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109|回復: 1

[掌故傳聞]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文化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4-10 21:35: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文化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郑洪(广州中医药大学)     时间:2012-06-17     



一、先秦两汉的道家方士

早期南来的方士道人,或采药行医,或服饵修仙,记载颇多神异色彩。

据记载,先秦已有方士在岭南修道成仙。《广州府志》载:「浮丘公,南海人,周灵王时偕王子晋入嵩山,后适浮丘得道,常往来番禺西门外。」

惠州罗浮山是古代道家仙山之一,有「蓬莱山三岛,浮山其一也」 之说,因而得到先秦两汉方士青睐,尽管交通不畅、气候瘴湿,但不畏艰苦毅然南下的方士不在少数。罗浮山逐渐成为我国早期的道教丹药方术研究中心。秦有安期生,《广州府志》载:「安期生,琅琊人。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始皇异之,赐以金璧值数千万。……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 今罗浮山与广州白云山均有多处遗迹。

继安期生后,汉代有朱灵芝在罗浮朱明洞设斗坛,炼丹讲学;又有 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姚俊 等在此修道。阴长生提倡「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 ;华子期「受山隐灵宝方……服之,日以还少,一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 ,东郭延年善房中术,「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 ;桃俊师从东郭延年,曾任交趾太守,「服九精炼气、辅星在心之术」 。

此外,还有汉代方士刘根,居于广西鬱林都峤山修道,「民大疫,郡中死者过半……根教于太岁宫气上穿地作孔,深三尺,以沙着中,以酒沃之。君依言,病者即愈,疫气登绝,后常用之,有效」,又提倡修仙「要在于服药……药之上者,唯有九转还丹及太乙金液、服之皆立便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云母、雄黄之属,能使人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者;草木之药,唯能治病补虚,驻年返白,断穀益气,不能使人不死也」 。另外东汉末年道教师祖 张道陵 曾到过广西富川丹灶山炼药,《桂林风土记》载贺州有「张天师道陵宅」 。张道陵所创五斗米道也常以道术为人治病,《太平广记》载:「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汉末三国时著名方士 董奉 曾至岭南行医。《神仙传》载:「董奉者,字君异,闽候官人也。……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



二、晋代道士在岭南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公元363年。他曾至广州,师从南海太守 鲍靓(鲍玄)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东晋赐葛洪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葛洪固辞不就,上表称闻交州产丹砂,请求至广西句漏为县令。晚年于罗浮山炼丹,终老于罗浮。葛洪精晓医理和药物,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 ,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性命不保。现存的两部著作《肘后方》和《抱朴子》。

与葛洪有关的道教医学人物如 葛玄、郑隐、鲍靓、鲍姑、黄野人 等,都与岭南有缘。葛玄是葛洪的太伯父,曾至罗浮山,有弟子郑隐。郑隐又名郑思远,为葛洪之师。《罗浮志》载郑思远「字子华,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 葛孝先(玄),于罗浮泉源福地修炼得道」 ,而《抱朴子内篇•遐览》则记郑隐在「太安元年(302)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 。这些记载都提及郑隐随手携带药物,自用或救人。

鲍靓,字太玄,又称鲍玄。《晋书》有传云:「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附有一篇《晋鲍靓施用法》,其中谈到:「诸入山采八石、石象、石脑、流丹珠、飞节、黄子、石髓、桂英、芝草诸神药,自无《五岳》佩之,此仙物终不可得也。……入山无其《真形》,则众精坏人;采药不得《真形》,则群灵蔽之;……但就有此文以佩身,乃是弥纶众神,横行天地。在家则神人奉卫,入山则群灵奉迎,采药服芝草则真仙营护,结疫涉害则妖灾自灭尔。」 认为道教《五岳真形图》极其重要,佩之在身才能采到灵药,从中可知道家方士采药炼丹养生的一些细节。

由鲍靓所传的道教经书还有《三皇经》,《云笈七签》载:「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 葛洪非常重视此经,《抱朴子》在《遐览》和《杂应》两篇章中称《三皇经》能「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 。另外,元代马端临提到:「《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中兴艺文志》题真人勒于罗浮山朱明洞阴谷壁,古篆文字,东晋葛洪译,鲍靓行于世,言房中术。」 说明鲍靓也对房中术有所研究。

