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42|回復: 1

[粵韻風華] [轉貼]木鱼歌最新报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7-3-15 21:0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ostID=5303738">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58913&ostID=5303738

????? ?编者按:400年前,它在莞邑大地红极一时,不亚于今天的超女的音乐;它的某个代表作品曾经被郑振铎称之为第八、第九才子书;它曾被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说成是又一曲《广陵散》;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读过它之后,写下长篇评论,说它是“一部伟大的诗篇”;它曾经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教化功能,它曾经是一个没有更多娱乐生活的城市,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娱乐方式;它曾经让一辈人耳熟能详,一听到就落泪。在海外,东莞人以此怀念故乡,排遣乡情,可是在东莞本地,知道它,使用它的人已经寥寥。它不是什么阳春白雪,甚至让我们在深入挖掘它的历史的时候倍感艰难,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提起这个曾经是某些盲人谋生手段而让家族觉得下里巴人的艺术形式。然而,高尔基说过,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也许自始至终都没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璞玉,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而能在上下五千年历史里始终魅力无穷的原因吧。
??古调当自爱,今人多不弹
??“玉兰谣”连夺九奖,“木鱼歌”功不可没
??“歌一曲,豪情壮,东莞古来好地方。蔗海蕉林翻碧浪,荔枝芒果甜过糖。四时花果五谷旺,六畜满栏鱼满仓。八景古今难尽讲,千秋古迹尽辉煌。心胸越来越宽广,东莞大道越走越康庄。经济腾飞无得顶,玉兰飘香香满人心房……”这是在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连夺九个奖项的音舞诗画《玉兰谣》的开始部分。不少东莞人都觉得这样的开始方式,这个由东莞的民间老艺人林全根演唱的木鱼歌《东莞古来好地方》是全剧最让他们觉得亲切的地方。这部《玉兰谣》夺奖很大程度上与它能第一次将东莞流传数百年的木鱼歌搬上省艺术节的舞台;第一次让“原生态”民间艺人与歌舞团专业演员同台演出有莫大关系;由于木鱼歌,东莞的民间艺人第一次从广东省艺术节上捧回了表演奖……
??直言夺奖系幸运,“东莞一宝”说木鱼
??虽然《玉兰谣》在省里夺取了九个奖项,但是被誉为“东莞一宝”的文史学家杨宝霖老师在看过剧本之后,却对剧本开始部分的木鱼歌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里的木鱼歌没有按照木鱼歌严格的体制来写作,存在平仄不对的问题。杨宝霖老师数十年来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著述等身,在莞邑及粤地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他对东莞木鱼书和木鱼歌的历史、内容、版本、语言特色有多方面的深入考察,并在保存木鱼歌上做了极大的努力。以木鱼歌中最负盛名的《花笺记》、《二荷花史》为例,由于先前保存不善,后人为寻找它的踪迹,几经周折。杨宝霖先生从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和柳存仁的《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中得知,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和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英国博物院藏有此二书刻本,经牛津大学汉学家科大伟教授和他的来自香港的博士生程宝美小姐的热心帮助,专程飞往巴黎搜寻,终于得到了早期的刻本。
??木鱼踪迹今难寻,且听杨老讲历史
??东莞木鱼歌(又称盲佬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艺人而得名)具有悠久的历史,讫今历400多年,其鼎盛时期至“岁朝佳节,农闲之时,榕树下,厅堂中,妇人围座而歌”。清初学者朱彝尊更言“一唱摸鱼声,都来月下听”。几百年来,袅袅莞音的木鱼歌在东莞城乡广为流传,但世易时移,如今木鱼歌实际上已是风流不再,几成绝唱,只在城乡的一些老年人中传唱,年轻一辈鲜有知道更能唱之人。
??木鱼歌,中国南方弹词系统的曲种。又称摸鱼歌。唐代佛教的俗讲、变文及宝卷传唱至粤,与地方民歌民谣逐渐融合演变,在明末开始形成木鱼歌这种吟诵体曲艺形式,从清代至民国初期十分盛行。流行于广东地区。屈大均《广东新语》曾记载其演出盛况。早期木鱼歌都是随编随唱,后来才记录曲词,辗转传抄,或刻印传唱。这种抄本或刻本,名为木鱼书。
??木鱼歌虽属弹词系统的曲种,但与苏州弹词不同,没有开篇、诗、词、套数和说白。以后受粤曲、南音和龙舟歌的影响,始插以说白。演唱时用二胡、古筝、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击节。曲调分“正腔”和“苦喉”两种。前者爽朗明快,欢乐喜悦;后者沉郁悲恻,哀怨缠绵。木鱼书有记载可查的约有500部、4000—5000卷之多。内容良莠杂陈。有从佛经故事和宝卷改编的,如《目连救母》、《观音出世》;有来自小说传奇之作,如《仁贵征东》、《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现实社会题材的曲目,如描写反美华工禁约的《金山客自叹》、《华工诉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国事诉根源》等。传统曲目以《花笺记》、《二荷花史》最为著称。
