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518|回復: 2

[民風民俗] 廣東民俗緣何經久不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0-15 05:4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胡芸菲

  一名外省人到廣州,他會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廣府民俗”所包圍,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踩中那些民俗避諱的地雷:酒席上不說“干杯”忌諱“干”字的殺氣而說“飲勝”﹔探病送禮不能揀“四”的日子和挑“四”件禮品﹔夏天來了,要喝涼茶降火,秋天到了要煲湯去燥,冬天要進補,春天要去濕防潮﹔從年頭到年尾的四時八節,民俗的枝枝節節更要做得疏而不漏,否則,如果元宵不去三元宮、驚蟄不“打小人”、清明不祭祖、重陽不登高的話,一年的運氣都會打折扣。
????名目繁多的嶺南民俗除了忌諱的制約外,更帶來了奇幻迷人的樂趣享受:廣州的茶樓風情和除夕花街、番禺的沙灣飄色、順德的風味美食、中山的菊花盛會、潮汕的功夫茶、梅州的客家山歌,沒有哪個省份像廣東這樣頑強地保留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民俗特征,嶺南大地其實就是一片民俗的迷宮,引領你徜徉其中并其樂無窮。
????是否遵守這些民俗也成為區分是不是正宗廣東人的地域標志。80年代后落戶廣東的南下移民增多,入了籍的外省人并不等于獲得廣東“土著”的心理認同,如果炒菜時還習慣放辣椒,如果還不習慣煲湯、煲涼茶,家里添丁后不煮姜醋蛋,過年后不封利是,那么你仍舊是一個“北佬”(廣東人對北方人的稱呼)。
????然而追根溯源,廣府民俗的發祥地卻在“北佬”的中原。在秦國軍隊入粵之前,廣州是人煙稀少的漁村,斷發文身的南越族人還保留有食人的習俗,“南蠻”的稱呼由此而來。秦始皇發配50萬中原兵士到嶺南墾荒,之后中原居民陸續四次大規模南遷。離開故土的中原人,為減輕思鄉之苦,堅定地秉行傳承了中原故土的各種民俗,并隨著嶺南氣候和地理特色而增減變異,繁衍成今天獨具風韻的嶺南民俗。有的民俗在中原地區已消失卻在嶺南扎根,如新嫁娘必須撐傘下轎,此俗民國時在中原已見不到,而廣州西關的窄巷里至今還可以看見打洋傘穿婚紗的新嫁娘。
????自從政府開放海禁后,嶺南出現了几波出洋謀生潮。遠到異國他鄉的廣東人受排擠和歧視,對故土的念根心理尤其強烈。廣東出洋人群分成珠江三角洲、潮汕和客家地區三大地域代表,華僑之間的感情聯系和互幫互助以各自地區為歸屬,地區之間的民俗就成為心理認同的基礎,潮汕人見面肯定泡功夫茶,客家人都會喊上几句山歌,嶺南的民俗輾轉萬里到異國,不但沒有減弱,反而熏陶漸染,故習尤勝。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嶺南民俗遭遇一個前所未有的整合碰撞期。一方面廣東經濟的超前發展吸引大批外省人南遷,一方面是東南亞和港澳居民隨著政策開放陸續北上,還有美歐華僑頻頻歸鄉,廣東南來北往的遷移使民俗在交匯整合、碰撞中變異。
????經過20多年的大交匯,從現在嶺南民俗出現的趨勢來看,可以說是舊俗越老益壯、新俗越來越多,舊俗為根,新俗為表,舊的并沒有被新的趕走嚇跑。比如廣東五花八門的節慶習俗,堪稱全國之最,傳統的東方節日越來越講究傳統的習氣,受港澳居民的影響,廣東人開始過西方的“洋節”,聖誕節和復活節的氣氛都由北上休假的港澳居民帶回羅湖橋這邊。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土著的廣東人越來越多與外省人打交道,嶺南民俗在南北交融中顯現出強大的同化魄力,它本身是嶺南獨有的地理和人文環境的產物,外省人在它面前只能入鄉隨俗。而北上的港澳人和海外回鄉客,帶回新俗的同時,更依戀故土舊俗,長年的海外謀生,民俗越舊越顯可貴、親切。很多在“文革”時期被人為破除的如“生菜會”(諧音生財會,流于珠江三角洲,正月二十六四鄉居民齊聚吃生菜),在海外回鄉客的倡議推動下又重新回潮,歸粵的回鄉客在民俗方面更多地承擔了加固的義務。因此,嶺南民俗活動近年在歸僑傳統的認祖追宗心理的推動下,愈演愈烈。
發表於 2006-10-15 05:56:32 | 顯示全部樓層
  點解樓主始終唔肯選擇好專題先發帖呢?又要人哋幫你手嘞,下下要人哋幫埋你做好麻煩?。
發表於 2006-10-15 08:56:20 | 顯示全部樓層

佢今次終于有貼出作者嘅名

之前嗰啲文章,差啲以為係出自佢手筆

可喜可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粵語協會

GMT+8, 2024-4-26 23:39 , Processed in 0.0615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