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670|回復: 14

[其它] [公告]醜化廣東人的文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1-2 03:5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广人与客家人

文/谭元亨

  广东人以自己的方言为骄傲,认为那是地地道道的古汉语,民国初立,差点把广东话重新恢复为国语了。的确,广东话中,汉代雅言比重最大,较之闽南方言、客家方言要多。客家方言一般称为唐音,也就是唐宋时期的国语。汉魏六朝乃至唐诗,用广东话吟诵,平仄、押韵都很顺,但客家方言则略有出入,今天的普通话就更不顺了,变化了很多。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千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广东话吟,全押韵;客家方言呢,前三韵一致,末韵则不行;普通话呢,则全不押韵了。

  广东民系,当是秦汉时形成的,笔者在《广东寻根》中已经论证过,所以,他们是南粤大地上最早生活的汉族的一个民系。由于地处对外贸易最活跃的中国南方,与古罗马、阿拉伯及东南亚的商业交往得早,商品意识成熟得也早,这便与中原文化拉开了距离,思维方式大不一样。远在唐代,白居易送朋友上岭南春游,便告诫道,那里不冻贪泉暖,无霜毒草春视为畏途,所以不可久留,诗中更进一步说回使先传语,征轩早还轮。须防杯中蛊,莫爱囊中珍。北与南殊俗,身将货孰亲。尝闻君子戒,忧道不忧贫

  他认为,南粤视货利重于立身,忧贫而不忧道。元稹与他一道送客,更警告道:勾漏沙须买,贪泉货莫亲。能传稚川术,何患隐之贫

  这就是说,只要能得道,就不要怕贫穷,千万不可饮贪泉之水,成了见利忘义之人。这类诗还有不少,似乎人到岭南便会变种,这自然是一种文化隔膜,难怪岑参也称: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商品意识,与当时的中原农耕文化,可谓格格不入。广东人就是这般被视为异端的。

  今天,包括客家人,也被列入东南沿海商品意识较强的民系,当年章太炎也这么描述过,这自然是从宏观的角度上而言的。但是,相形之下,客家人的商品意识,比起广东人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在东南亚,也出了不少客籍大实业家、大商人,但比起广东人、潮汕人来说,仍相形见绌。而在客家大本营,即粤、闽、赣三省交界之处的客家人,也不如在香港、宝安(今深圳)这些靠海边上的客家人的商品意识强。

  如果仅从南方而言,客家人、潮汕人与广东人,其商品观念,由浅薄(不是没有)到浓烈,分明也形成了三大落差,比较起来,也还是相当鲜明的。造成这一落差的,与历史有关,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从岭南三大民系而言,从中原到沿海,最早的自是广东人,如前所述,为秦汉时期;其次为潮汕人,大致为晋代;而客家人从中原来的最晚,大规模进入粤东已是宋明时期了,所以,中原的文化色彩要浓厚得多。这是就历史而言。

  而从地理上看,虽说都被视为东南沿海地区,可广东人就在珠江三角洲及西江流域,开发最早,且邻近海阳;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平原,也同样在海边。而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区域,则大都是山区,且以从事农耕为主,这一来,对他们传承的中原文化,起到了一种稳固的作用,难以很快变化。所以,从时空而言,客家人的商品意识滞后于广东人,是一种必然。

  于是,在广东,流行的看法是客家人嘛,重义而轻利、重学而轻商,这大致是合乎过去的历史事实的,客家人讲义气,薄利诱,以金钱诱惑,只会被人小看;客家人重教育,重学问,大学中客家教授每每比别的民系的比重要大得多。至于轻商,同轻利也是一致的,所以,过去的客家商帮,当是几大商帮中最弱的。不过,这也不能绝对比。在梅州,就有这样的民谚,那便是无梅不成衙,无兴不成市,梅是指梅县、广东的官员出得多,这在文前已经列数过了。至于兴,是指的兴宁,那里,从商的客家人比其他地方要多,跑南洋的水客也不少,之所以能成市,商贸之集散地,与这是大有关系的,这一状况,至今还是一样,可见还是有传统的。