鲍姑是葛洪的妻子,鲍玄之女,我国医学史第一位女灸家。《南海县志》则具体谈到鲍姑行医之事,说她「粤冈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黄野人 则是葛洪的弟子,《罗浮志》卷四载云:「黄野人,葛稚川之弟子(或云隶)也。稚川棲山炼丹,野人从之。葛既仙云,留丹于柱石之间,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今肉身常在世间,有缘者或遇之。」 志中又记其两则行医事,云:「有樵夫患脚疮,久年不瘥,(黄野人)隔溪唤之使前,削木皮傅之,令闭目隐痛,少顷,则肉身已隐矣,而疮则瘥。又一伛偻者遇之,令于道上俯拾以进,起来腰膂自如,而失野人所在。野人今常在山中,施有缘药,如削木皮补缺唇、捏土医疮瘘之类至多。」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浙东信奉五斗米道的岛民在孙恩领导下起义。孙恩战死后,卢循继起领导部众,于元兴三年(404年)南下占领广州,卢循自称平南将军,代行广州刺史之职。义军在广州活动达七年,这使广州道教势力增强,对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五斗米道吸引百姓的原因之一就与治病有关,其祖师张陵曾称「疾病者,但令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赡仪章符,救疗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瘥。」 《三国志》对张角所创太平道和张修所创五斗米道有如下记述:「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五斗米师』。」 这种治病方法主要是利用宗教信仰来达到一定的心理疗法效果。

道家方士热衷于南来,与岭南的土产物品有关。苏轼曾说:「大抵道士非金丹不能以羽化,而丹材多在南荒。」  除常见的丹砂外,还有南金、龙膏、肉桂等南方特产吸引他们。另外,陈寅恪还指出:「岂交、广二州之区域不但丹砂灵药可为修炼之资,且因临近滨海,为道教徒众所居之地。以有信仰之环境,故其道术之吸收与传授,较易于距海辽远之地域欤?」



三、隋唐岭南道教

(一)苏元朗

内炼养气之术可以上溯到殷商以前。据说黄帝有「移精变气」之术,王乔、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春秋战国时代,《庄子》记载的修炼方术已相当多,如「熊经鸟伸」、「吐故纳新」、「缘督为经」、「踵息」、「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等,出土文物战国的《行气玉佩铭》也证实当时气功确已流行于世。魏晋时的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黄庭内景经》等均有重要的内养修炼内容。只是在炼丹服食的潮流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服金石才可长生,这一流派并不为人重视。直到隋代,才由苏元朗首次这些内炼方术提高到与金石丹药并列的高度。

苏元朗,《博罗县志》载:「苏元朗者,不知何许人,尝学道于句曲,得司命真秘,遂成地仙。生于晋太康时,隋开皇中来居罗浮,年已三百余岁矣。居青霞谷,修炼太乙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茅君歌》。内视九年,道成冲举而去,谷中有伏虎石存焉。」

《罗浮山志》对苏元朗的观点记述较多:

「(苏元朗)居青霞谷,修炼大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及所授《茅君歌》,又发明太易丹道,为《宝藏论》。弟子从游者闻朱真人服芝得仙,竞论灵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惟黄芝独产于崧高,远不可得。元朗笑曰:『灵芝在汝八景中,盍向黄房求诸?谚云,天地之先,无根灵草,一意制度,产成至宝,此之谓也。』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又以《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三书,文繁义隐,乃纂为《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

「内丹」二字最早见于佛家之言,佛教天台宗三祖,梁代南岳释慧思禅师(515—577)在《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说:「我今入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这是首次出现「内丹」一词,但对其含义未作具体论述。内丹的内涵则是自苏元朗起确立的。

苏元朗对道家内丹的流行有重要的贡献:

其一,明确了内丹的特性,指出内丹亦可长生。如《罗浮山志》文中所言,他教道徒云「灵芝在汝八景中」,「八景」按《黄庭内景经》是指心、肺、肝、肾、脾、胆、脑、眼,亦即是人体自身,只要「一意制度」,便可炼成「至宝」。