??木鱼书基本上是七言的叙事诗,间杂以三、五、九言,最长的有十二字。用语半文半俗,夹有大量的俚语和方言词。作品多属长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个独立的小标题,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开书大意”,介绍全书梗概、人物和背景,接着是正文,逐回陈述故事情节,最后一回是尾声,交代故事终结,一般在最后加上劝诫之语。
??莞人唱木鱼歌自然是用地道的莞语,莞语属于粤方言的地方变体,与广州方言差别较大。演唱方式有两种,一是“读歌”,一是“雅唱”。前者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清唱,有拖腔且节奏较快,高低抑扬,莞人常用于此唱长篇的曲目。而后者则节奏相对缓慢,深沉凄婉,亢坠徐疾,是职业艺人必用的,且有乐器伴奏。
??古调当自爱,奈何墙外香
??400多年以来,虽然受到全球化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东莞木鱼歌却在国际上拥有众多的研究者、传诵者。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变迁,历史上记叙木鱼歌的木鱼书最好版本大多流失到国外,国外收藏的数量也远比国内及东莞多。现东京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博物馆、巴黎国家图书馆、萊顿大学汉学研究所(荷兰)、莫斯科国立外交图书馆、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图书馆、西柏林普鲁士文化图书馆、美国等都有收藏。1827年德国著名诗人歌德(1749—1832)也曾经把“谜”一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东莞木鱼歌《花笺记》称作为一部“伟大的诗篇”。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东莞木鱼歌引起美国、英国、俄国、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学者的研究。
??
??
??如今几人识“木鱼”
??莞人传唱的经典木鱼歌内容选介
??(《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是其中最为经典的曲目,前面已有介绍,此不赘述。)
??《泪湿青衫》改编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字句基本无一相同,且女主人公自称杨家女,嫁作商人陈芝采为妻。《玉碎珠沉》又名《杜十娘怒沉八宝箱》直接取材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同名之作。《英台祭奠》则是改编梁祝故事,英台在迎亲路上拜祭山伯,在一阵巨风中山伯坟裂开并将英台卷入内。新郎马俊等来的只是无人的空桥,得知情况后他十分气愤,为了状告梁山伯竟在当夜悬梁自尽。到达阴曹地府后,他向阎王伸冤。阎王得知真相后认为梁祝今生应成佳偶,下世再把英台许配马俊,且让三人还阳重做人。
??《店中却色》来自民间故事,写狄仁杰上京赴考,途中寄宿村舍,是夜,一少妇敲门入来手撵着一盘子,上面放着银子及写着“欲借人间种”。仁杰提笔写上”难欺天上神”婉然谢绝。歌书只是有所扩充,以两人的对话为主,最后少妇被狄仁劝服。
??《夜送寒衣》讲的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的故事。叔婶将父母双亡的湘子抚养成人,并为他娶妻刘秀音。岂料他在新婚之夜拒行夫妻之礼,翌日便出门为道修炼。为了延续韩门香灯,婶母想出妙计,让侄媳为湘子做衣并以送衣为名劝他回心转意。秀音依计行事,寒冬深夜到道观,千方百计劝说,但湘子毫不动摇。
??《观音十劝》是以观音之名劝人抛却一切凡尘之物欲,早日持斋向佛从善积德。《怨夫老》写一名美貌的妙龄少女,被贪财的父母配以年过古稀的老头,故满腹怨言,老夫费尽口舌列数家财丰厚生活富足,最后两人重归于好。
??《降仙游园》选自《金丝蝴蝶》,是书生李书云本与告老归田的尚书王国兴之女绛仙订下婚约,但王国兴见李家日渐衰落,便谎称绛仙已心有所属誓不肯与书云成亲的故事。书云也自知家贫无奈之下只好到王家写分书,国兴将礼金还与他。书云在悲伤之下无意误闯后花园,此时绛仙与丫环正在园中游玩,遂以为闯进来的陌生人是盗贼便将他截住,盘问之下得知实情。
??《过埠歌》是说一妇人出埠谋生的凄惨经历,卖儿女作盘缠,一番舟车劳顿后到了国外打工,日子异常艰难,又得知家中老母病逝,因身无分文而有家难归。
??《金山信》则说东莞中堂赤滘李氏之夫为生计所迫飘洋过海到金山,数年未返且杳无音讯,李氏写信陈述家中苦况以及思念之情,望牛墩(莞地)陈阿干收到妻子的信后也借信笺尽诉衷肠。
??《岳娘谏婿》讲述东莞塘厦单明霞之女嫁与石龙(莞地)马阿华,岂料其夫嫖赌饮荡、倾尽家财甚至从不关心身怀六甲的妻子。当单氏诞生一子后,单母登门探望,女儿向她陈述悲苦处境,于是岳娘痛斥女婿一番,让他醒悟并改邪归正。
??《双凤奇缘》写的是东莞横塘钟欢怀请媒人为其子阿奇说亲,对象就是温塘袁阿保之女金容。在媒人的美言之下,阿保以为钟家富有便答应婚事,事后才知对方穷困因而反悔。后来,塘边贫家女刘氏由人介绍并许配给钟家子。而金容则因父母的悔婚而郁郁寡欢并想了却残生,其伯娘知情后说服阿保让她到钟家复婚。伯娘以金容轻生之念相逼以免去聘礼之利相诱,欢怀只好答应。在书友的相助下,钟阿奇娶得两美归,经历一些摩擦后,三人相处和谐生活美满。
??《禅院追鸾》内容则是:有一李姓书生,新婚后与妻情意缠绵,其母恐其耽误科举便逼子离家外读。李生去后,李母虐待媳妇并将之逐出家门为尼。当李生返家时只见人去楼空,悲痛欲绝。李母为其续娶,但李生空对新人忆旧人,闻得前妻出家于某尼庵,便夜间探访,两人互诉衷肠。“东莞故老相传,谓真有其事,歌中男主角李生,东莞白马乡即篁村镇白马村人。歌中女主角,东莞厚街人王氏,出家于莞城西皈(在莞城西门)为尼”(出自杨宝霖《东莞木鱼歌初探》)
