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公認,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他開闢的洲際航綫,對于後來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于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葡萄牙人華士哥·達·伽馬(Vasco da Garna)于1497年7月繞過非洲好望角(The Cape of Good Hope),然後于次年3月20日到達鄭和下西洋曾經到過的馬林迪(《明成祖實錄》稱“麻林”)、東行到達印度西海岸港口卡裏庫特(Calicut,今科澤科德,《明史》稱“古裏”)而開闢自歐洲到印度的東方航綫;和西班牙人麥哲倫(F·D·Magalhaes)于1519-1522年的環球航綫的開闢,使地理上分散隔離的世界各國逐步變成了聯繫爲一體的世界,和人類歷史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變成全世界的歷史,都起了先導的作用。而鄭和七下西洋都是途經廣東省南海水域的南澳島(今廣東省南澳縣)、七尖星(今惠東縣東南的大洲島)、獨猪山(即獨洲山、今海南省萬寧縣東南之大洲島)、七洲洋(今海南省七洲列島)等地,然後到達西洋諸國,其中鄭和第二次下西洋還是“首從廣東往占城”〔1〕的。這說明,鄭和下西洋與廣東的關係非常密切,實屬必經之途和首航地之一。而廣東人向海外南洋移民正是在鄭和下西洋後的明中葉逐漸形成“移民潮”的。唯其如此,本文擬就鄭和下西洋後廣東人向南洋移民活動作一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廣東商人僑居馬六甲歷史悠久,《明史·滿刺加傳》稱其居民“間有白者,唐人種也。”嘉靖年間(1522-1566年),南海人黃衷說:馬六甲“俗禁食豕肉,華人流寓或有食者,輒惡之,謂其厭穢也。”〔26〕說明廣東等地僑民入鄉隨俗,有信奉伊斯蘭教者。16世紀初,滿刺加設有四個沙班達爾(Shahbandar),即港長、港務官之類,由中國人、爪哇人、束巴亞人及孟加拉人各一人擔任,說明華人在滿刺加受到重視和信任。沙班達爾的職責是接待帆船船主,引見盤陀河羅(Bendahara),給他們分配貨棧、發送貨物、安排宿舍和預定象只(運輸工具),幷徵收港口稅;由華人擔任的沙班達爾負責管理來自中國和印度支那的商船。〔27〕據葡萄牙人阿伯奎記載,滿刺加第二代國王沙根達薩(Xaguendarsa)曾娶中國船長大王(The king of Chinese Captain)之女爲妻。〔28〕說明華僑在馬六甲社會占有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