其二,借外丹术语阐述内丹,赋予《周易参同契》的内丹含义。《罗浮山志•苏元朗传》说:

「其言曰:天地久大,圣人象之。精华在乎日月,进退运乎水火,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龙虎宝鼎即身心也,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五金之中,惟用天铅,阴中有阳,是为婴儿,即身中坎。八石之中,惟用砂汞,阳中有阴,是为姹女,即身中离也。铅结金体,乃能生汞之白,汞受全金暴,然后审砂之方,中央戊已,是为黄婆,即心中意也。火之居木,水之处金,皆本心神,脾土犹黄芽也,修治内外,两弦均平,惟存乎真土之动静而已。真土者药物之主,斗柄者火候之枢,白虎者铅中之精华,青龙者砂中之元气。鹊桥河车百刻上运,华池神水四时逆流。有物之时无为为本,自形中之神入神中之性,此谓归根复命,犹金归性初而称还丹也。」

这段话用了许多《周易参同契》的名词。《周易参同契》传为东汉魏伯阳所著,书中所述炼丹的鼎器,方位,药物,火候,时辰,变化等,多被人们认为是外丹术语,而苏元朗则从内丹角度运用其术语。如《周易参同契》言龙虎,云「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龙虎两弦章第九》)而苏元朗则说:「龙虎宝鼎即身心也。」后世循苏元朗这一角度读解《周易参同契》,大大丰富了内丹学的内容。

苏元朗的著作如《宝藏论》、《茅君歌》、《旨道篇》、《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皆均已佚失,现存有其《太清石壁记》,但此书偏讲外丹。说明苏元朗于内、外丹均有修炼实践。

(二)何仙姑。

何仙姑是道教八仙之一。其事迹据《增城县志》载:

「何仙姑,邑人,何泰女也。开耀二年(公元682年),仙姑始生,性凝静简淡。所居与罗浮山相望,尝告母曰:将游罗浮。父母怪之,私为择配。结缡之日,忽不知所在,明旦惟余井侧双履而已。顷之,有道土从罗浮来,自言见仙姑踞麻姑石上,谓曰:已之增城,嘱吾亲收拾井上履。由此乡人称为仙云。仙姑生时,紫云绕室,顶有六毫,所居地产云母石,尝梦异人授服饵法。久之,觉身轻,往来如飞,遂辟谷。天后尝召之赴阙,中道失之。天宝九载,五色云起于麻姑坛,有仙子飘缈而至,蔡太乙识其为仙姑也。大历中,又见于小石楼。广州刺史上其事,赐朝霞衣一袭。」

何仙姑得异人传授云母石服饵法而得道,这传说反映出外丹服食在唐代仍然未衰。《全唐诗外编》还收有据说是何仙姑所写的两首诗,其《炼药师》云:「风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雪芽。笑煞狂游勾漏令,更从何处觅丹砂」。

(三)轩辕集

轩辕集是唐代罗浮山道士,出生年月不详,他曾受唐宣宗之召讲长生之道。据《资治通鉴》载,唐武宗服食丹药死后,846年宣宗即位,「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流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 但轩辕集被流放岭南之前已被称为罗浮山人,说明他早就在岭南修道。

唐宣宗到了晚年,也迷上道术,欲求长生,因闻轩辕集在岭南医术高明,又将他召回京师。唐裴庭裕《东观奏记》载:「上晚岁酷好仙道。广州监军使吴德鄘离阙日,病脚,已蹒跚矣,三载,监广师归阙,足疾却平。上诘之,遂具为上说:罗浮山轩辕集医整。」宣宗闻之,即下诏召轩辕集来京。此事引起朝臣不安,右补阙陈嘏、左拾遗王谱、右拾遗薛杰等纷纷上疏谏迎轩辕集。宣宗亲自下诏曰:「朕以万机事繁,躬亲庶务,访闻罗浮山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亦寿,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朕每观前史,见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惑,常以之为诫。卿等位当论列,职在谏司,阅示来章,深纳诚意。」 向大臣们解释召轩辕集只为请教长生之道。858年,轩辕集从罗浮山来到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 留之月余,坚求还山」。