??在这10种木鱼书中,《金丝蝴蝶》是被公认的莞地歌书的名篇,《绛仙游园》当然属于此列。后5种在行文中直接涉及莞人莞地,必是当地人的作品无疑。另据杨宝霖先生的考证,《店中却色》、《夜送寒衣》的作者也是莞人。至于《怨夫老》和《观音十劝》,文中大量运用东莞特有的口语,如前者中的“生风吹着背脢尖”(“背脢”为背脊),“俾乜根由敬得你黏”(“敬”表示喜欢),“我个外公嫩你十几年多”(“嫩”表示年轻)。又如后者中“第一嫁夫狂百败”(“狂”表示害怕),“抛丢妻方只去蹽”(“蹽”表示玩耍),“死休唔使见阎罗”(“休”用作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由此可见,它们也应是本土的歌书。
??
??思考:
??据悉,最近昆曲、古琴、木卡姆,这些已经列入和正在候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因为“登堂入册”重新回到文化抢救、保护的视野。而在它们背后,无数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正在悄无声息而急速地消亡。像木鱼歌这样在普罗大众中起到过教化与娱乐作用,甚至如《增广贤文》一样成为过广大妇女识字课本的读物,却渐渐湮没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据杨宝霖老师的《东莞木鱼歌初探》,我们不难看出木鱼歌这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曾经在普罗大众中影响深远,满足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作为人民群众创作基础下的精神产品的木鱼歌,当然也应成为我们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绝不能因为它没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我们就漠然视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部署中,东莞市文化局曾表示“要深入挖掘东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通过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粤剧曲艺、客家山歌、木鱼歌、书画、麒麟舞等艺术形式,广泛开展文艺创作。”然而,当问及很多年轻一辈,怎么来保护东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很多人都愕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们是很不相干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流行音乐和经济效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消解,以及灾害性破坏、建设性破坏,都对其存在形态构成程度不同的危害。尤其是一些项目被确定为保护对象后,人们片面地去开发它的经济价值,如对古老村落的过度旅游开发和一些手工艺项目的大量机械复制,使这些项目显现的某种人类文明以及这种文明成长的过程,因我们的保护而消失。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许多已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项目,进行正确的抢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水中观鱼”,千万不可把鱼捞出来。但是,现实无法回避———鱼所生活的环境中,水已经日渐干涸,怎么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环境已经改变,要保留完全的原汁原味是不可能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康保成教授认为,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两条腿走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保存相对的原貌,允许革新,鼓励与时俱进发展,实现文化领域的生态平衡。
??“日本对能乐的保护传承就值得我们借鉴。”康保成说,对于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要加大投入。“像岭南的传统戏曲,政府就要投入资金保护,如能否考虑一个剧种省内至少要保留一个剧团。有些形式可以与时俱进,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发展。例如,新编粤剧《花月影》就受到众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在木鱼歌的保护方面,近日,佛山市政协由副主席温德华带队,开展木鱼书专题调研。佛山市已将保护木鱼书列入年度项目。原佛山市博物馆馆长梁国澄提出,抢救木鱼书当前要做三项工作:及时找到民间能唱木鱼歌的老艺人,进行录音整理;将收集到旧粤曲唱片中涉及的木鱼歌元素提炼出来,加以数据化保存;继续收集目前流落在民间的唱本并加以研究。
??木鱼歌,这个曾经在莞邑大地上盛极一时的艺术,这个曾经让莞邑文化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民间创作,如今,我们该怎么来保护。建设文化大省,这不是建设几座歌剧院、博物馆能解决的问题,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重合,是文化的内核。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拓出一条新路。