  而对广东人而言,则一般认为他们重利轻义,重商而轻学。的确,广东人有点散沙一团,人际关系比较淡漠,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影向,人的依附较别的民系要弱得多,他们不找靠山,不要后台,全凭个人拼搏,让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不至于为皇亲国戚种种关系所掩盖。就算帮人,也不似客家人,一帮到底,送佛上西天,事后还不断予以关照,仁至义尽。而广东人呢,他只会给你指一条路,当然,这路会指引得相当明确,但不会牵着你、呵护着你把这条路走出来,是你行;走不出来,也别怪我,所谓马死落地行,也同样包含这样的意义在内,造血不输血,投资不捐资,你一般得承担你的风险。这似乎在上是淡了点,却不无道理。可对于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他们与客家人一样,丝毫不会含糊。因此,对与的诠释,应该有一定的范围,不可以作过于简单的理解。至于重商轻学,前一半是没话说的,这里有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的滋润,更有近代一口通商及十三行的影响,中国最早的民族工商业也是萌发于此,所以,广东人几乎人人都是天生的商业行家,不然,何以改革开放才几年,一曾贫困至极的广东话地域,竟一下子风生水起,市场发育得是那么迅速呢?至于轻学,也不无道理,过去弃仕从商,广东人不仅带了头,而且人最多,甚至孩子小小的,中途辍学去学做生意,过去也不乏其人。不去做官,也不去做教书先生(其谚语中更有:猪不叫不添勺,人不穷不教学”),一心去从商赚钱,日后好叹世界,也一度成风。不过,这也同样不可绝对化。广东人对的实用性还是很看重的,诸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航天之父冯如,均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南海、中山,广东人不当官,可当科学家的不少,当诗人、作家、学者的也不在少数,当然,大商人、大实业家更多,而现代商业亦需要学习。因此,对传统的涵义,也当有一个界定,不可泛指一切。更何况广东人中的学部委员及后来的院士,也为数不少。所以,他们不等于学而优则仕之学,那只是当官的,而不包括科学记述等方面的。所以,对原来重商轻学的本来意义,当有不同的理解才对。

  从以上评价延伸下去,我们也就可以对在南洋的民谚加以进一步的阐释了。这便是客人开埠,广人旺埠

  南洋如槟城、坤甸等,都是客家人开埠的,由于客家人吃苦耐劳,在国内也每每是在贫瘠的山地上垦殖,所以到了南洋,秉性不改,擅长于拓荒种植,建立家园及田庄。而他们的商品意识稍弱,所以,要搞旺当地的经济,活跃市场,也还得让广东人来,凭借广东人较发达的商品意识,流通很快就能搞活,市场也会迅速上规模,这用得着广东人的那句话:风生水起。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也应是这个道理。而广东人,善于变通,精于行商,趋利避害,而不墨守陈规,把一棵树上吊死视为义气,是有相当积极的一面,所以,在近现代,能迅速与国际的先进文化接轨。

  关于两大民系性格的比较,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下去。

  梁启超曾评价过广东人:对内竞争力弱,对外竞争力强。即所谓内战外行,外战内行,亦不无意味。他们大概是远离了中原,也已经不熟悉中原的游戏规则了,所以,他们玩不过内地,每每败北,在权力斗争中绝少胜算。可客家人不一样,中原传统要多一些,但多少对南方的游戏规则有所了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国内竞争中,占有相当的优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原的此岸,广东是彼岸,而两岸之间的桥梁,则是由客家人所担当的。这一来,客家人在近现代中国也就相当突出,出现了那么多叱咤风云、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颇有当仁不让的气概。

  客家人热情、豪爽、好客,与广东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多少有点计较,也就形成了对比。客家人好大喜功,争强好胜出风头,也是这么来的,相反,广东人却比较实在,财不露有,瞒产可以,虚报却不可以,这从他们几句有名的谚语中可以看出来。

  若要穷,神坛社庙是英雄。那种死要面子,摆大排场的事,广东人是不会干的,可客家人却未必。

  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执输是指明明知道自己输定了,却非要抢风头,走在最前边,广东人认为,这会比败家还惨,犯不着。

  当然,客家人也有话:宁可与人比耕田,也不与人比过年。不能摆阔。还有,穷人莫猎富样。不要死要面子。但总的来说,争强好胜而不顾一切,客家人却很难改,每每头破血流也不以为悔。

  一个务虚,一个务实,各有所长,也未必可说长道短。而且,一个人性格形成了之后,正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以改变了。而性格即命运,这两大民系,在近现代中国大舞台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就是各有不同,或政治,或经济,或对外,或对内,各显千秋,各有长进,而各自命运也有了不同,或升或沉,或起或落,都与中国的历史情状相关。

  该比较的还很多。这里,我们以约一个半世纪之前,一位专门来到中国考察的西方学者专为广东这两大民系写下的印象记作结。这位学者是德国的地质学家,也是人文地理学者利希霍芬,他是在19世纪中写下一部题为《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的专著,在用词及评价上免不了有些差距,但不无启迪:在广东,居住和杂居着语言、相貌、肤色、社会地位千差万别的不同种族。广州市及附近的开化种族,在所有智能、企业精神、美术情趣方面优于其他中国人。广东人(编者注)几乎掌握着中国所有的工业,其工业制品数百年前就传到了欧洲,说不定这个种族是当年海洋殖民者中有才能人种的后裔。当地居民有客家族和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客家族有特殊的方言,客家话完全保存着太古的语言形式,除北部和东部若干地方外,省内大部分地区说客家话。客家族人是劳动人民,从事农耕,在城市和港口从事交通和劳动。省内都市、商市中,没有客家族人,或者说,处于上层的是广东人。广东人对经营大商业和大交通业有卓越的才能,他们生长在自古形成的氛围中,受其熏陶,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人种。广东人活跃在其他各省,尤其是沿海诸省的大城市中……”