《太平广记》中的「轩辕集传」,对其事迹及与唐宣宗的答问记录较《旧唐书》详细,内云:

「罗浮先生轩辕集,年过数百,颜色不衰。立于床前,则发垂至地;坐于暗室,则目光可长数尺。每采药于深岩峻谷,则有毒龙猛虎护卫。或民家具斋饭邀之,虽一日百处,无不分体而至。若与人饮,即袖出一壶,才容三二升,纵宾客满座,而倾之弥日不竭。或人命饮,则百斗不醉。夜则垂发于盆中,其酒沥沥而出,曲药之香,辄无减耗。与猎人同群,有非朋游者,俄而见十数,仪貌无所间别。或飞朱篆于空中,则可届千里,病者以布巾拭之,无不应手而愈。唐宣宗召入内廷,遇之甚厚。因问曰:长生之道可致乎?集曰:辍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无偏,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致尧舜禹汤之道;而长生久视之术,何足难哉!又问先生道孰愈于张果。曰:臣不知其他,但少于果耳。及退,上遣嫔御取金盆覆白鹊以尝之。而集方休于所舍,忽谓其中贵人曰:皇帝安能更令老夫射覆乎?中贵皆不谕其言。于时宣宗召令速至。而才及玉阶,谓曰:盆下白鹊,宜早放之。宣宗笑曰:先生早已知矣!座于御榻前。宣宗命宫中人传汤茶。有笑集貌古布素者,而缜发朱唇,年始二八,须臾变成老妪,鸡皮鲐背,鬓发如丝,于宣宗前涕泗交下。宣宗知宫人之过,遂令谢先生,而貌复故。宣宗因话京师无豆寇、荔枝花,俄顷二花皆连叶,各近百数,鲜明芳洁,如才折下。更尝赐柑子,曰:臣山下者,有味逾于此。宣宗曰:朕无得矣。集遂取御前碧玉瓯,以宝盘覆之,俄而彻盘,即柑子至矣,芬馥满殿,其状甚大。宣宗食之,叹其甘美无匹。更问曰:朕得几年作天子?即把笔书曰:四十年。但十字跳脚。宣宗笑曰:朕安敢望四十年乎?及晏驾,乃十四年也。初辞归山。自长安至江陵,于布囊中,探金钱以施贫者,约数十万。中使从之,莫知其故。忽然亡其所在,使臣惶恐不自安。后数日,南海奏先生归罗浮山矣。」

宋《太平广记》过度渲染轩辕集之神奇,反不可信。但从正史所载轩辕集答唐宣宗之言来看,他只论养生之道,不讲炼丹长生,又善医术,确是有德行的道医人物。

(四)轩辕述

唐末五代十国,岭南道医有轩辕述,据清•梁廷楠《粤书•列传第八》记载:「轩辕述,乾享时人。精通岐黄术,治病多奇验,远近争趋之。尤好读前代医学诸书,自能具卓识,不胶执古人成说。常居孜孜著作,老而不倦。先是,青霞君作《宝脏论》三篇,著变炼金石之诀,述既病其未善,因为刊去谬误,博采以补其缺,为《宝脏畅微论》三卷,成书时,年已九十矣。寻卒,所遗书,医家争宝之。」

轩辕述虽是医家,但其著作《宝脏畅微论》从记载来看,是发挥苏元朗(青霞子)《宝藏论》一书,内容为「著变炼金石之诀」,应属外丹著作。



道士以修真为追求,行医仅是济世方术之一。古代岭南山林多瘴毒,中原俗世医师甚少南来,唯有信仰坚定的修道大能者,不畏艰辛、南下求道。故在宋以前,形成了以罗浮山/勾漏山为中心的道医群体。也为以后中医学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樓主| 發表於 2016-4-10 21:36:33 | 顯示全部樓層
修道者渴求太古时代的「洪荒之力」,以祖先起源地为最佳。 古代中原州郡开發程度高、历代战乱造成的死伤迁徙拆建频繁、「灵气」减弱,所以很多道界大能者跑来「南荒」、隐姓埋名、悠然自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7 08:22 , Processed in 0.0608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