 樓主| 發表於 2007-3-16 04:26:07 | 顯示全部樓層
东莞木鱼歌拟申报“省遗”
2007年03月15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潘勤毅
  本报讯 (记者潘勤毅 通讯员唐建丰)“现代人没人爱听这木鱼歌,它节奏太慢了。”流传400多年的东莞木鱼歌,如今只有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会读唱,而能够完整地唱木鱼书的人也不到10人,木鱼歌今朝几成绝唱。

  昨日,记者从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获悉,为给木鱼歌提供一个传承、展示、保护的基地,莞城今年

将建成木鱼歌博物馆,开设传习班,并参加4月1日开始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

  申遗保护 建博物馆开传习班

  据民俗专家张铁文介绍,今年年底前,可以建成 “东莞木鱼歌博物馆”,只是选址问题还在协商。目前收集到的木鱼书已达1000多卷、200多种,力争到2012年能收集到木鱼书3000卷。

  每周六晚,在博物馆开办的“木鱼歌传习班”,由杨宝霖老师传授木鱼歌,传习班将持续到2012年,现在也有很多50岁以上的老人来学习。此外,东莞群众艺术馆每年还将投入15万元,出版(增订)《东莞木鱼书》。

  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东莞只有千角灯入选。现在,莞城正在为木鱼歌能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而积极筹备。

  除了木鱼歌外,东莞市还有二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参加4月1日开始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多元化文化冲击 木鱼歌几成绝唱
2007年03月15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东莞木鱼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400多年。木鱼歌曾如现今的流行歌曲,在莞城,每逢佳节、农闲之时,以盂兰节最盛(农历七月十四),皆围坐请识字者按歌本唱之。解放初在莞城的大街小巷还经常可以听到木鱼歌之声。

  据对木鱼书深有研究的方贵员老师介绍,现在70岁以上的妇女,年轻时大多有几本木鱼书放在梳妆台或床

头,有的甚至成箱成柜。

  东莞创作了众多的木鱼歌并出版成书。单是出版书社就有:静净斋、翰华堂、进盛堂、明秀堂、会源堂、富文堂、萃英楼、翰文堂等。

  东莞木鱼歌的代表作品《花笺记》,曾被德国诗人歌德称为“一部伟大的诗篇”。然而,时至今日,家家吟唱的木鱼歌日渐式微。

  据民俗专家张铁文老师介绍,由于民间说唱文学全凭艺人口传身教而流传,现在东莞会唱木鱼歌的人剩下1000人左右,而这些人的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而且以妇女为主,多数都只会读唱。能够雅唱或者完整地唱木鱼书的,也只有莞城的杨宝霖、道滘的刘淦棠(盲棠),最近在大朗、寮埗、谢岗又发现了几个艺人,但也不超过10个人。

  对于木鱼歌的没落,张铁文则把原因主要集中在现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上,“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看电影、电视,粤剧、木鱼歌受到的冲击太大了。”

  而职业艺人刘淦棠也表示:“现代人没人爱听这木鱼歌,它节奏太慢了。几年前,曾经有几个盲人学会了唱木鱼歌,还向我请教过,但现在都已经转行做按摩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6 10:59 , Processed in 0.0678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