕育出生命力强、个性突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香山文化,也可由此寻找到脉络。

  现在,中山率先提出了「香山文化」的概念,非常好。三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相互之间的影响、传承、变异等都是今后香山文化研究所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我希望三地的学者们能够整合资源,把这方面的研究具体下去,深化下去。

张卓夫

  在香山文化的大背景上,加强科技合作

  陈锡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澳门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

陈锡侨

  我在1986年来到澳门,进入澳门大学工作,之前,一直工作、生活在香港。20年来,我对澳门日益熟悉,同时,也渐渐对由中山、珠海、澳门组成的大香山地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其共同具备的文化特性也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因为我是搞科技的,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科技要迎头赶上」的观点比较熟悉,但随着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时间的增长,我对香山的认识也远远超出了这一句话。

  无论从文化、生活、经济,还是从科技发展来看,澳门与中山都是紧密相联的。「香山文化」的提炼、推出,对加深这种联系,拓宽两地之间的合作,无疑有着积极意义。我希望在这种文化共通的背景下,两地能加强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实现孙中山先生「科技迎头赶上」的心愿。

  弘扬香山文化需要三地的共同合作

  张冠华(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张冠华

  香山文化是一根红线,我们所期望的,是用这根红线将香山地区及关注香山地区的人调动起来,为推出香山文化发展、推出香山文化传播而努力。这需要三地的联动、配合。这也是这次我们前来澳门与澳门专家学者交流、取经的主要目的。在刚刚与大家的座谈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香山文化的推广其实不仅仅在于中山、珠海、澳门三地,还应该看到与香山紧密相关的其它区域,如澳门学者刚刚提出的上海、天津、台湾、檀香山等。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应该在广泛的层面上推向深入,建立起研究体系,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与各地联动、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更广泛的背景和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香山文化,寻求香山文化之所以曾经对岭南地区、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发展格局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根本原因。从纷杂的历史背景中剥离出历史规律,才能通过历史对当下生活提出更有指导性意义的正向建议。这其中包括,香山地区为何能培育出如此众多的名人,香山地区为何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等许多值得我们沉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回答问题本身,更在于对现代香山地区发展的指引。如今的香山还具备培育名人,甚至伟人的背景吗?应该如何培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等区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香山地区的定位如何?发展前景如何?如何主动力争上游?这些都是我们推出香山文化,推广香山文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山、珠海、澳门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社科界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共同弘扬香山文化,为大香山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与澳门同行携手将香山文化传播得更远

  胡波(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岭南与香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教授):

胡波

  香山文化是中山、珠海、澳门三地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香山文化的生成、发展以及内容结构和性质特征上看,它是岭南文化的一脉和标本,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

  香山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文化的脉络、发展、传承、变异和传播。这都需要我们向澳门的同行请教和学习,尤其是香山文化中对外交往、外来文化融合等方面。香山文化本身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的融合和多样性,澳门是一个活标本,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发生过的事件等等都是研究香山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文化的研究,其指向在于传播。在历史上,香山文化的传播尤其是海外传播,澳门所处的位置是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香山地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与澳门同行的合作又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研究文化本身就是对这种文化的补充、更新、发展和传播,希望能与澳门的同行携手将香山文化传播得更远。

(编辑:刘倩) 



 
作者:记者 罗纯
[ 本帖最後由 vfshurmher 於 2008-1-20 09:53 編輯 ]
發表於 2008-4-10 20:27:3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山当地虽然有广东人,客家人,福佬人(当地称为隆都人),但一般来说都是以广东文化为主体,当地的客家或隆都似乎能操广东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3 23:18 , Processed in 0.0649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