  利希霍芬自然是以西方人观念看问题的,甚至不惜为殖民者贴金。对广东人同为移民也不了解。但是,他在这一个多世纪前的比较,多少还是有一定见地的。今天来重新解读,内中不少实质性的差别。直至100多年后,也仍旧没有多大的变化。除却其中的偏见,我们也能获知不少历史的信息。当然,他的所见所闻,还是很受局限的。

  即便是这一节的比较,也还不够全面,仅仅是列出文化的落差而已,这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作出整体评估。()

?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 03:58:45 | 顯示全部樓層

作者可能是客家人﹐文中的言語實在很矛盾。

他說廣東人“重商輕學”卻講廣東籍的學者卻比客家籍的多。哈哈

發表於 2006-11-2 04:51:46 | 顯示全部樓層

唔觉得有咩啊。

客家人和福建人之所以有较强的族群精神,与福建的人多地少,历史上多宗族械斗有关。从宋代以来,广东一直向福建提供粮食,就系个证明。客家人和闽人向广东迁移,原因就系岭南地广人稀。

發表於 2006-11-2 06:2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谭元亨

  1948年生,广东顺德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赴农村插队务农,1973年后历任湘潭市京剧团专业编剧,湘潭市文联文学干部,湘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广州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詳見:http://news.21cn.com/dushi/dsqw/2006/08/30/2959054.shtml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 20: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作者是廣府人﹖或是順德的客家﹖
發表於 2006-11-3 04:20:24 | 顯示全部樓層

要是leon_jeng再发这种什么广府人与客家人关系的贴,就别怪本斑竹不客气.

谭元亨

  1948年生,广东顺德人。父亲是广府人,母亲是客家人。小时候(短时间)曾在客家地区居住,以客家籍学者自居。

發表於 2006-11-3 04:48:20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实只要和粤语文化有关的学术文章,我地都应该鼓励发的。但应该只讨论粤语文化,只谈学术,而晤应该将个人的好恶带到帖子里,发表对其它族群的恶意抨击。
發表於 2006-11-3 05:40:20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粤高凉仔在2006-11-2 20:48:20的發言:
其实只要和粤语文化有关的学术文章,我地都应该鼓励发的。但应该只讨论粤语文化,只谈学术,而晤应该将个人的好恶带到帖子里,发表对其它族群的恶意抨击。

講得非常好,呢度應該儘量只討論文化、學術。我哋唔歡迎見到任何群族對任何群族嘅攻擊。
 樓主| 發表於 2006-11-3 07:45:47 | 顯示全部樓層
QUOTE:
以下是引用南汉在2006-11-2 20:20:24的發言:

要是leon_jeng再发这种什么广府人与客家人关系的贴,就别怪本斑竹不客气.

谭元亨

  1948年生,广东顺德人。父亲是广府人,母亲是客家人。小时候(短时间)曾在客家地区居住,以客家籍学者自居。

你恐嚇邊個﹐老頭﹖講比你知我唔系細路哥。你唔好用細路哥既手段來嚇我。哎呀我好驚你啊。做左版主就以為自己做皇帝。哼﹗

 樓主| 發表於 2006-11-3 07:47:11 | 顯示全部樓層

谭元亨是客家種﹐難怪他那麼醜化廣府人。實在是廣府人的恥辱。

 樓主| 發表於 2006-11-3 07:54:07 | 顯示全部樓層
譚元亨小時住在客家地區﹐就以為自己是客家人。寫出文章來醜化他的祖先(廣府人)。實在可憐他的廣府籍祖先﹐恥辱他譚門一家廣府人。我藐視他一個廣府走狗。
 樓主| 發表於 2006-11-3 07:59:05 | 顯示全部樓層
譚佬的見識實在太狹窄了﹐什麼叫做“客家開埠﹐廣府旺埠”。在海外眾所週知“開埠﹑旺埠”均由我廣府的。海外華埠的中國古老建築都是廣府建築的。證明廣府人很早很早之前就向海外遷居開埠了。客家﹑潮州﹑閩南﹑海南等族群人只不過是靠廣府人開埠而生的。
發表於 2006-11-4 01:12:13 | 顯示全部樓層

要同呢啲“維園阿伯”類嘅人來講道理直頭就係嘥心機捱眼瞓……

勸又勸過、鬧又鬧過,佢都係依然故我

就由得佢喺度自生自滅算啦,佢講嘅嘢其實都無乜人會信

為呢啲人大動肝火唔值得[em12]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11-3 17:13:07編輯過]
發表於 2006-11-4 03: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是恶意攻击

QUOTE:
以下是引用leon_jeng在2006-11-2 23:54:07的發言:
譚元亨小時住在客家地區﹐就以為自己是客家人。寫出文章來醜化他的祖先(廣府人)。實在可憐他的廣府籍祖先﹐恥辱他譚門一家廣府人。我藐視他一個廣府走狗。

这个越南人,公然出现人身攻击言论,这是网络特务行为。本贴关闭

發表於 2006-11-4 03:33:50 | 顯示全部樓層
6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7 09:28 , Processed in 0.0891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